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价值

2021-12-02魏庆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垂体腺瘤内镜

魏庆生

垂体腺瘤卒中指的是垂体腺瘤由于梗死或者出血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率较低,因为鞍内空间偏小,一旦出现垂体腺瘤卒中,则会提高鞍内压力,使得正常结构受到挤压,出现视力水平降低、头痛剧烈、意识变化、垂体功能降低等症状,有些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针对视力降低显著、突发头痛者,及早展开手术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十分有利。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方法能够将鞍区病变清除,该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等特点,进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1]。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垂体腺瘤卒中患者采取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简单阐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垂体腺瘤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最小21 岁,最大65 岁,平均年龄(35.62±9.80)岁。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63 岁,平均年龄(35.59±9.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研究资料齐全、完整;意识清晰;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免疫系统疾病;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具有传染疾病史。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头部向后轻仰,右偏体位。双人操作,针对中鼻甲肥大患者,采取部分切除方式,目的是将手术通道充分展现出来。以手术实际状况、肿瘤体积为依据对黏膜瓣大小进行调整,确保蝶窦动脉血液供应正常。利用磨钻将局部蝶窦前壁磨除,然后进入到窦腔中,了解视神经管、双侧颈内动脉隆起和鞍底等结构,然后根据肿瘤质地和大小适当的将骨窗打开,硬膜开启范围应比骨窗小。应用穿刺针进行抽吸,明确非动脉血,切除外鞍区动脉瘤后,采用尖刀将硬膜切开,涌出陈旧性褐色液性成分,通过吸引器、取瘤钳及刮匙将肿瘤分块切除,在光源接近后进行观察,在双吸引器的辅助下,对肿瘤残留状况进行检查,鞍内全面减压。针对垂体假包膜,不用全部剥离,减少垂体功能降低和脑脊液漏等的发生。完成肿瘤切除后,利用温水对手术部位频繁冲洗,无活动性出血后,利用流体明胶进行填充。重建颅底:鞍内残腔偏大时,填充应用腹部脂肪或者明胶海绵,采用可吸收生物膜对鞍底进行修复,在硬膜下放置生物膜,从而全面保护垂体,降低垂体炎发生率。在鞍底贴中隔黏膜瓣,然后进行加固修复。利用纤丝对黏膜瓣周围进行固定,明胶海绵对蝶窦进行填塞,确保黏膜瓣完全贴敷颅底,采用膨胀海绵或者明胶海绵对鼻腔进行填塞,完成手术。

1.2.2 对照组 采用显微镜经鼻蝶入路手术。麻醉方法、体位、鼻黏膜处理方法等均与观察组相同。在显微镜探头的辅助下明确蝶窦开口,将蝶窦前壁磨除后,充分显示鞍底和腺垂体,了解垂体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然后结合环形刮圈全面清除肿瘤组织,完成清除后,将明胶海绵填塞到瘤腔中。因为显微镜手术未全面显示手术视野,可能存在术中刮除不全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瘤切除情况、视野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视野指标包括MD 和VFI。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鼻腔出血、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和尿崩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22 例完全切除,肿瘤完全切除率为73.33%;观察组中,28 例完全切除,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3.33%。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

2.2 两组视野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MD 和VF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低于对照组,VFI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视野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视野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2 例鼻腔出血,2 例脑脊液漏,1 例颅内感染,4 例尿崩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发生1 例尿崩症,1 例脑脊液漏,无鼻腔出血和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是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

3 讨论

大部分垂体腺瘤卒中是出血性卒中,具有视力障碍、突发头痛、垂体功能降低、颅神经麻痹等症状,垂体腺瘤卒中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慢性、暴发性、亚急性和急性[3]。急性和暴发性发病急,疾病发展速度快,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视力丧失、颅内压提高、意识丧失,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慢性及亚急性卒中发病相对较慢,临床症状并不明显[4]。到目前为止,垂体腺瘤卒中诱发机制尚不明确,其可能是在垂体腺瘤的基础上形成,也可能是孕期妇女腺垂体体积增加导致[5]。临床上,针对垂体腺瘤卒中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使得手术操作空间增加,器械之间更好配合,尤其是进入鞍上或者鞍内,为精细操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将肿瘤切除,并对重要结构进行保护。针对体积较小的肿瘤,可实施单鼻孔入路,避免对鼻腔造成严重损伤,实现微创保护[6]。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并未应用鼻扩张器,可以更好的定位中线。内镜光源能够与手术部位接近,对正常鞍隔和垂体的解剖结构进行辨识,促进手术全切率的提高,减少手术风险。内镜下能够更好的判断垂体腺组织,经过内镜检查发现,垂体呈现橘红色,表面光滑,具备丰富的毛细血管,而肿瘤组织通常表现为灰红色,针对合并卒中的患者,因为血液染色,使得情况发生改变,需要利用内镜进一步观察,通过结合吸引器与环形剥离子刮除方法将肿瘤切除,尽可能减少取瘤钳或者刮勺的应用,降低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发生率[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据有关资料显示[8],关于垂体腺瘤卒中是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还是保守治疗方法一直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保守治疗方法仅可以代替激素、确保体液平衡,主要是为了减少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垂体功能降低的发生。针对视力降低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采用手术方法,通过减压手术,对于视野的恢复及视力水平的改善十分有利,及早展开手术治疗能够减小对视觉通路的挤压,避免神经细胞异常缺血,导致永久性损伤的发生[9]。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是当前用于垂体腺瘤卒中引起的颅神经麻痹的主要治疗方法,且安全性较高,该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视觉症状[10-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D 低于对照组,VFI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垂体腺瘤卒中临床治疗期间,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应用效果明显,其有助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而且该手术方法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使其尽早恢复健康;肿瘤完全切除率方面,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该结果分析,经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方法在肿瘤切除方面效果更加明显,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下可以更好的清除肿瘤,确保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总之,垂体腺瘤卒中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方法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改善视野情况,而且该方法能够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垂体腺瘤内镜
垂体MRI诊断小儿矮小症的价值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