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府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龙骨水车为例

2021-12-03周洋帆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具造物天府

孙 虎 杨 攀 周洋帆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2020年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2021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需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等振兴,发挥农业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新事态下对于乡村发展的战略指导[1]。传统农业的传承发展必然与传统农具有关,随着现代化发展,传统农具逐渐被农机所替代,农事活动逐渐被机器的轰鸣声所覆盖,传统农具逐渐被遗忘或藏于博物馆。通过设计介入传统农具,将传统农具进行功能转化,提供新的传播路径,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帮助。以农具为入手点研究乡村文化一直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热点,如研究中国造物的与科技发展的李约瑟,迷恋明代艺术的柯律格等,中国传统造物的艺术成就吸引着国际学者,而国内多数是民俗学学者侧重在少数名族生产劳动工具的文化及社会变迁上,以设计学领域考虑,仅见江南大学张明山以江南水稻种植器具等为主研究了明代的种植器具[2]。

1 乡村振兴与传统农具

1.1 天府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具概述

文章以天府乡村地区任在使用的传统农具为研究对象,传统农具是从事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的非机械化传统器具,是普通民众适应地方情境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理性、反复的产物。传统农具是民间造物重要的类型之一,代表了一类的民生设计,方立松的著作《中国传统水车应用与推广的地域环境因素》写道人口压力、农业经济和自然条件推动水车传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则带来鲜明的地域特征[3]。地域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同种农具不同的造型和使用方式,是研究区域性特征乡村农事活动的有机构成,是“自然-环境-劳动-人”的关系的体现。至今仍然在使用的传统农具是传统器具的“活化石”,蕴含着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一种造物智慧,能长久的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原因构成了文章的研究内容之一。文章聚焦于天府乡村农业生产中依然使用的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区域,探究传统农具设计、农事活动与农耕文明,并结合地域的差异性分析农创具的差异性,进而以农具的差异性与合理性的研究与总结,构成现代设计的创新源泉,也是农机具设计的依据。

1.2 乡村振兴与传统农具之间的关系

乡村振兴涉及农村文化、经济、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同时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要求进行,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体现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提升文化的附加值[4]。将“农具发掘、农具设计、农事活动和农耕文明”联系起来,是探究三农问题的历史角度与器物研究,也是设计助农和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传统农具造物研究与乡村振兴之间互相推动、相辅相成:(1)、产业方面:依托传统农具现代化社会产出完善天府乡村经济产业链,因地制宜,开发依托于区域性传统农具研究和农机设计的新型产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新格局。(2)、文化方面:进行天府乡村传统农具研究能够传承传统造物智慧,有效激发农村文化,让普通民众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能够对外展现当地农业特色和历史文化,促进优秀乡村文化互融互通。

2 天府龙骨水车的设计研究

汉武帝言:“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5]。”因都江堰的水利而成为沃野千里、农耕历史深厚的天府之国,水一直是天府地区农业发展的根基。因此灌溉性农具一直在天府地区传统器具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龙骨水车又叫做孔明车,因水车的造型结构特点和操作方式又叫做“踏车”、“水车”、“手摇拔车”等。龙骨水车拥有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四种动力,能够提水0-2米,可便携式运输或固定安装,是一种将水从沟渠、湖泊等引入农田的灵巧性灌溉器械,从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可见其对于农田灌溉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本文以天府地区的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中保存的人力手摇式龙骨水车及其传统工艺为例进行设计研究。

此款天府地区龙骨水车由大龙头轴(7个齿轮)、小龙头轴(6个齿轮)、车角、车舞手、车大头、车小头、刮水板、龙骨(木链条)、车箱组成。龙骨水车整体长度约2.4米,重量约20kg,易于搬运。龙骨水车整体结构选用榫卯结构,车架、车箱、车角等都是运用简单方形或圆形的直榫结构,其他加固位置运用扎榫结构牢牢固定,促使龙骨水车在田间颠簸运输或长时间有一定强度使用出现结构脱落的情况产生。龙骨链较为特殊,需要两端连接处能够灵活运动、弯曲自如,虽也是运用直榫,但兼用阴阳榫结构,两端插入,内部凹凸结合,圆木销钉铰接。龙骨水车的每个部件都是可更换的,整体材料也是运用常见的木料,只要是拥有一点木匠的基础和工具,就可进行多数部件的维修保养。使用时多数两人作业,将龙骨水车放置于农田与水渠、湖泊之间,车小头放置于水中,吃水约25厘米,转动车舞手带动转轮装置,随之带动龙骨进行锁链运动,刮水板也跟着进行循环,水通过刮水板引入农田之中,周而复始,直到满足灌溉要求[6]。

通过人机工程学对“机-龙骨水车”分析可知,首先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劳作空间需求一个产品来减缓劳作引水时的人力高强度低效能的压力,因此当龙骨水车产生后,受到需求的原因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其次受到“环境”的影响,各地的地域特色,农田灌溉面积、动力来源等的不同从而发展出不同的形制、动力差异。在追求高效能、低强度的工作结果的时候,龙骨水车的整体结构必然和人的体态数据,引水使力、省力的大小,农田和水源的距离,水源坡度大小等等有关。如农田面积较大、水源坡度较陡、人力有限的区域会需要大且固定的龙骨水车,就会使用水力、风力或畜力的方式,不会选择类似天府乡村的人力手摇式龙骨水车[7]。

3 传统龙骨水车的造物智慧及现代启示

农具服务于民众生活生产,是中国古代造物的主流之一,是构成民生设计、乡村文化的一种类型,天府地区的龙骨水车具有时间上的传承(长度)、文化上的统合(高度)、范围上的普惠(广度),体现了天府乡村传统造物的文化精神与区域特征。从纵向角度分析,龙骨水车至晚出现在东汉时期,在历史延展过程中使用非常持久,并根据需求演变为不同的形态和使用不同的动力;从横向角度分析,龙骨水车在农田灌溉空间范围内极为典型,在整个中国区域,甚至是日本、朝鲜、韩国和欧洲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托于龙骨水车产生了许多的风俗与风情。虽然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动力源等,龙骨水车拥有不同的造型、装饰和尺寸,但整体的结构、操作和工作原理基本一致。物为人用,就是农具即其操作方式、造型装饰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所用[8]。龙骨水车极简的装饰,裸露的结构、功能性的造型、极少的操作步骤都是为了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产品、更快的使用产品,减少交流成本和矛盾。因此关于传统农具的研究,需要建立“人(农民)-机(农具)-环境(农村)”系统思维,尝试建立基于“农耕文明-农事活动”的农具设计创新方法,进一步体现“手机变农具”,即传统农具到现代农机、智慧化农机的转换,形成现代农机开发与创新设计的理论依据[9]。

通过研究天府乡村龙骨水车对于现代设计有以下启示:(1)操作方面:设计操作要考虑主要使用人群,龙骨水车的用户以农民为主,对于器具的操作理解需要时间,因此越简单越好;(2)动力方面:设计需要考虑环境变化,做到省能环保,龙骨水车根据环境因素拥有4种动力源,根据动力会产生不同的尺寸和结构;(3)构造方面:让用户更好的理解产品,龙骨水车的结构裸露在外,便于理解器具同时便于维修更换;(4)材料方面:考虑使用环境,考虑材料获取便捷、考虑加工技术等,不可为了设计而夸张材料和技术的使用。

4 结语

《周易·系辞上》记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10]。”中国的传统农具的产生一直是以人为中心的,农具要对于使用者有利,要能够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传统农具的功能、结构、操作方式等形而下的探究,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文化精髓和造物智慧,从而为传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不同的思路。龙骨水车是传统农田灌溉的产物,从“产生-广泛运用-淡出视野”,反映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产生的变化。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引水的主要器具,是传统造物文化研究的优良对象,本文以龙骨水车为研究对象,是希望将其结构美学、力学等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以小见大,通过现代设计来传播天府地区乡村文化。

猜你喜欢

农具造物天府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劳动者的法宝
空天之远
深度探访“天府家风馆”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