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流行、诊断及防控
2021-12-02戴维君
戴维君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兽医站 225474)
肉鸡养殖过程中,腺胃炎在15 日龄以上的雏鸡群中较为常见,会导致肉鸡出现食欲不振、咳嗽、气喘、精神沉郁、体重大幅度下降等症状,剖检病鸡发现,个体腺胃肿大出血、溃疡,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免疫器官大幅度萎缩的情况。基于病鸡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特征,对鸡群进行诊断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发展病症,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对规范养殖与疾病防控有积极意义。
1 患病特点与主要病因
1.1 疾病传染特点
腺胃炎作为肉鸡饲养常见的传染类病症,高发期是在雏鸡15~20 日龄内,最早在雏鸡5 日龄发病,致死率在5%~25%,尽管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患病个体会出现生长抑制情况,后遗症影响严重,对养殖效益的损害较为严重。该病的流行存在全年发病的可能性,秋季(8、9 月)发病率最高,一旦出现患病个体容易引发后续继发感染,疫病控制周期长,容易出现反复情况。该病通常会在一个地区集中发生,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腺胃炎的传染原因通常是由于从疫情地区引进雏鸡,带病肉鸡与鸡群接触后大范围扩散。
1.2 常见病因
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依据证明腺胃炎能垂直传播。肉鸡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疫苗污染,同时冠状病毒与原发病毒并发也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由于病因溯源复杂,如果饲养环境良好、饲料优良、饲养密度适宜,患病程度较轻的个体往往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当发病诱因出现时,肉鸡群会出现一些表现明显的病例,诱因越多、越严重,病情传染范围越广、肉鸡患病表现越严重。目前,除了冠状病毒是常见诱因外,引发腺胃炎病症的原因还包括呼肠孤病毒、肠毒综合征等病毒侵害。非病原患病原因包括饲料出现变质情况、继发感染、环境管理不规范、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2 诊断方法
腺胃炎作为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按照临床表现与病理表现的不同采用观察、剖检等形式进行诊断。
2.1 临床症状表现与诊断方法
腺胃炎患病个体的主要临床表现在患病初期肉鸡出现精神振奋、食欲降低、饮水量减少、疯跑、生长抑制、排泄物略稀等症状。病情逐步加重并出现继发感染现象时,患病个体表现出精神沉郁、嗜睡扎堆、缩头垂尾、羽毛快速生长且蓬乱、体重降低等现象,部分严重病鸡会出现咳嗽、眼肿、流泪情况。患病后期病鸡排泄物变绿或呈现细线条状、稀薄状态,整体进食量大幅下降,机体极度消瘦,随着日龄的增长,肉鸡胸肌变化不大,远低于正常水平。腺胃炎也被称为鸡“疲病”,会导致肉鸡产量下降,抑制患病个体生长。养殖人员、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肉鸡的临床表现诊断肉鸡是否患病、患病程度等。
2.2 病理变化特点与诊断方法
经剖检发现,患病个体存在腺胃肿胀,呈“乒乓球”状态且较为坚硬,仔细观察腺胃外观发现灰白色格状物质。将腺胃切开后观察发现腺胃壁厚增加、存在出血、溃疡现象,部分腺胃凹陷、融合。同时,部分病变腺胃会出现萎缩变化、与肌胃接触位置的浆膜变薄、存在白色条状坏死情况,且胃壁变软、乳头存在脓样液体,内膜部分脱落[1]。肌胃也出现萎缩病理变化,部分个体肌胃出现溃疡、变薄情况,肠道呈现出血情况,肠黏膜透明逐步脱落。同时,内脏部分的胸腺与脾脏等免疫器官严重萎缩,部分轻微出血。一些病鸡还会出现肾脏肿大或尿酸盐沉积等病理表现。
基于患病肉鸡病理表现对病症进行判断时需要注意腺胃炎容易与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及白血病等病症的病理特征混淆。由于这几种病症都属于肿瘤性病症,内脏通常会发现肿瘤性病变,在病症诊断时应与其他肿瘤性疾病区别开。经相关研究表明,腺胃炎具有发病日龄普遍较低、群体采食量降低、主要发生在腺胃位置等几方面的特点。
3 疾病预防与控制
3.1 做好常规饲养工作
(1)在挑选雏鸡时应选择健壮、进食量大、活泼的小鸡,并严格检查雏鸡产地、运输情况、检验结果等,保证鸡群引进安全;(2)在饲料品种选择上应结合鸡群饲养需求,选择优质饲料,合理存储,定期投喂。在饲喂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是否有食欲不振、体重大幅度下降的肉鸡,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隔离、淘汰等手段进行控制;(3)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鸡舍温度,适当通风,及时消毒,科学安排鸡苗密度,日龄不同的雏鸡应分开饲养,规范饲养管理工作。
3.2 强化疾病预防管理
在腺胃炎传染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需按照肉鸡生长周期的不同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通常情况下,7~10 日龄的肉鸡使用H120混合新城疫Ⅱ疫苗,滴入眼鼻,或混合饮用水喂食;35 日龄用H52饮水也可与新城疫Ⅱ系或Ⅳ系苗混合免疫;135 日龄用H52饮水,并注射新城疫Ⅰ系苗。在雏鸡开始进食后可以使用腺胃平与饲料混合,连续用药7d[2]。
3.3 疾病控制对策
当前,腺胃炎传染性病症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技术,主要以预防、控制为主。在采用药物控制方法时,干扰素的使用较为常见,或是使用黄芪多糖及其复方制剂、板蓝根冲剂等抑制病毒的增殖,在采食量无大幅下降时使用可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食量较快回升,使多数病鸡能耐过,但严重消瘦的重病鸡则无法救治。
具体用药方式为:在使用干扰素进行药物控制时,应按照鸡群数量确定用药量,将药剂用2~2.5 倍的水稀释,每天喂药1 次,连续用药2d,观察鸡群进食情况,如果进食量显著提升可暂停用药。如果鸡群进食量回升后的8~10d 内又出现明显回落,应再次连用2d 干扰素控制病情,直至蛋鸡生长至80 日龄、肉鸡出栏为止。如果腺胃炎与新城疫或大肠杆菌等疾病并发,干扰素病毒抑制效果将大幅降低。黄芪多糖通常会在病鸡患病初期使用,每天1~2 次,连续用药3~4d。养殖人员也可以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吗啉胍1.5g、板蓝根30g,进行药物防治。或使用苍术、松针叶、石决明、侧柏叶、陈皮、贯众、食用辣椒等中药配方,混合述合剂,按照100g/1kg 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续用药3~5d[3]。
4 结语
腺胃炎是影响肉鸡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传染病症,患病个体会产生食欲不振、嗜睡、咳嗽、体重下降等临床反应,以及腺胃出现肿瘤性病变病理表现,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疾病防控时,相关养殖人员与技术人员应根据病鸡的临床表现与病理表现对患病情况进行诊断,以预防为主、药物控制为辅,做好养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疫管理规范,全面控制病害导致的亏损风险,保证鸡群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