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牛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2021-12-02马亭
马亭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15000)
牛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不仅可寄生于牛中,还可寄生于猪、马、羊等动物中。牛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特点。另外,自然界中的钉螺是血吸虫在猪、牛等动物体外唯一的中间宿主。血吸虫主要寄生于牛血管中,多存在于静脉和肠系膜小静脉中。血吸虫可以导致牛生长发育受阻并引起病牛出现发热、贫血、腹泻、死亡等临床症状。病牛的排泄物内包含大量虫卵,可污染水源、器具、牛舍、牧草等。健康牛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导致感染,对我国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吡喹酮治疗为主,本文就吡喹酮对牛血吸虫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以期能为牛血吸虫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1 吡喹酮的特性及作用
吡喹酮(Praziquantel)为一种用于人类及动物的驱虫药,对治疗血吸虫、中华肝吸虫、广节裂头绦虫有显著效果。吡喹酮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上的药物,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吡喹酮分子式为C19H24N2O2,是一种白色、无味粉末。吡喹酮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另外,该药物在动物体内有吸收、降解、排泄快的特点,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药物在进入血浆1h 后达到最大浓度。吡喹酮主要分布在肝脏内,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由于吡喹酮无毒性、无致癌性及突变性,因此,动物对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1]。
吡喹酮对血吸虫的主要药理作用分为两方面:第一,吡喹酮可导致血吸虫肌肉发生僵直性收缩,肌肉出现痉挛、麻痹。第二,吡喹酮可损害血吸虫皮层,导致血吸虫吸收与排泄功能丧失,其体表的抗原暴露,宿主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杀灭血吸虫。
2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感染该病的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腹泻、排血便、机体消瘦,严重的甚至死亡。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感染,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特点和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高发于夏秋季节。发病后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造成牛大批量死亡。
解剖病死牛可以发现,病牛具有明显的贫血、机体消瘦、肝脏肿大被膜呈灰白色,且有灰白色的沙粒状结节,腹腔存在大量积液、血液凝固失常、肠壁增厚、肠黏膜出现大量的溃疡和乳头状结节,且肠道内存在大量虫卵,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脏、肾脏等也可出现虫卵结节[2]。
工作人员可通过采集病死牛的肝脏、肾脏等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涂片染色镜检可检测致病菌,其次将病菌进行培养基接种培养,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可通过观察培养基内病菌的生长情况判断。若未发现有病原菌生长,可判定并非为病菌导致。另外,取患病牛的粪便进行过滤筛选,静置一段时间去除上清液,剩余沉淀中虫卵是否为圆形,透明无色。最终可结合具体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是否为牛血吸虫病。
3 牛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
目前,我国对牛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吡喹酮。临床上通过病牛体重给予不同治疗剂量的吡喹酮。对体重尽量避免通过目测判定。若无直接的测量设备也可通过公众公式进行评估。体重=胸围×体斜长/10800,胸围是指从肩胛骨后绕胸部一圈的长度,体斜长表示从肩到坐骨的直线长度。为避免误差,对胸围和体斜长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胸围和体斜长尺寸。
对于牛血吸虫病的治疗可采用吡喹酮片剂、粉剂,根据各剂型的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再进行药物治疗后的第1、2、4周需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观察患病牛的病原,需检测是否为阴性血清学检测,若为阳性仍需进行上述重复治疗,并按照上述检查方法进行多次检测。对于病牛的发病、治疗等情况需进行详细记录,在治疗结束后将所有记录进行整理归档[3]。
吡喹酮治疗牛血吸虫病通常可出现一定或轻微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刍次数减少、胃鼓气、腹泻、精神不佳等。对于轻微的临床副反应一般不需处理,症状会逐渐减轻。若临床副反应症状较重,需及时停药更改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对吡喹酮的研究加深,肌肉注射吡喹酮注射液在治疗牛血吸虫病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注射剂量较少,仅为口服剂量的1/3,且肌肉注射较口服胃药方便,因此,大大降低了牛血吸虫病的治疗难度。过去对吡喹酮注射液的报道较多,其临床效果与片剂粉剂相同。目前,由于对注射剂的溶媒进行大量有效的筛选后,吡喹酮注射剂的临床效果大大提升,且治愈后重复感染的概率显著下降。在临床上观察的药物副反应主要出现在血药浓度高峰时期,口服片剂或粉剂的临床副作用症状,主要是对胃肠消化道的直接刺激,这可能是由于粉剂片剂需通过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而注射剂可有效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从而降低临床副反应的发生。
4 牛血吸虫病的预防
4.1 环境卫生管理
养牛场的选址要合理,禁止选在钉螺大量生存的区域。对于被污染的水源牛舍及周围环境需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和灭螺处理。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病牛排泄物等需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对健康牛群造成感染[4]。
4.2 饲喂管理
养殖场内的用水必须进行灭螺处理后才可使用。为避免饮水感染疾病,养殖场需设有安全饮水点。定期进行检测,减少疾病的发生。日常需加强营养管理,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4.3 调运管理
为减少牛血吸虫病的传播扩散,需对患病牛进行严格的流动限制。对于疫区需实施严格的血吸虫病检疫。对患病牛所在的牛群需进行有效的隔离及治疗,治疗期间严禁输出病牛。
4.4 病原控制
对于疫情发生地区需逐步淘汰耕牛,禁牧,切断传染源,减少血吸虫的大面积传播。对于感染的病牛和饲养人员需进行同步治疗和隔离,通过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的可能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吡喹酮对牛血吸虫病具有有效的治疗效果。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可通过对病牛注射吡喹酮进行治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该方法经济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对于一次性治疗未见成效或效果不佳的病牛可进行多次重复治疗,直至痊愈。临床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需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提高饲喂水平,减少调运造成的应激及有效控制病源等方法预防牛血吸虫病的发生,减少血吸虫病对雷波县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该地畜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