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习题设计的策略浅谈
2021-12-02刘斯婧
刘斯婧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喜欢照搬教辅材料和网络题库上的习题,以给学生布置机械性的书面作业为主,个性化作业较少,导致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太长,对写作业产生了反抗心理。精准而有效的作业设计是解决学生作业耗时太多而收效甚微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布置。
一、注重联系生活,突出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等内容作为作业设计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现实情境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四周都环绕着篱笆,全长( ?摇)米,如果有一面靠墙,那么篱笆至少要长( )米。本题考查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学生要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考虑到长靠墙或者是宽靠墙,从而得出8×2+5=21(米)或5×2+8=18(米)两个数值。通过计算对比,学生发现长靠墙时所用篱笆最少,这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至少要花多少钱?最多要花多少钱?
(2)小明只有50元,他可以怎么买?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止一个。既可以考查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也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求具体钱数时需精确计算,而不能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二、注重数学思考,拓宽表达路径
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序思考,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灌输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也要灵活、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由易而难地对问题展开思考,拓宽表达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求。
例如,设计图形类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能对多种方案做出对比、判断,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如这样一道题: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1个(每个小方格都代表1平方厘米)。本题已知图形面积,再让学生用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倒推出图形,这样的题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再如这样一道题:有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这两个数可能是几?你能有序地思考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有序思考,写出以下答案。互质关系:1和12,3和4;倍数关系:2和12,3和12,4和12,6和12;一般关系:4和6。本题以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教师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他们存在的知识点遗漏进行再教学。这类充满数学思考的习题,既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也能让他们以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注重实践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除了书面作业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作业,使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有充分的体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例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目前所在班级、学校的实际位置,进行数学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进行绘制并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再如,学习了“圆柱”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完成制作圆柱的作业,并思考以下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圆柱;所形成的圓柱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汇报,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进一步感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还有的学生汇报将长方形纸的一端长固定在一支铅笔上进行转动,也可以看到一个圆柱,此时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这些实践操作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探索空间,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在“做”与“说”的活动中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实现了数学思维与操作过程的对话。
四、注重分层设计,创新作业形式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作业。分层作业可以让各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能力的检验,也能让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自信。
综上所述,作业是学生习得数学知识后的知识延伸,贯穿在小学数学学习的不同过程与环节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为参考,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开展数学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技能。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习题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编题,有效挖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高效培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钱塘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