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陶情 以美益智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2021-12-03福建省松溪县第三中学严建华

亚太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情境

福建省松溪县第三中学 严建华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表明我国十分重视美育教育。学校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中学思政课是关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颂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教育,是以美为中心的教育。在思政教学中加强美育融合,能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行、兴趣、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与美育的融合是思政课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课堂客体之美增添教学亮度— —“美”的享受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作为课堂审美客体的自身魅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的着装打扮、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着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传授“以礼待人”时,教师身着职业装,而教学“延续文化血脉”时,则穿旗袍,既美观又可利用服装资源服务教学目标。学生目光被吸引,瞬间进入预设课堂氛围。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至关重要,思政教师语言除有声音本色美之外,还要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规范美、科学美、情感美等专业特点。不同教师因性格、学识等因素,语言风格迥异,或是圆润动听、娓娓道来,或是朴实大方、风趣幽默,或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各有千秋,再加上适度、恰当的肢体语言,课堂更有质感。有些课堂用独特的语言,课堂会更灵动。例如,教师多用网络语言来传授“网络改变生活”,更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课堂,教师展现专业术语的魅力,体现法律的严谨、规范、庄重、精确的特点。这样异彩纷呈的思政课,学生轻松、愉悦,不仅感受音韵美,领悟画面美,而且体悟情感美,引领行为美。这样的思政课就是享受美的盛宴,学生逐渐爱学、乐学,使思政教学良性循环。

二、以课堂素材之美增加教学厚度——“真”的挖掘

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利用好课本资源外,教师还应大胆选择课外素材。现在是全媒体时代,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都可提供教师选材,可取材于新闻、微博、微信、抖音、QQ空间等学生青睐的媒体,通过图片、漫画、音乐、视频以及文字材料等形式再现于课堂,会深受学生喜欢。素材之美在于它能精准有效,选材要生活化、接地气,还要具备准确、典型、有效、有时代感等特点。由于课堂时间所限,选材还要短小精悍。课外素材切勿虚构材料,要挖掘学生“真”生活、“真”想法、“真”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拓展课本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热爱生活,培养爱国情怀。

讲授“青春有格”这一课时,由于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通过云课堂授课,这一课的内容较难,笔者选择用战疫中的典型事例来突破难点。有人说灾难就是一本教科书,上课时一则“不戴口罩进商场的消费者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者发生冲突”的新闻,在云课堂中引起公愤,学生自然而然知道做人要有底线,要增强底线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体悟“行己有耻”。再播放“最美逆行者”奋战一线的视频,学生落泪了,触摸到“善”的本真,拨动学生心弦,心灵得到洗礼,感动于医护人员的辛劳,“为大家,舍小家”的伟大,感恩自己生于伟大的祖国,同时深深感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找到自己新的偶像,感受榜样的力量,不断自省,努力做到“见贤思齐”“止于至善”。这节课的教材中本身古诗词较多,学生不仅品读了文本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领略到战疫中敬畏生命、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水到渠成地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以课堂掌控之美提升教学高度— —“悟”的启迪

好的课堂掌控是教师运筹帷幄,课堂张弛有度,节奏和谐,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其中,精巧的课堂情境就是一堂课的浓墨重彩之处,能让思政课堂熠熠生辉。情境设置围绕教材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贯穿主题,学生如亲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调动内心感情,激发共鸣,这是一个“体验—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情境里由浅入深,不经意中掌握教材基础知识,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体验。学生还可在情境中相互讨论、相互帮助,体验竞争的激烈、合作的默契,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各种能力和情感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课堂教学情境美在于不仅注重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更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与发展。在情感与意境融合的情境中,学生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共同发展。

与课堂情境相比,精彩的导课与课堂小结也不容忽视,新颖导课,先声夺人,勾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以入情,循路而入境”,这堂课就成功一半了。教师精妙的小结,要求既概括教学内容精粹而又便于学生记忆,内容虽精简,但可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在美妙的课堂境界中意犹未尽,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离开课堂。

四、以课堂创造之美凝聚教学温度——“善”的激励

课堂提问讲究艺术,运用得当妙趣横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提问方式各种各样,无论是悬念式、分解式,还是抛砖引玉式,其目的都是激疑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要大胆质疑,激励学生从“敢问”到“善问”,挖掘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要把握好“度”。首先是设问难度,不问空洞浮泛无价值、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难问题,做到有问有启,有一定的难度,一定的思维性、大众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家有话可说,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享受思考的乐趣。其次是设问的梯次,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是要有提问的留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主动参与,激发思维。最后是平等交流,给学生平等的答题机会,畅所欲言。问题交流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古有“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就是情,“情动而辞发”。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的生成,即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创造性的见解,对这种创造之美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体验成功感,感受合作的愉快。

五、以课堂拓展之美延展教学深度— —“行”的接力

作业是一节课的巩固,也是课堂的延伸。早些年,笔者喜欢给学生布置探究长作业,侧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现在笔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或小组相互设计,尽可能让学生自行设计、自我探究、自我答疑、自行总结,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例如,传授“战疫中的《思政课》”之后,学生自己设计“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形式有手工作品、手抄报、作文、绘画、书法、演讲等,最后还向全校发出倡议,举行抗疫募捐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同学们竟然筹集了两万多元。同学们发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精神,伸出援手,爱心传递,广施博爱,达到课标“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要求。

组织研学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延展,能够突破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与感受,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例如,田野里的思政课“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师生围坐在草垛上,思政课换到田间地头还真有别样的感觉。从学生自己的田间劳动体验出发,进行探究、感悟、实践,一起分析“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劳动是幸福的”,让学生真正体悟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与劳动的幸福,增强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道劳动美,青春的美在于奋斗。

教师坚持以美陶情、以美益智,发展思政课的美趣,能使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阵地、挑战自我的舞台、欣赏追求美的平台、感悟人生的圣殿。在拔节育穗的关键期,我们为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情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