茶网蝽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03蒲德强伍兴隆肖科军彭应力陈河竹
蒲德强,伍兴隆,肖科军,彭应力,陈河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茶网蝽(Stephanitischinensis Drake),又名茶脊冠网蝽、茶军配虫、白纱娘,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以其成、若虫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且雌成虫将卵产于茶树叶片组织内。受害叶片正面出现白色细小斑点,严重受害时斑点连接成片,远观茶园一片灰白,受害叶片背面有大量黑色胶质排泄物、蜕壳及滋生的霉菌等物质,严重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1]。该虫发生严重时可致叶片脱落,造成树势衰弱,茶芽萌发缓慢且细小或发芽停滞,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2]。近年来,茶网蝽在四川东部、北部、西部等地茶园发生,其中达州、广元部分地区危害严重,且为害程度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茶网蝽具有易暴发、易繁殖、易扩散和多重危害的特点,严重影响茶叶生产,本文总结了茶网蝽的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以供茶园病虫科研和茶叶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1 形态特征
茶网蝽,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卵的形状为长椭园形,大小约0.3mm×0.12mm,产于叶背中脉及侧脉附近组织内并盖有黑色胶状物,卵盖呈瓜子形。卵期30.5~30.8d,以卵越冬,越冬卵180~190d;若虫4~5龄,初孵若虫通体透明,乳白色,4龄后变为黑褐色;成虫单雌产卵110.1头,产卵期16~39d,孵化率70%左右,雌雄比1∶0.76。雌虫期25~78d,雄虫期18~38d[3]。唐美君等[4]报道卵大小为0.20~0.28mm×0.40~0.50mm,卵盖多为梨形,也有椭园形;卵多分布于叶片远离叶脉的两侧叶肉组织中,占78%。陈孝均等[5]报道茶脊冠网蝽将卵产在叶脉两侧和叶片背面而非组织内。
2 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成虫群集在叶背刺吸汁液进行危害。受害叶片背面具有大量黑色胶质排泄物,叶片正面出现许多白色小点,远看茶树呈灰白色。造成茶树树势衰退,发芽减少,茶叶细小,产量品质下降,甚至绝收。成虫怕光,飞翔力弱,产卵于茶丛中下部叶背主脉两侧组织中,若虫孵化后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吸汁危害,后期多数种群向中上部转移危害。
3 发生规律
王朝禹[3]报道气温低于20℃对茶脊冠网蝽发生不利,春季越冬卵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阳坡到阴坡先后逐渐孵化,茶蓬中下部发生较重。王迎春[6]报道温度高于20℃,相对湿度大于75%时,茶脊冠网蝽开始发生为害。吴平昌等[7]通过田间实地观察与实际气温关系分析得出,茶脊冠网蝽发生的适宜温湿度分别在20~25.2℃和60%~80%之间。王朝禹[3]报道茶脊冠网蝽在海拔1500m以上区域一年发生2代,1100m以下茶园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叶背组织内越冬,低山偶有成虫越冬。在2代发生区,第一代若虫4月下旬初孵,5月上中旬为盛孵期;第二代若虫8月上中旬为盛孵期。在3代发生区,第一代若虫5月中下旬盛孵期,第二代若虫7月中旬为盛孵期,第三代若虫9月上中旬为盛孵期。吴平昌等[7]在镇巴县盐厂镇调查表明茶脊冠网蝽在镇巴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若虫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8月底至9月份为第二代若虫孵化期。王迎春等[6]报道该虫在川西茶园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若虫4月中旬至5月上旬始孵,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始孵化。
4 绿色防控技术
以预测预报为依据,采取以农业防控、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控应急处理的绿色防治策略,更加注重体现绿色无公害的防治理念。加强检疫措施,防止病虫传播,阻止茶网蝽远距离传播危害。
4.1 预测预报
吴平昌等[7]提出了田间调查方法和受害程度分级,提出5级分级标准即每叶虫口密度<1、1≤虫口密度<4、4≤虫口密度<10、10≤虫口密度<20、虫口密度>20,并提出发生程度达到2级就应开始防治。王朝禹等[3]报道当越冬代200头/百叶,若虫3龄占50%,第1代和第2代300头/百叶时要开展化学防治。
4.2 农业防控
4.2.1 勤修剪 对经济价值不高,带有虫卵、若虫的零星茶树进行台刈;对为害严重的茶园在春茶结束后或秋冬季停采封园前,据情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对山林中受害的茶树、油茶、映山红进行台刈;对台刈、修剪后的枝叶集中收集并烧毁,起到减、控虫源,更新树体,维护生态的作用。
4.2.2 清园消毒 对重修剪或台刈后的茶园结合茶园冬季管理进行清园消毒,可用45%的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稀释液喷雾。喷施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4.2.3 及时采摘 及时分批勤采,必要时适当强采,以控制种群密度。
4.3 生物防控
军配盲蝽(StethoconusjaponicusSchumacher)是茶网蝽的优势天敌昆虫,四川省苗溪茶场茶叶科学研宄所[8]报道军配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脊冠网蝽体液,成虫控制能力较若虫高,平均一生捕食量为140头;提出益害比1∶24.3~52时能将茶脊冠网蝽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每百叶300头)。但是关于军配盲蝽的饲养释放和保护利用技术研究报道较少,需要持续关注。另外,茶皂素,印楝素、苦参碱[9-10]、绝戈[11]等生物农药对茶网蝽均有一定防效,可在茶网蝽初发期即应用处理。
4.4 化学应急防控
20%甲维·吡丙醚SC2000倍液、30%唑虫酰胺SC2000倍液、10%联苯菊酯SC2000倍液和40%唑虫·丁醚脲SC500倍液等4种药剂对茶网蝽若虫具有较强的快速击倒力和良好的持效性,药后1d校正防效依次为86.17%、84.41%、83.18%和77.59%,药后14d校正防效依次为98.79%、89.52%、78.58%和71.99%,可有效控制茶园茶网蝽的危害[12]。此外,罗鸿等[13]报道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对茶网蝽具有很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1.31、22.50、11.25g/hm2时,施药后7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均低于中国、欧盟等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除虫菊素有效成分用量在45.00g/hm2时,施药后7d防效可达90%,即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和除虫菊素,是一种高效安全防治茶网蝽的方法。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及农药使用的浓度、剂量、次数。喷药后间隔期未到,严禁采茶,一般要间隔7~10d,药液要喷到茶叶背面,最好是修剪后防治,同一种农药在一个生长周期内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