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2021-12-02孙译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立法道德

摘要:为促进文明行为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近些年,我国各地纷纷制定了促进文明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尤其是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中提出“探索制定公民文明行为促进方面法律制度”之后,各地更是纷纷制定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些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结合地方特色各有侧重。它们与国家管理型立法以及德治密切结合,发挥了良好的法治效果。

关键词:文明行为;立法;道德

一、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性质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是对道德层面的行为加以法律规制,道德入法的有限性和调整手段的非强制性,决定了这种立法的促进型立法的属性。

(一)文明行为促进立法调整对象的道德性

促进型立法以倡导性规范为主,因为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文明行为,是道德领域的问题,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认知水平下人们对文明行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要求人们举止文明,其实就是对一个人权利的限制。因为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的言行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要保护好共同生存的空间,维护好共同的利益,包括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追求。

(二)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非强制性

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是促进型立法,不会像国家管理型立法那样以义务性规范为主、以国家强制力为主要保障。只有当不文明行为损害到了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时,才会因同时触犯了管理型法律规定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非强制性导致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在实施中的被弱化。一方面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另一方面言行举止文明的自觉又尚未养成。希望别人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现实,再加上缺乏强制性约束,促进型立法就难以达到其所希望的法律效果。

二、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主体认可度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一)对入法的道德要求的认可影响法的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中强调,“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的《民法典》等法律中已融入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是道德立法,而将哪些道德要求纳入条例则影响着人们对该法的认可度和执行力。富勒认可道德的二分法,认为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他认为“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它是旧约和十诫的道德。它的表达方式通常是’你不得……’,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你应当……’。”

(二)对立法的参与程度影响法的实施

从目前立法参与状况来看,老百姓参与立法的比例还是不高,积极参与立法活动的也大多是对法律熟悉或时有接触法律并热心参与民主立法的群体。没有参与到民主立法活动的老百姓,一般是以其个人道德标准判断文明与否的,他们也不会去了解掌握、主动适用这些法律。如果一旦做出了不文明行为,被发现和提出改正或予以处罚时,就会在情绪上予以抗拒,不认可并改正其不文明行为。而且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风,文明行为地方立法应是扩大版的乡规民约,要符合地方特点,体现百姓民意。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立法都要体现地方文明发展特点和需求,才能在贯彻落实中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认同感。

(三)普法宣传力度影响法的实施

宣传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通过广泛的宣传,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逐渐认同文明行为促进立法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从外在的硬性约束逐渐变为其内在的道德自觉,并将法律义务变为其内心的道德义务。

三、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奖惩措施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法律规范具有示范和示警的作用。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更多的是要通过示范达到引领人们文明行为的作用。

(一)树立文明行为榜样,以引领人们形成文明行为的共同意识

人类群体离不开榜样的引领,在追求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文明行为典型人物的引领和示范,會对其他人起到表率、示范作用,并逐渐形成讲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例如,《丹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和道德模范、“丹东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二)对文明行为适当奖励,以鼓励人们去做倡导的文明行为

对于应当做到的文明行为,可以通过赞许加以鼓励。毕竟这类规范是一般道德水平的体现,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权利义务的正常取舍,是正当的事,而无论这样行为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或者利益。

对于倡导的文明行为,则可以通过嘉奖予以鼓励。因为倡导的文明行为,行为人是超越了一般人的道德水平的,无论是物质嘉奖还是精神嘉奖,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对不文明行为的适当处罚,以对其他人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文明行为促进立法,作为法律规范同样可以既有行为模式、也有法律后果。地方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一般都规定了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不文明行为采用准用的方式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处理。作为促进型的立法,这种责任追究的规定还是较少的,它是对个别损害到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文明行为的惩处,通过惩处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到相应的警示教育作用。而对于其他不文明行为,各地在纠正方式上则各有创新,如,让其参加社会服务等,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促进立法是对人们道德层面的法律规制,大多是倡导性的法律规范,其实施效果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行为的自觉,约束力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舆论的压力和社会良好的文明风尚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译军,(1972-),辽宁丹东人,汉族,在职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

猜你喜欢

立法道德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我国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性质的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试论我国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