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探索
——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3李益锋刘唐兴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职业

周 敏 李益锋 刘唐兴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人才资源是关键。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亟需一大批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给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更加担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2]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机遇,培养“一懂二爱”的“三农”人才,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3]

一、乡村振兴战略给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致力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能更加凸显出来,这也为涉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契机。

(一)为乡村振兴培养素质高、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但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振兴,因此加快培育素质高、懂技术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4]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促就业保就业和改善社会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至2019年,受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影响,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483.61万,11年来首次超过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为筛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内生动力。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校百年来,立足三湘,服务全国,培养了近20万名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三农”科技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通过深入开展区域调研,详细了解湖南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当前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通过灵活设置专业,实施弹性学制,吸引或招收高中毕业生、高水平职业农民、下岗工人、退役士兵、在职技术人员等前来深造,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农业人才。

(二)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轻简化、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是关键。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与科研资源,通过开展校政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发展平台,针对农业产业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技术活力。学院与隆平高科、中联重科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牵头组建了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三)立足区域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服务

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力量。学院积极参与《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种业硅谷(长沙)发展规划(2018—2025年)》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立足湖南省农业特色,重点发展杂交水稻、柑橘、葡萄、西瓜、藤本植物等优势产业,定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逐步探索出具有学院特色的产业振兴模式,通过产业振兴助力醴陵、沅陵等县完成了从“精准扶贫”长期实践到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校县双向赢利。[5]

二、高职院校对接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涉农专业招生困难大

长期以来,公众对高职院校的看法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别,给涉农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业高职院校逐渐失去了发展的信心,急于淡化涉农色彩,通过变更校名、调整招生专业,逐渐脱离农业范畴,农业高职院校的数量也日益减少。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71所,其中农业类高职院校仅14所,这显然与湖南作为农业大省的现实、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由于生源数量减少,部分高职院校入学门槛降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学习氛围、就业情况及社会形象。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对农业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的不统一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当前农业发展需要。但是,现在许多涉农高职院校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与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不相匹配。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区域发展、行业需求等联系度不够,没有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培养方向;部分农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短、平、快”的热门专业设置,没有坚守并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专业,导致涉农专业数量占比不多,农业课程存在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现有师资力量中“农业专家”型教师较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不多,尤其是新进教师更是缺乏基层经验,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模式不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另外,国家支持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也比较缺乏。

三、农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自身农业办学特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增强新时代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从而更多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懂二爱”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6]

(一)开展主题教育,巩固专业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新行动计划(2020—2023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两年来,“百万扩招”“专升本扩招”成为热门词汇,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职教学生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职业院校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宣讲或解读相关政策法规,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坚定其投身职业教育的信心,巩固其专业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针对农业发展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提出了“两园交替、季节轮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农闲季节在校园,农忙季节在田园(产业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部分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就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实现了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学院围绕湖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核心的现代种植专业群和以畜牧兽医为核心的现代养殖专业群,紧密对接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又逐步开设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设施与装备、植物保护等新兴专业及人才紧缺专业,引进了一大批专门性人才,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开展前沿性研究。

(三)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农业高职院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师能力培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尤其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去基层挂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基层产业发展需求;不定期地选配优秀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和生产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大师、能工巧匠,作为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充实与优化师资队伍。另外还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超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

(四)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流“三农”人才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当前农民思想保守、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学院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合作,针对地方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选择培训专业,组建师资队伍,邀请知名专家、优秀技术人员送教下乡、送教入户,进行文化、技能培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健全农民培训网络,开展多渠道培训,创建长效培训机制,在溆浦县联合组建了第一间农民田间学校,把职业学校的课堂延伸到乡间地头、农户家中,手把手、面对面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每年培训基层农技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等12000余人次。

(五)校政企“三位一体”,加快产教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院校专业化、政府本土化、企业行业化等优势,畅通信息往来,构建“大学+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扶贫新模式。农业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人才与技术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育与储备;鼓励政府不断完善投资与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项目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建设中来;利用企业搭建市场化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与重组,促进城乡要素畅通流动、平等交换。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实现多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与隆平高科、中联重科、永益农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了隆平产业学院和藤本植物资源利用等多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平台的不断升级,收效甚好。

(六)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乡村要振兴、农村要改变,首先需要相关产业的带动。[8]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类型、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容易被农民接受的农业产业,可以发展单一的种植业或养殖业,也可发展种养结合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以市场作为导向,发展地区主导产业,做好区域布局与规划。学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结合湖南省“万名”工程、“三区人才”计划、科技扶贫服务团、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等,在武陵山片区、环洞庭湖区、长株潭区等校县合作项目区开展技术服务,组建省级以上技术服务团队5个,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服务团队1个,打造“专业支撑+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的特色乡村振兴模式。新邵县潭溪镇受困于地理环境条件,农业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通过与学院签订校镇合作协议以后,学院选派科技人员进行现场考察后,制定了发展西瓜种植、果树栽培的产业扶贫道路,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在助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定点帮扶贫困户,助力精准扶贫。

学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从自身建设要求出发,牵头成立了休闲农业研究院,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经管理、信息技术、乡村旅游等专业紧密结合,云集了上百名专家教授,致力于传播农业新知识、培养“一懂二爱”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增光添彩。自成立休闲农业研究院以来,组织专家教授赴农村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上百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数千起,通过休闲农业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发布农业政策、农业技术近200余篇,关注人数已超过6000余人。研究院深入学习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规划,将学校发展规划嵌入地方发展规划当中,为地方的“三农”政策制定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吸收和带领更多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走上致富道路。

四、结语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振兴,人才培育是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应用型人才。[9]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认真分析乡村振兴带来的改革与变化,顺应农业技术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拓宽招生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科技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涉农专业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农业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0]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