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优化策略探索
2021-12-02饶培俊
饶培俊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优化策略探索
饶培俊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文章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互联网+”融入物流供应链的模式,该模式能帮助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实现不断优化,在互联网合作模式中推动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互联网+”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实现了一定的发展变革,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不仅能够降低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当中的损耗,还能够确保农产品的品质,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1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我国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是一种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点、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模式,更是一种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出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的通俗说法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促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应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并以此推进传统行业的加速发展。使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能够使社会经济实体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推进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另一种以连锁超市为主导,但其从收获之后的环节却存在高度相似,都需要从农民手中出发,经历收购商-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销售地批发市场-物流-经销商或超市等多个环节,这不仅需要较长的物流运输时间,还需要经过多次搬运装卸,可能会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销售地距离产地越远,质量问题就越突出。具体来说,在我国农产品的供应过程当中,存在着以下4方面问题。
2.1 农民销售意识薄弱
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是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产品的源头,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供应链”这一生产销售形式缺乏足够认知,因此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仍保持较为传统的思想。这使得农民在销售的过程中不愿意轻易扩大生产规模,也缺乏与收购商进行讨价议价的能力,从而导致农民在生产过程当中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而这则会进一步导致农民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成为弱势的一方,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此外,我国农民对市场形势的认知也是影响其生产与销售的短板之一,部分批发商从农村低价收购农产品,随后到城市进行高价销售,对农民生产与销售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1]。
2.2 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收获的农产品通常具有保质期短、时效要求较高等特点,目前国家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重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导致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少,无法高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无法与市场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进而导致农产品的仓储、运输与配送工作出现滞后,最终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较差,使得消费者购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后的质量问题追溯工作中遇到较大困难,从而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影响。
2.3 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
农民在收获农产品之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农产品迅速运送至市场,否则容易导致农产品出现腐败变质现象。因此,在农产品收获之后的运输过程中,最好对产品进行冷链运输,尽可能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但是,目前的物流市场缺乏相应的冷链运输第三方企业,尤其是能够与农村地区进行农产品运输合作的、具有冷链运输能力的物流企业更加缺乏,即使有少部分村庄有着相应的具备冷链运输能力的物流企业,但其运输能力、服务质量、冷链覆盖率等也存在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物流规模小等问题,极易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额外的损失状况。
2.4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与农村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比发展迅速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较为落后,甚至有的乡村由于道路建设的问题难以与外界沟通,更不用提农产品的运输。农村地区的道路往往以砂石路为主,容易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当中造成农产品损坏。此外,农村地区缺乏与物流相关的固定设施建设,许多农村都没有用于对农产品进行储存保鲜的冷库,这使得农产品的运输过程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缺乏,不仅会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产品损坏现象,导致农民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还会阻碍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转[2]。
3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优化
3.1 建立“互联网+合作组织”的物流模式
为了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首先需要使农民群众的生产销售意识得到改观。对此,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理念,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与市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其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由当地农民共同建立并管理的组织,该组织不仅可以作为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还可以对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与当地的物流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实现对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步骤的规划。使用“互联网+合作组织”的模式,可以使农民的生产销售观念得到改观的同时,还可以将零散的农民凝聚为统一的集体,避免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内部竞争,实现为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统一发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2 建立“互联网+运输配货”的物流平台
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运转问题比较严重,农民经济损失较大,且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问题进行监督。对此,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理念,在进行农产品运输时,通过网络手段实现物流运输与货源的对接,从而搭建起“互联网+运输配货”的物流平台。通过物流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变以往“货等车,车找货”的运载模式,在农产品需要运输时通过平台发布物流需求信息,从而引导符合当地农产品运输需求的物流力量进行农产品的运输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运输车辆的等货时间与农民收获农产品后的等车时间,提升农产品的运输效率,还能将农产品从收获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记录在物流平台上,从而使农民、物流运输人员与消费者加强对农产品物流的监控,对农产品问题实现追根溯源,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3 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除了借助“互联网+运输配货”的物流平台进行农产品的运输外,推动当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首先,政府部门应对承载当地农产品冷链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从税收、征地等多个方面给予优惠,促使物流企业更加积极的发展;其次,物流企业应加强与农村地区的联系,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运输人才,引进相应的设备与技术,提升企业在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服务能力;最后,农村应与物流企业和上层收购商之间加强联系,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包装,确保农产品在收获之后能够以最快速度进入运输销售环节。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产品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衔接,减少运输过程造成的农产品质量损伤,还能促进农产品生产运输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
3.4 加强农村物流设施建设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流设施建设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质量变化,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加强农村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转,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物流设施的建设。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路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地区纳入公路网的范围内,从而使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不再受到农村地区道路因素的影响;其次,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引入冷链运输的相关设备,加强物流运输过程当中的农产品保鲜工作,且在乡镇一级的地区建设冷库,使农产品在收获之后能够以最快速度进入冷藏保鲜的储存状态。对此,政府部门应与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对冷库的建设给予一定的征地优惠与资金扶持,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使农村地区的物流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并通过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农村地区引进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并对农村地区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模式,使相关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引进高校中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助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物流发展[3]。
4 结语
农产品的物流与销售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利益,还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有着较大影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农产品的供应运转,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还能够为农民与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保障,使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1]吕成城.“互联网+”下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7):6-7.
[2]冯彦珲,徐凝,张思琪.“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问题和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7):98-100.
[3]谭慧雯,张璇.“互联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3):69-70.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1.52
F326.6
A
2095-1205(2021)11-110-02
饶培俊(1987-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