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胃病”导致不寐的致病机理

2021-12-02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卫气胃经营卫

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胃腑失和可导致不寐。 《保婴撮要·不寐》曰:“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证,由此生焉”。《素问·逆调论》亦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指出胃腑的气机升降功能紊乱,可产生不寐之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神经系统中同时存在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脑肠肽”[1],通过“脑-肠轴”双向通路可控制大脑和胃肠道,“脑肠互动失衡”是功能性胃肠病和不寐共病的机制之一[2]。 “胃病”造成的胃失和降,可导致全身气机失常,使得“阳不入阴”,从而影响睡眠功能[3]。 本文通过探讨胃腑为病导致不寐的内在机理,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依据。

1 胃腑为病使跷脉气机不畅导致不寐

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不得卧》中论述:“阳明为水谷之海,气逆不降,则奔迫而上,所以不得卧”。认为胃气上逆,不得通降,则气机作乱,跷脉不畅,影响睡眠。 阳跷脉无独立的经穴,而是以经脉相交之处的穴位为属,通过这些经穴与十二正经产生交汇,从而联络脏腑。 阳跷脉与足阳明胃经之间的联系可以体现在经脉循行方面,两条经脉数次交会,如《针灸甲乙经》中记载:“承泣……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巨髎……跷脉、足阳明之会”“地仓……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且《奇经八脉考》中叙述“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 可知阳跷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于承泣、巨髎、地仓及睛明穴,两脉之气通过经脉之间的交错会合而互相贯通。 因此,足阳明胃经气机失常可影响阳跷脉之中经气的运行,造成阳跷脉“通道阻塞”的异常情况,导致阳跷脉中的经气运行不顺畅而滞留,可在其交会穴处表现出“阳跷穴满”的病理现象,从而使阳跷脉不能发挥其司眼目开阖的作用,导致不寐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失眠患者的睛明、承泣、巨髎、地仓等穴位,其穴位体表温度相对上升,证实了失眠患者的胃经及跷脉交会穴处可产生异常的表现[4]。 若胃腑为病,胃气不得通降,可使阳跷脉经气满盛,从而造成不寐。

2 胃腑为病影响卫气运行导致不寐

跷脉是卫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卫阳进入阴经与营阴相合是确保睡眠功能正常的内在机制之一[5]。昼时卫阳出于阴分,夜时卫阳进入阴分与营阴交会,阴阳相合后人体方可进入睡眠状态,如《灵枢·大惑论》云:“卫气常以昼行阳,以夜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 营卫运行的失常即是引起不寐的根本原因。

清代医家张琦在《素问释义》中提到:“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这说明卫气与胃气两者的运行互相依附,卫气的出入运动取决于胃腑之气是否正常通降,胃气上逆可使卫气运动发生异常。 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言:“胃之气本下行,而寐亦从阴而主下,非若寤之从阳主上,今胃气上逐,则壅於肺而息有音,不得从其阴降之道,故亦不寐”。 营卫阴阳升降与胃气之上下运行息息相关, 若胃腑之气得通,则卫气从跷入阴得畅,阳归于阴则“卧立至”。《灵枢·卫气行》中对卫气运行的论述为:“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描述了卫气运行路线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相联系之处,即卫气合于胃经在面部的分支,并从此分支注入胃经之中,说明卫气运行于足阳明胃经之中,两气相通,相互为用。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否保持正常,胃经经络通道是否保持通畅,可以影响卫气的运行。 叶天士言:“胃宜降而和”,导致不寐的“胃病”多是实证,即胃腑气机不利,失于通降[6]。 当胃腑出现气机逆乱,可直接妨碍胃经经气的运行,进而致使卫气出入阴阳不畅,产生不寐。

3 胃腑为病影响营卫化生导致不寐

胃腑为病多指胃气不和,即胃腑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失常。 胃腑受纳及腐熟水谷,需与脾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功能相配合,进而化生气血以滋养机体。清代张聿青云:“胃为中枢,升降阴阳”,胃腑为调理全身阴阳平衡的枢纽。《临证指南医案》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气机升降有序,两者可互相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卫气出于水谷而源于脾胃,若胃气不和,则脾气亦失常,可导致营卫化生不足,导致动力不足,营卫运行艰涩。 《灵枢·营卫生会》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若中焦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化源衰少,则人体的气血虚弱,水谷精微不足,可导致脉道不得濡润而失于滑利,卫气运行通道滞涩,卫气在脉道中郁滞,逐渐形成胀满,即“卫气内伐”[7],不得按时进入阴分而“夜不瞑”,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写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

4 通过调理胃腑可有效治疗不寐

王新志[8]提出从“胃”论治不寐等脑病的新概念,认为胃、脾、肠三者配合调节全身气机,但以胃为根本,并提出“卧不安胃亦不和”的观点,扩展了胃腑与不寐的联系。 林达等[9]以“胃和”则“卧安”为理论指导,使用和胃通腑安神方(花生茎叶50 g,蒲公英20 g,绵茵陈15 g,炒莱菔子8 g,五味子10 g,旋覆花4 g)加减治疗不寐患者69 例,治愈率为37.7%,有效率为49.3%,总有效率为87.0%。 范江俊等[10]采用升阳益胃针法(取中脘、天枢、关元、神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大陵、太溪、太白)调理胃腑之气,治疗不寐患者50 例,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阿普唑仑片口服组)的82%。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彭维[11]采用“和胃安神”针法(取穴百会、中脘、足三里)治疗失眠患者12 例,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从(13.58±1.98)分降低到(8.75±2.49)分(P<0.05),表明“和胃安神”针法可以改善失眠症状。陈书径[12]采用通腑安神推拿法治疗失眠患者30 例,总有效率为86.67%。 王双成等[13]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得出和胃安神方药治疗不寐的疗效佳,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

诸多研究证实从调理胃腑功能入手来治疗不寐有确切疗效,亦反证了胃腑为病造成阳跷脉的气机不畅、卫气出入阴阳失常、卫气和营气生化不足等,可导致不寐的发生。

5 胃腑为病与不寐发病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胃肠功能与睡眠功能密切相关,约86%胃肠疾病患者会伴有失眠症状[14]。 另有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着通过交感、迷走等神经进行传递信号的“脑-肠轴”双向通路, 失眠与胃肠疾病通过该通路传递信号,且可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两者共病[15]。 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Glu)是参与冲动传导的决定性物质[16],消化系统产生的GABA 和Glu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GABA 和Glu 的分泌[17],从而影响睡眠节律。 胃肠道产生的5-羟色胺、多巴胺等物质也可通过血脑屏障、迷走神经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影响[18]。 以上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胃病”可影响不寐的产生。

猜你喜欢

卫气胃经营卫
怕冷怕热要养“卫气”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角蛋白18的影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