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让学”?备课得法

2021-12-02陈玉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陈玉梅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新授课备课中“三问”“三读”“四备”的基本思路,以“目标、探究、分享、训练”四个基本教学单元为框架,重点阐明落实“让学”,谋划设计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过程的备课方法。

【关键词】“让学” 学法迁移 思维提升

怎样备好课是新入职教师的困惑,而老教师受传统的“讲清、讲深、讲透”观念影响,课堂也缺乏“让学”意识。研究一个能体现“让学”理念的备课基本范式,使新教师易于上手、老教师乐于接受就显得十分迫切。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新授课备课的“三问”“三读”和“四备”思路,现与同行分享、探讨。

一、备课前“三问”

教师只有了解“学”,才能做到“让学”。备课前“三问”可以落实教师对学情、学习目标和学的活动流程的关注与思考。

一问我在哪里,把握学情是前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情”包括可能的学情和实际的学情,两者有时并不一致。教师只有全面把握这两种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在新授前选择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研,通过问答、操作等方式了解其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

二问我要到哪里,明确目标定方向。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现实状况。清晰的学习目标可以引领教学设计方向,把握教学方法选择。

三问我怎么去,铺展学程是关键。这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的路径和策略的思考与设计。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的方式、学的过程和学的策略,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外化学生思维。

二、备课中“三读”

目标,从大到小依次是课标、学段、单元和课时目标,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想一想、读一读、悟一悟,将规划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

一读课标。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其中学段目标的研读是重点,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课程的高度去思考,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思考得更深。

二读教参。“教材说明”可帮助新教师了解教材编排意图,使教师对知识前后联系把握更清晰,这样设计教学才能瞻前顾后。“教学建议”能给新教师提供具体教学步骤和教法指导,同时帮助教师把握练习设计意图和处理方法。

三读教材。教材以选辑例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示教学认知路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需要思考、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具体可操作,对新教师设计教学过程、预设学情、把握教学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效“四备”

“让学”就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推进课堂流程的工具。“让学”的真发生有赖于教师备课深入贴切,真发生的程度和思维的深度也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深度。新授课谋划过程设计可从“目标、探究、分享、训练”四个基本教学组块展开。

(一)备环节目标:设计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是环节目标的简化表达,是对总体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不同,主题的个数也不同。如“认识厘米”包括建立1厘米的概念和用厘米尺量、画线段两个主题。

(二)备探究活动:促进自主参与

1.设计活动

设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主题活动化。在“认识厘米”一课的备课中,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播放视频,展示用不同标准(铅笔盒、数学书、尺子等)测量课桌长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2)设计活动:教师出示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比画感知长度;学生再用1厘米的小棒去比一比后,在学具筐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找到的接近1厘米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4)学生每人拿一张空白硬纸条,先估计长度,再尝试做一个厘米尺。

2.设计注意点

(1)强调自主性发挥。上例中估计空白硬纸条的长度时,学生先自己估计,如用食指的宽度去比画、用眼睛估、用1厘米的小棒比画等,然后再交流。有了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才有可能。

(2)体现学法指导。设计活动不仅要考虑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如做厘米尺,教师设计让学生在空白硬纸条上画一画(刻度)、标一标(数字),说一说(想法),这里的“画一画、标一标、说一说”就是教给学生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3)外化学生思维。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要有物化的结果,让学生的思維可视。

(4)提供多样、有效的活动材料。“认识厘米”一课备课时教师设计让学生想办法用两根断尺测量两条彩带的长度(断尺如下图,两条彩带分别长5厘米和16厘米)。

彩带一的长度容易测量,用哪把断尺都行。测量彩带二的长度时,学生发现断尺二最长也只有14厘米,两把断尺长度都不够。经过思考,他们想出不同的测量方法:(1)先测量一段,做一个记号,再接着测量剩下一段;(2)将两根断尺拼在一起测量,看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断尺不是从0刻度开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尺子长度不够,又是一次挑战,这就“逼着”学生去想办法、去合作。这里提供的活动材料是有效而多样的,因为它有利于学生生发不同的思路,引领学生操作、反思,形成数学活动经验,使思维向更深处扎根。

(三)备分享交流:关注学法迁移和思维提升

1.备分享交流方式——规划师生互动,选择恰当方式

展示交流的内容多或者复杂,可采用小组面向全班交流;若内容少而简单,可采用个人对全班交流,相机安排多人补充。

2.备分享交流内容——基于学情预设,引导自主交流

教师如果不提前预设好交流的内容和重点,结果要么会被学生牵着走,要么会变成师生一问一答,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支离破碎。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特点后,教师引导提示:用()方法,发现了边或角的()特点。这样的提示让学生明确交流的重点:一是操作方法,二是边、角特点。因而在探究正方形特征时,教师可以放手,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发现正方形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法进行迁移。类似的交流提示,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只提供交流的重点和方向。

3.备分享交流过程——预设学生思维差异,确定交流顺序

学生思维的差异体现思维的层次,教师要设计分享交流过程,就要把握交流的“序”,要体现学生思维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过程,避免随意和随机。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的“22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怎样围面积最大”为例,说明设计交流的过程。

(1)呈现:预设学生想法,促进思维碰撞。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思考过程和结果,并在此过程中收集不同情况。在全班交流时,先展示列举不完整的结果,再展示列举完整的结果(也可能再分成两种情况:无序列举和有序列举),还有可能学生直接根据规律想出6×5的结果,可放在最后呈现。先肯定再引导,让学生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从而贴近本课教学目标:将所有可能情况都列举出来。

(2)对比:对比不同想法,关注知识本质。在对比中进行点拨引导。一是对比学生的完整列举和不完整列举,启发学生说出之所以会不完整,是因为无序,从而揭示“有序列举”的方法。二是列举完整的方案中的多种不同呈现方式之间的对比,如表格列举、画图列举、用分与合形式列举、算式列举等,使学生体会到:无论用哪一种形式来呈现,只要把各种可能的结果一个一个表示出来,就是“一一列举”。

(3)提升:渗透思想方法,促进思维提升。引导学生说出“序”是什么,从宽是“1”开始想起,突出“有序思维”,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归纳概括,发现各种不同列举方式的共性之处:都是把所有可能情况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不重复地全部陳列表示,这就是“一一列举”的本质,从而从具体方法上升到策略高度。

(4)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小结。

4.分享交流注意点——避免出现认知误区,确保交流成效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要注意三点:

(1)变师评为生评。交流过程尽量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退为旁观者,只在关键处或学生有争议时介入引导或点拨。

(2)培养交流习惯。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说、有条理地说、完整地说。如果表达不完整,最后要让学生概括归纳,完整表达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系统看法。

(3)形成互动交流的“场”。引导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补充、评价、质疑、纠正等,敢于表达不同的想法,形成互动,促进认知深化。

(四)备练习设计实施:关注学习效果,做好知识巩固

教师在设计使用教材提供的练习时,要根据班级实际有所取舍,有所增补、适当改编、有效整合。

1.达标练习设计实施

(1)针对性练习设计实施。这是指针对研究主题的练习,如“直线、线段、射线和角”一课中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二是初步认识角,每一个主题研究后,要设计针对性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将某几个研究主题合并练习,如“圆的认识”一课中,可以将画圆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两个主题探究完成后,合并练习:先用圆规画一个圆,交流画圆方法;自学名称后,再画一个大小、位置不同的圆,标注各部分名称,说说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最后教师提问引发思考——两次圆画的大小不同,位置也不同,是由什么决定?这样设计,一是巩固画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规范画圆的步骤;二是通过画大小和位置不同的圆,让学生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知识点;三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相关概念。

(2)综合性练习设计实施。这是达成整体目标的练习,有时是本节课知识点的综合,有时也可以是和前面知识点的组合。

2.设计实施注意点

(1)把握练习层次。坚持由易到难,如果学生水平比较高,则可以提高练习起点。

(2)加强练习整合。一节课教学时间有限,加之探究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而需要教师设计涵盖不同目标的整合性练习。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有四个球,按“一定摸到黄球、可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黄球”的要求涂色;根据涂色结果分类;根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从小到大排列。此练习实现了多个学习目标的综合考量: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即一定、不可能、可能;两大类事件,即确定性事件(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和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而事情可能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

(3)反馈练习成效。根据心理学,首先是正强化,展示学生正确的方法,然后是负强化,进行错例辨析。

总之,基于“让学”理念,教师在新授课教学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加以落实,学生的学才能确保在课堂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