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弘扬彰武治沙精神

2021-12-02华婉璐

决策探索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生态文明

华婉璐

【摘要】几代彰武治沙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硬是把漫天黄沙锁在“绿色长城”之外,使初心变恒心、沙漠变绿洲,铸就了矢志不渝、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是弘扬地域文化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地区转型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就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关键词】彰武治沙;民族精神;生态文明

彰武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曾是清康熙时期的牧场,水草丰美。因伪满时期森林被肆意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焚烧,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使这里常年遭受风沙水旱等严重灾害的侵袭。几代治沙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硬是把漫天黄沙锁在了“绿色长城”之外,使初心变恒心、沙漠变绿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合理利用,自然才会慷慨以报;反之,自然就会无情地惩罚人类。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关系党的使命宗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向往优美的环境、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从现在起就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紧紧抓起来,我们才不会为过去快速发展积累的诸多问题付出更大代价。

(三)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彰武治沙精神的演进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苗圃。1952年春,新中国第一个治沙科研机构——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在此落地。以刘斌为代表的造林试验站职工,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与天斗、与地斗,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挡住了风沙的侵袭。

建站之初,没有房子、没有仪器,也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所有的工作都要从头开始。为掌握风沙规律和水文状况,科研人员在蒸笼一样的夏季和寒风刺骨的冬季与风沙搏斗,记录了千余次的观测数据,获得了治沙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努力和反复试验,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5种固沙植物。1957年,造林试验站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科研人员引进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的樟子松,经过几代栽培,培育出了彰武松,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新疆、内蒙古、甘肃等有治沙需要的地方。

彰武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治沙示范县,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思想指引下,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历时近70年,几代治沙人以心血乃至生命,营造了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并在辽宁省内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4万公顷,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不仅起到了保田增产作用,同时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保护了沈阳等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截至2021年1月,全县林地面积由1950年的18万亩增加到17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增长到31.5%。现在,以“治沙书记”董福财先进事迹为主题建立的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被命名为辽宁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万亩松林瞭望塔、辽宁省防沙治沙业绩成就展示厅、刘斌墓等已成为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的核心区。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彰武治沙的伟大实践铸就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也一直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彰武人披荆斩棘、团结奋进、勇往直前,挺起彰武的精神脊梁。

三、弘扬彰武治沙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夯实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进程中凝结形成的精神内核。而彰武治沙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也必将继续为红色基因增彩添光、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拓宽渠道,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锤炼党性修养的力量源泉,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为世界同类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经验

土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彰武治沙的模式和经验得到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当前,我国为治理荒漠化开出了“药方”,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其中,彰武治沙在荒漠化治理道路上的探索与贡献不可小觑。

(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彰武治沙实践和治沙精神,是彰武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民族精神相辅相成,内在驱动民族精神多元互补、永续常新。弘扬彰武治沙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彰武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彰武文化事业的繁荣,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推动彰武转型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成立,成为全方位展示新时期彰武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窗口。弘扬彰武治沙精神,将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坚强后盾,不仅能为当地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汇聚磅礴力量,也必将为完成当地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劉微微.建国初期环境治理的创举——50年代东北防护林带的建设[J].中国档案,2008(01).

[3]杨敬忠.2021年彰武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彰武县政府网,2021-01-10.

[4]刘浩林,范国盛.激活红色基因的途径与方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1).

[5]杨建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9-02.

(作者单位:中共彰武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生态文明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