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探究
2021-12-23王会
王 会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探究
王会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甘肃武威733399)
文章阐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价值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提出了林业生态管理中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旨在为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的各类生态资源中,森林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能为提升我国经济效益提供必要保证。因此,需要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视度,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提升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推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价值
1.1 保持生物多样化
病虫害是影响树木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不仅会造成树木质量下降,更会破坏森林的生态结构,严重时还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森林更是实现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与保证。当森林资源中的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时,出现病虫害且未能及时开展有效防治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林木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影响森林资源的生态结构。故此,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对保持生物多样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生态结构的平衡。对于森林资源来说,树木的健康生长是基础,有效防治病虫害有助于提高树木的质量,为树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改善水土流失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拥有众多的根系,根系的生长与发育有助于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其原因在于根系有较好的固土、蓄水的能力,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的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偏远山区、深山老林等地方,水土流失极易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为避免水土资源流失,做好森林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是重要的举措。因此,应充分发挥树木涵养水土的积极作用,确保树木生长环境良好、健康,进而改善水土流失现象。
1.3 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树木质量,需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遭遇病虫害的威胁且未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对其他植物、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森林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避免洪水灾害的发生,有效减小洪涝灾害、泥石流等发生的可能性,将雨水转为地下水,避免当地遭受经济损失。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在实现生态系统平衡、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
1.4 提高树木质量
树木质量的提高需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到位。树木质量之所以降低是由于部分病虫害会对树木内部结构进行侵蚀,如果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容易导致大范围的树木健康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木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要求,对木材加工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有些病虫害会导致整个森林的生长空间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树木价值不断降低,木材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1.5 提升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树木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能够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树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森林资源面临严重的病虫害危害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森林资源损失与财产损失范围也不断加大。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能够避免发生树木的大量死亡现象,有利于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加,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基础上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保护人类的健康,最终有利于提升生态及经济效益。
2 病虫害防治现状
现阶段,林业生态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均离不开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受到以往环境破坏的影响,森林病虫害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加,覆盖面积也不断扩大,危害性较大,加之该种灾害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持续性及空间性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进程较为缓慢。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成为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其成本也不断增加。较为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刺蛾类害虫、丝棉木金星尺蠖、大叶黄杨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等。化学防治尽管能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其危害性也较强,目前生物防治手段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效果显著,积极利用生态和技术等综合性治理手段,与经济分析相结合,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理效果。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因而森林的覆盖面积也相对较广,但森林较为分散的弊端使得多数地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较强,且工作难度较大,单纯依靠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完成该项任务,若要实现理想化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需要做好林业的生态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部分地区对监督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工作中易出现形式化问题,缺乏实地考察与研究,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降低了整个森林资源的抗风险能力。科学的防治方法是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树木种类不同,防治方式也不同。在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树木的适应能力及化学药剂对整体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防止出现对树木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是近些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防治方式。但部分地区未能认清生物防治的优势,推广与宣传力度不足,仍选择传统的防治方式,既影响防治效率,又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2]。
3 林业生态管理中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3.1 提高认知、加强管理
对于林业生态管理来说,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断提升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管理,能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组织定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培训,确保全员参加,切实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好病虫害样本的采集,深入发掘病虫害产生的原因、病虫害繁殖方式及其适宜生存条件,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防止因缺乏对病虫害的了解造成治理的盲目性,进而增大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不断改进森林病虫害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在易发生病虫害地区做好防御工作,对病虫害是否发生变异等情况及时进行了解,深入探究影响病虫害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及人为等因素进行系统性、多样化的评估;做好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比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同时加强病虫害数量的定期比对研究,积极改善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式,确保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需做好森林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作为地球最重要的绿色植被,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更具有调节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增强森林抵御风险、灾害的能力,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能有效地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
3.2 提升森林检测能力
森林检测能力的增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部分地区森林病虫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解决的原因在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仅从病虫害治理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对森林整体的治理。若森林自身环境适宜病虫害的产生,那么即使对病虫害已经采取生物或化学的防治方式,但在本质上却没有任何的改变,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仍会不断地升高,甚至当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时,治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进行检测能够充分把握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要点,从本质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害虫的巢穴,找到虫卵孵化区,对病虫害的繁殖条件进行进一步探究,充分掌握森林害虫虫卵、幼虫及成虫生长的过程,可分别在害虫的虫卵、幼虫或成虫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增加病虫害防治的灵活性,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到最佳。森林的检测应以树木栽培、森林环境及病虫害产生的客观条件为主,并将其进行有效融合,通常采取同步检测的方式,以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数据丢失、遗漏等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图1 森林病虫害识别检测系统
以某地区为例,建立一套森林检测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识别病虫害类型,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即拍照识别、推理判断和专家咨询。拍照识别与推理判断能够借助机器识别的方式,而专家咨询主要为人工识别,有助于提升病虫害的识别精准程度。通过拍照识别功能进行病虫害的识别,再依据结果进行有效的病虫害检测,通过推理诊断功能实现病虫害的选择,最后通过借助专家咨询方式寻求帮助。
3.3 选择适宜种植品种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森林病虫害的治理重点在于对当地具体情况的深入分析,从实际气候和地质等影响因素出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治理,不断改善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部分地区在森林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对病虫害的考量,对其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树木的栽种种类单一或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适宜,尽管有的树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弱,极易发生病虫害侵袭问题,增大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在选择树木时,应以树木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为主,后期再大量栽种才不会为维护带来太多阻碍[3]。
3.4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正在不断降低,为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病虫害防治的复杂性较高、持续性也较强,因而仍需持续加强病虫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避免病虫害问题不断恶化。需要注意的是,在不断优化与改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完善的病虫害预防机制,将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效果及时反馈到相关平台中。
3.5 设置隔离带、采用混交模式
病虫害的发生多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迁徙或繁殖等。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其相似性,深入分析病虫害的特点,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例如,工作人员可根据虫卵无法长距离转移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隔离带,有效保护其他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环境。混交林的优势较为明显,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但该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施工难度较大,且种植模式以种间和行间混交为主,杨树作为混交林的主要树种能有效扩大天敌资源,最终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现阶段,采用多种森林树种与树木集群种植的方式能够实现抑制病虫害繁殖,且操作较为方便,应用范围也正逐步扩大[4]。
3.6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组建专业的森林病虫害管理队伍尤为必要。首先,林业管理部门应做好基层队伍的改革工作,为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提供基础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重视对专业队伍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其次,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同时应做好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不断提升专业人员素质,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实施。再次,应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相关部门应定期举办学习讲座,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使其充分掌握先进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例如,在进行生物防治技术时,技术人员需要对不同生物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病虫害天敌做好追踪工作,最大程度遏制病虫害的蔓延。
4 结论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森林其他灾害防治差异性较大,复杂性较强,因此,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专业能力,深入探索病虫害产生的原因,积极发掘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
[1]拜迪奴尔·依马木.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1(18):187-188.
[2]付均惠,张倩.浅析林业害虫防治的生态调控研究[J].生物灾害科学,2021,44(2):119-122.
[3]王颖.内蒙古森林病虫害防治浅析[J].内蒙古林业,2021(4):11-13.
[4]张薇薇.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绿色科技,2021,23(2):33-35.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Forestry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ng Hui
(Shiyang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Administration in Minqi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Wuwei, Gansu, 733399)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value and the status quo of fores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control,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forestry ecological management,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1.12
S763
A
2095-1205(2021)11-25-03
王会(1982-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