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康复结合呼吸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1-12-02谢茹琪王建斌杨晓琳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康复科353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3期
关键词:缩唇胸廓呼气

谢茹琪 王建斌 杨晓琳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康复科 353000

脑卒中是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卒中终身发病风险居全球首位,70%~80%的患者留下功能残疾[1]。卒中后存在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尤其呼吸功能下降,患者运动中疲劳气短,生活上长期需要照护,给家庭和社会很大经济负担。偏瘫侧胸廓塌陷和呼吸肌无力,呼吸功能恢复受限,血流大部分供应骨骼肌,导致以膈肌为主的呼吸肌群出现血流争抢现象[2]。常规治疗对于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提高,但呼吸训练介入较少。研究表明呼吸操训练对于肺活量不足、胸廓活动差和呼吸肌无力等呼吸功能问题有改善,从而影响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3]。本文采用常规康复结合呼吸操训练的方法辅助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恢复,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男28例,女14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1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38±11.28)岁;病程42~152d,平均病程(71.57±22.15)d。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11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3.73±11.40)岁;病程46~148d,平均病程(69.50±19.12)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结合头颅CT和磁共振报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2)首次发病;(3)病程2周~6个月,病情稳定;(4)年龄40~80岁;(5)单侧偏瘫;(6)MMSE认知量表评分≥18分,能够配合治疗;(7)患者与家属已沟通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病情危重,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生命征不稳定者;(3)失语症的患者;(4)主观意愿不配合者;(5)其他病因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者;(6)在做其他影响此研究结果的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呼吸操训练。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协调性训练和步态训练等;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拔罐、刮痧等;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脑循环、低频电疗刺激、经颅磁刺激和超声治疗等,以上各项治疗5次/周,持续8周。

1.3.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操训练。预备式缩唇呼吸训练,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腹肌收缩。(1)腹式呼吸:患者取坐位,一手放置胸前,一手放置于腹部,用缩唇呼吸方式,经鼻吸气,腹部隆起,缓慢缩唇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长1∶2,呼气时项逐渐延长,5min/次。(2)双手上举训练:患者取坐位,两侧肩膀放松,Bobath握手双手交叉患侧拇指在上,腹式呼吸的方式,吸气时上举至两侧耳旁,保持3~5s,呼气时双手肘关节伸直沿胸前缓慢下落至髋关节水平,8~10次/组,2~3组。(3)抱胸转体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指导患者双手抱于胸前,躯干伸直,缩唇呼吸的方式,吸气头随躯干向左侧旋转,牵伸右侧胸廓和呼吸肌,保持3~5s,呼气时缓慢回到起始位,左右两侧交替完成,8~10次/组,2~3组。(4)上肢伸展回旋训练:参考PNF模式,患者取端坐位,缩唇呼吸的方式,指导患者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置于左侧腰间,吸气躯干随右侧上肢向右后上方伸展,头部看向手的方向,手打开伸指,保持3~5s,呼气时右手逐渐握拳收回,头部随躯干回到起始位,左右两侧交替完成,偏瘫侧可在治疗师辅助下完成,8~10次/组,2~3组。(5)扩胸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指导患者双手交叉抱头,必要时治疗师辅助患者偏瘫侧肘关节的位置,躯干伸直,缩唇呼吸的方式,吸气头部后伸,两侧肘关节向外向后打开,牵伸胸廓,保持3~5s,呼气时头部前屈肘关节靠拢,8~10次/组,2~3组。(6)侧屈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指导患者左手置于左侧胸廓,向下牵伸,右侧肩关节上举置于耳旁,缩唇呼吸的方式,呼气躯干向左侧侧屈,牵伸右侧胸廓,保持3~5s,吸气时回到起始位,左右两侧交替完成,偏瘫侧可在治疗师辅助下完成,8~10次/组,2~3组。(7)呼吸控制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放松肩部和上胸部,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深度进行潮式呼吸,尽可能多用下胸部即膈肌呼吸模式完成,使肺部和胸壁回归静息状态。以上呼吸体操训练30min/次,2次/d,5次/周,持续8周。

1.4 观察指标 (1)呼吸功能比较:通过肺功能仪进行呼吸功能评估,重复3次取最好值,计算1秒率(FEV1/FVC)比值,记录肺活量(VC)和最大通气(MVV)数值。(2)运动功能比较: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分为上肢33项和下肢17项,Ⅰ级<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轻度运动障碍,总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3)生活质量比较:采用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脑卒中患者专用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共49项,采用5级评分制,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呼吸功能指标FEV1/FVC、VC和MVV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FEV1/FVC、VC和MVV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FMA评分和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和SS-QO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SS-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问题,包括呼吸模式异常、胸廓塌陷和呼吸肌无力,活动时出现疲劳、气短、呼吸控制不良等现象,长期卧床产生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住院周期延长,给本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经济负担。临床上针对偏瘫肢体的综合康复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改善[5],呼吸操介入尚不多见,科学针对性的呼吸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呼吸操训练可以提高核心稳定性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减退,偏瘫肢体肌力差,站立位平衡活动受限,坐位呼吸操训练相对安全。

治疗前两组呼吸功能(FEV1/FVC、VC和MVV)、运动功能FMA评分和生活质量SS-QO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操训练激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胸廓活动,训练膈肌为主的呼吸肌群肌力,增加肺部的潮气量,使患者有能力主动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清洁,提高心肺活动耐力,在活动中运用呼吸控制技术帮助患者参与日常生活[6]。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呼吸肌与骨骼肌相同,肌肉纤维负荷性训练使结构进行调整,持续负荷训练可提升呼吸耐力,改善呼吸功能[7]。本研究针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结合呼吸操训练的方法,腹式呼吸可以提高呼吸肌群膈肌和腹肌的肌力,促进血氧有效交换,增加腹内压,改善肺部通气量;双手上举训练、抱胸转体训练和扩胸训练等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胸廓活动度,牵伸紧张的呼吸肌群和偏瘫侧的肢体;呼吸控制训练可以提高咳嗽效力,辅助患者进行气道廓清,预防肺部感染,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8]。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呼吸功能成正相关[9],呼吸功能改善后患者日常生活的参与度高,生活质量改善,主动活动增加,运动功能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结合呼吸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针对呼吸训练介入时间、治疗持续时间以及停止训练后患者的功能是否会退步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缺少研究的资料,治疗过程中应进行阶段性评估,出院后定期随访。

猜你喜欢

缩唇胸廓呼气
胸廓成形术在重度脊柱侧弯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呼吸肌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模型制作
缩唇呼吸:肺气肿患者最好的呼吸方式
双侧胸廓内动脉起点异位一例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探讨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腹腔镜在儿童胸廓出口处疾病中的应用
缩唇呼吸健肺顺气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