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医药专业高层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12-02李焕婷李旻辉
张 茹,李焕婷,李旻辉,2,3,4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4.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
中医药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学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作用与价值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肯定。蒙医药学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分支,是蒙古民族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为蒙古族人民健康生活提供保障。中蒙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不可或缺重要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独特的临床经验,得到各界广泛认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近两年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中蒙医药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招生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是中蒙医药专业的高层次教育,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蒙医药传统特色理论,培养高层次中蒙医药人才的重要责任,目前培养过程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 中蒙医药研究生培养教育发展现状
1.1中蒙医药专业研究生招生起步较晚,学位授权单位少。自1981 年开始,我国首批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研究生[1]。然而,相比中医药专业,蒙医药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蒙医学研究生并于2005 年开始招收蒙药学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医科大学于2013年开始招收蒙药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只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蒙药学院两家授权单位具备培养蒙医药研究生的能力[2]。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但部分高校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2012年,由于设立时间较短,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3]。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院校还是以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为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及评价指标还处于摸索阶段[4],同时缺少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的经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使得其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已经满足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各学科间的交流借鉴可能是阐明中药本质的重要途径[5]。但目前中蒙医药专业学科间缺乏交流合作的问题[6],导致学科融合受限,学术成果上难以取得重大突破[7]。
1.2师资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 虽然中蒙医药历史悠久,但由于地域等限制因素,其研究生招生起步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晚,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传统导师制最为常见[2]。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但国内中蒙医药教育发展正面临困境。例如,一定影响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紧缺;学科成员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学科课程民族特色不浓[7],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医药教育的发展,而且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
现阶段民族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沿用传统中蒙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对研究生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使得理论教学常常专注于课本,缺乏创新,忽视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1.3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差别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也更为凸显,研究生中专业知识的“教”、“学”、“用”并不统一。现阶段我国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学院式教育为主,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各地方的高等民族类院校两类高等院校中。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导向,偏重专业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学习,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专业学位最大的特点是学术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8],目标是培养该专业领域实践、研究两手抓的高层次人才[9]。由于中蒙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在培养模式的设定上多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又因学校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较少,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深入企业从事科研实践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不明显,不能满足中蒙医药专业对职业化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实用性与研究型人才两手抓的课程体系。
1.4创新环境不佳,高端创新人才匮乏 我国大部分医药类高校研究生长期适应于以老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仍依赖于从老师身上获取知识,“模仿式”固化思维方式导致其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被大大禁锢。另外,部分老师专注于科研创新而忽视了教学任务方面的创新,缺乏创新性与前沿性,无法及时与研究生分享讨论医药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成果,从长远角度而言,其无法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建议,对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型实验的助力作用并不显著[10]。
由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办学体制等各种原因,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高层次的学术骨干和专业学科带头人数量很少,高层次人才队伍变动频繁,后备创新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另外由于历史及地域等原因,蒙医药专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蒙医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其中既掌握蒙医药知识,又具备现代医药学知识的导师或其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数量相对较少等问题亟待解决[11]。
1.5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弱 首先,由于中蒙药学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专业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大多在我国边远省区,因而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学术氛围并不浓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机会较少,无法及时了解获取中药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其次,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合作较少。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缺乏国际化,导师队伍缺乏国际性和开放性,交流过程中不能掌握足够的主动权,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12]。
2 中蒙医药研究生培养对策分析
2.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 研究生课程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质、增加专业知识储备、锻炼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研究生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1]。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4 个部分组成。中医药和蒙医药两类学科方向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与选择上尽可能相同,但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选择上必须以该专业自身特色为主,具体而言可分为汉语授课和蒙语授课两个体系[13]。
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研究生教育培养已经不能仅局限在从课堂中获取知识,一些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要尝试运用于高等中蒙医药教学中,例如,网络学习资源是研究生获取课堂外知识的重要方法,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其所选课题以及设置专门的科研专题,尤其是相关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以实际培养过程中的交流指导促进中蒙医药专业学生中蒙医药思维培养的探索[14]。
同时研究生也应结合自身专业方向特色制定相应的科研习惯,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总结、新技术学习、论文写作、标书撰写等多个方面,力争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增强自己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相关领域的中蒙医药专业人才。
2.2坚持师资的双向流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多学科交叉渗透研究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中蒙医药专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各学科授课老师应注重相互沟通交流,注重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授课方式和导师队伍选择上的差别。学术学位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要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即选聘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企业、医院或政府机构合作导师;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导师;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导师等兼职高校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学和企业文化的渗透。众多医药类大学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旨在联合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研究生[8],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推进校企导师联合培养;中山大学推行国内外联合导师培养模式;南华大学实行学科内部不同导师之间、校内其他导师共同合作模式。另外,众多高校与蒙古、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相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导师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5]。
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协同培养制度,发挥导师各自领域的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实践与研究能力。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探索机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布并启动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项目[16-1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也创建了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院所和科研平台。同时,中蒙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也需要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支持,尤其是将中蒙医药与现代医药、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重点突出中蒙医药专业学科的传统特色,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3加强实践教学,树立教学与科研实践并重的培养观念 关于中蒙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尽量全面考虑每名学生的专业成绩和科研兴趣,为其制订适合的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同时高校应加强本硕衔接,鼓励中蒙医药专业本科生参与助研活动,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努力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强的研究生。
在中蒙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由课程教学、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三部分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法激发和培养研究生专业思维;以中蒙医药学专业临床体系为基础,主动与医疗机构加强协作,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在社会中建立校外科研实践基地,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锻炼研究生实践技能,巩固研究生专业思维,增加其对医药专业的热爱[7]。
2.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区应加大对医药学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扩大教育规模,改善教学条件。鼓励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地区医药类高校的政策倾斜,充分利用《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及地方政策[18-19],为医药类高校建设发展提供战略支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包括仪器设备、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推动高校形成教、研一体化的中蒙医药专业教学体系,通过优化校内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条件,鼓励申报重大项目、国家和地区民族教育专项项目。另外,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横向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蒙医药研发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视频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国家和地区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2.5关注国际动态,推动中蒙医药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贯彻落实,医药类学科建设将以更加开放的形式面向世界,各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一方面,学习国外医药类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始终关注国际新动态,积极派出中蒙医药相关专业学术骨干参加国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另一方面,主要以师资交流和联合培养为主,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开展科研合作课题,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集中力量抓好特色学科建设,推动中蒙医药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而达到促进民族医药发展的目的。
传承与创新是中蒙医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每个中蒙医药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坚持以中蒙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融合现代科技技术,为中蒙医药专业创新发展提高不竭动力。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术的培养,提高中蒙医药专业研究生人才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中蒙医药研究生教育是目前培养高层次中蒙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蒙医药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蒙医药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教育是医药学教育者亟须推进的,中蒙医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资源,发挥中蒙医药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促进中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