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业设计贵在提质增效
2021-12-02董娜
董娜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生心智的成熟无不经历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训练。因此高质量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宝贵。给学生布置适量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对教师而言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的现象受到广泛的讨论。原因就是:有的教师会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在微信群要求家长批改自己学生的作业;更有甚者,有些作业学生单独无法完成,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一下子成了变相的“家长作业”,失掉了家庭作业目的的初衷。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让忙于事业的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并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如何让家庭作业重新回归育人的本位,这是当下教育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个别地方和学校存在的作业数量過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诸多问题,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十条要求”,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让作业回归到学校育人环节中来,成为教师教育工作中必须例行的一项基本任务。《通知》的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正是针对变了味的家庭作业所进行的一次纠偏,这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还给家长“松绑”。当下让作业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是大势所趋,更是势在必行。
家庭作业的本意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熟练掌握,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将教育责任以作业的形式转嫁给学生家长,实则是一种关系错位。这种错位的表现,是家庭作业太多、太难、太怪。如果家庭作业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其间还需要忙于事业和工作的家长来帮忙批作业、录作业、视频打卡,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还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多余的负担;家庭作业如果太复杂,部分创意类作业还需家长的参与,并与孩子共同完成,不少家长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获评“优秀”,甚至不惜花钱请人“代工”,而学生自主完成的作品则难以脱颖而出。只有科学设计家庭作业,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家庭和学校的良性互动。
对此,《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为了提高作业质量,要求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同时还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这些具体举措,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减少了作业管理的随意性,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因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通知》,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教育工作中贯彻《通知》要求,不能将《通知》规定和要求,在实际工作的执行和贯彻中流于形式,力戒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同时,以家庭作业回归育人功能为契机,还可以从更大层面来思考教育减负与提质增效之间的关系,思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分工和角色定位,真正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从家庭作业的设计来看,不是不要家庭作业,而是要避免其功能异化,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在为学生合理减负的同时,必须把提升家庭作业的质量作为减负工作出发点,在作业布置上避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布置而无检查”等情况,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从家校协同方面来看,严禁出现“家长作业”,是为了厘清家长与学校各自承担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让家长放弃对孩子学习的监护责任。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督促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是家长的教育责任。在厘清家校职责的前提下,应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家长合理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活动中并做好监督。只有发挥好家长在育人活动中的积极性,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育人和成长环境。
总之,对家庭作业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围绕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做文章,巧做文章,明确家庭和学校之间各自的合理分工,才能让家庭作业回归育人本位,学生才能获得更优质和高效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