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进展
2021-12-02曾旭光
曾旭光
(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广西 北海,536100)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多发病,发病原因多是由于患者长期不良姿势或遗传因素所致[1]。而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椎动脉狭窄或受压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在颈椎病中占据五分之一发病率。其临床表现有头昏、头疼、视物不清等,常因颈部后伸、侧屈、旋转等活动而诱发或加重,对人体危害性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在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如视觉、发音、神经系统及听觉等,重者会引起猝倒,生命遭到前所未有威胁。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目前,保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中医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临床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整合,综述如下。
1 针刺治疗
1.1 单纯针灸治疗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合称,经穴位、中医经络理论下并调理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功效,整体操作方便且安全性高,针刺治疗对腧穴刺激后起到激发经络之气,针感效应达到通则不痛目的[2]。对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式较多,可分为灸法、针刺,属于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式,效果确切,能有效提升机体内镇痛物质水平,降低机体对疼痛的痛阈,改善其血液循环。梁永瑛、郭艳明[3]等人对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采用牵引及西药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针刺及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达96.6%,且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明显改善,TXB2含量下降,6-Keto-PGF1 α含量明显上升。认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XB2,上调6-Keto-PGF1α含量有关,针灸能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常用的针刺方案包含电针、针刺法、小针刀、温针等,通过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机体炎性因子。灸法包含间接灸、艾柱直接灸、雷火灸等。
1.2 针灸联合小针刀
近年来研究发现,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单纯针刺的疗效不佳,建议配合小针刀等多种方法,其中小针刀能够有效剥离粘连组织,对肌肉筋膜发挥减张减压的作用,又能调整颈部力学平衡,从而减轻对椎动脉压迫,改善颅内后循环供血[4]。同时,也能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减轻对颈部交感神经的刺激,对微环境与局部血流均能改善,从而达治疗颈椎病的目的。张林全[5]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在常规体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针刀进行松解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6.67%,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仅有3.33%、1.67%;马文慧、周钰[6]等人尝试采用针灸联合小针刀治疗,结果显示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更高,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灸方法。但中医疗法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将颈椎病分为各证型,针对性给予治疗措施。
2 手法治疗
2.1 单纯手法治疗
推拿的手法措施较多,可分为松懈、正骨两种方式,能有效改善局部组织痉挛问题,降低脊椎符合,松懈粘连,纠正生理解剖学位置,降低神经根压迫状态。李晓霞[7]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中医手法推拿治疗,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与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疗效显著。
2.2 针灸联合手法治疗
张万钧、李建国[8]等人研究发现,采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各症状评分,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水平;傅瑶[9]在研究中指出对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结果显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不仅能够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程浩文、师彬[10]等人亦在研究中得出相似结论,除上述结论之外,还得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颈椎活动度均有改善作用。
2.3 手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
推拿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通常配合针灸、穴位注射、中医内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孟培燕、严红梅[11]在研究中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了3组,即穴位注射加针刺、推拿组和单纯穴位注射组,结果发现,穴位注射加针刺的疗效最佳,患者的椎动脉血管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唐炳魁[12]提出对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风池穴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后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DV)、阻力指数(RI)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6%,主要由于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对其进行药物注射,可发挥平肝息风,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官窍的作用,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症状。王建华、张雅静[13]等人认为采用定位旋转手法联合丹参川芎穴位注射能够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促使LVA,RVA,BA的Vs水平升高,增快推动脉血流,有利于症状尽快消失。
3 讨论
颈椎病的患病人群基数逐年扩张,且疾病呈年轻化下探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脊髓损伤问题,预后结局不佳[14]。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其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具有一定手术风险,患者接受度不高[15]。近年来,中医治疗措施在临床上起到独特的优势,基于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但目前中医治疗工作开展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如临床实践如何规范及完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并科学利用达到中医治疗精准化目的,仍需后续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