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21-12-02张晓旺天津市胸科医院30022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3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公立医院重症

张晓旺 天津市胸科医院 3002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协同应对。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承担救治主体和前沿阵地角色[1]。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有数据统计显示,80%的公立医院承担定点医疗救治工作[2]。因此本文探讨公立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某三甲公立医院的工作经验,对下一步公立医院的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

1 目前公立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及高效应急预案 非典疫情结束之后,全国医疗单位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但仍然存在应急机制低效、事件管理碎片化、应急预案不完备等情况[3]。医院内部存在由事件发生到相应所需的呼叫及反应时间过长,各个职能部门工作割裂,职责划分交叉不合理,资源调配不科学,人员到位运转低效等问题。同时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疾控中心之间联系欠紧密,由于分属不同行政级别管理部门,存在沟通不畅、决策权限不明确等情况,应急预案无法立即实施,给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1.2 风险意识不足,医护人员缺乏防护培训和战时演练 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发生后,国家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较大,但更偏重于设备、硬件的投入,对卫生人员的应对能力培养资源投入有限,各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及培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的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常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且人群普遍易感,这对收治医院医护人员的防护技术和病人管控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穿脱防护服是防护技术的最基本技能,但有数据统计,仅23.33%医务人员可以全面掌握该流程[4],使得参加一线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面对病毒时暴露风险加大。

1.3 学科建设倾斜严重,传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现代社会公立医院更倾向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因此在床位设置、学科建设上往往忽略传染病相关科室,且基于经济效益考虑负压病房等设备投入资源较少。临床规模较小、相关设施欠缺及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在疫情暴发时床位饱和,医疗资源紧张,未能达到“召之能战,战之能用”。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近几年获得较快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严重病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重症医护团队通过ECMO、心肺复苏等多种支持技术维持患者生命,涉及整个医学学科,充分考验了医护人员整体思维与全面的知识体系,但由于起步晚,总体规模不能与其他老牌学科相比,重症医学专科人才偏少,在疫情防控中出现较严重的缺口[5]。

1.4 信息化建设迟缓,互联网医院尚未普及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必要方向,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大多数医院目标模型不详细,尚处在信息化的硬件配套建设和患者服务辅助支持层面[6],例如仅能实现简单的挂号预约,线上缴费等业务,缺乏整个系统模型的顶层设计,未能完全实现远程就诊,而且不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孤岛,不能有效共享患者信息,因此在疫情暴发时定点医院诊疗压力骤增,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大。

2 天津市某公立医院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案例分析

天津市某公立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积极响应国家及市卫健委号召,迅速调集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与天津市定点收治医院,同时作为天津市首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迅速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构建合理应急管理体系。

2.1 建立卓有成效的专项应急管理机制 疫情发生后,院党委第一时间进行顶层设计,把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了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医院的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同时领导小组下设11个工作组,分别为医疗保障组、院内感染组、后勤保障组、外派医疗组等,按照“以战时机制、战时状态、战时思维和战时工作方式”切实履职尽责,抓好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2.2 健全稳定的保障体系

2.2.1 构建上下级多元联动保障体系:首先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接收并传达相关要求,做好协调工作;其次对院内疑似感染病例,快速收集并核实相关信息之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方式上报,并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再次是与基层医院、120急救中心等单位加强合作,实现无障碍对接患者转院、复诊等工作。

2.2.2 构建安全医疗保障体系:迅速构建成立诊疗专家组、职工健康管理组在内的医疗保障体系。诊疗专家组负责组织院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鉴诊工作;指导各临床科室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临床救治工作;组织制定院感防控及消毒隔离有关技术方案,并实施指导。职工健康管理组主要负责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开展全体职工及家属每日体温检测登记;以及与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登记等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院防控领导小组报备处理。

2.2.3 构建后备人员保障维度:第一时间构建支援一线的医护团队,并详细摸排全院特殊人群及家中存在特殊困难的职工情况,为后续安排医疗队人员做好充分人力储备,拟定多种人员组合方案,保证第一时间应对紧急任务,并实时为人员调派提供基础数据。

2.2.4 构建卫生安全保障维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室制定院感防控标准,做好全体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措施、防控、防护服等物资使用及外派医疗队员培训;检查院感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保卫科同有关职能科室落实院区安全管控工作,并制定人员、车辆管理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做好相关各点位体温检测工作;有效疏导医院就诊人流,维持就医秩序,避免人员聚集。

2.2.5 构建充足物资保障维度:构建应急物资专项预案,对医院救治与防控设备、物资情况调研,实现准确统计,科学管理;依法、依规完成对防控设备物资筹集、调配、分发管理及医疗队所需医用物资的保障。

3 建议

结合上述案例可知公立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步建立协同管理与平战结合的有效体系,但仍有很多不足与改进的地方,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各级医院之间及其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在各级政府联防联控的基础上,加强公立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间横向协调管理可持续发展体系[7],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清晰、密切的防控体系,加强医疗机构间横向协调管理的资源共享,优化设施配置。同时公立医院内部应加强对卫生应急事件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等情况进行预警和监控工作,指定专职人员统筹医院各科室联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完善符合医院自身现状的预案内容。

3.2 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与演练 公立医院应继续加大对临床医护人员应急相关的基本技能、实际操作和应对疫情处理的专业知识培训。理论与实践并重,采取多种形式线上线下针对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培训。对行政职能部门进行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信息对外公布、应急响应等各项工作流程的培训与演练。对物资储备科室进行相关培训,及时统计并评估临床各科室物资需求,清点医用防护用品数量,种类,做到科学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求将培训常态化,培养一支高素质、快反应、专业化的综合应急人才队伍。

3.3 强化重症医学科等相关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充分暴露目前医疗机构对重症医学科重视不足,有研究报道,16%~19%的新冠病人属于重型及危重型[8],需要专业的重症医学团队进行救治。但因学科发展滞后,人才数量相对不足,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建议公立医院从设施、人员、管理多角度加大资金投入,规范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多学科立体交融的重症医学团队,培养一支具有扎实专业技术,独立工作能力的重症医学救治队伍,同时建议将重症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学科中,对年轻医师进行系统、专业、规范化培训,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4 提升医院之间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互联网医疗布局 2020年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推动信息化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支撑作用。各级公立医院应建立信息资源网络,达到上下互通互联,资源共享。首先,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首诊医院、隔离中心与转诊医院有效及时从互联网平台中获取病人诊疗信息,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及应急预案,提高诊治效率。其次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确保患者数据随时跟踪,专家可以进行远程联网会诊讨论和病例信息交流,提升临床诊疗能力。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公立医院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