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经验
2021-12-02指导张喜奎
郑 楠 指导:张喜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失治或误治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微小血管的病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已经逐渐成为慢性肾脏病以及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漏出程度与糖尿病病情进展呈正相关。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糖、降低尿蛋白等来延缓病情进展,但西药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且疗效满意[2]。 张喜奎教授是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六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四十余载,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经验丰富。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颇多,现将其诊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借鉴。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产生与先天禀赋薄弱、饮食不节、情志过极、房劳过度等有关。《圣济总录》言:“消渴病久肾气受损,肾主水,肾气虚衰,小便至甜,有膏。 ”提示消渴日久,积热伤津,肾阴亏耗,固摄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故尿如膏脂。《外台要诀》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这与糖尿病肾病逐渐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临床表现一致。 张师依据六经辨证理论,认为本病之初,病属消渴,主以少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少阴肾阴亏虚,虚火妄动,扰动肾关,则见蛋白尿;消渴日久,体内燥热不解,正气耗伤,首先累及太阴,致太阴脾气亏虚,脾机不转,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加之少阴肾阴亏虚,脾肾两虚,精微下陷,精气外泄,亦发蛋白尿;病致后期,肾阴亏虚,由阴及阳,则可见少阴肾之阴阳双亏之证[3]。
同时,张师指出在本病病情变化过程中,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贯穿始终。 糖尿病肾病初期,主以少阴阴虚为主,阴虚易生内热,加之肾主水,肾阴亏虚,蒸腾气化失司,水气内停,久郁生湿生热,湿热蕴滞肾络,发为微量蛋白尿;病至中期,太阴脾气受损,水湿运化失职,湿热内生,阻碍气机,血运不畅,湿聚则瘀生,湿瘀阻滞肾络,故蛋白尿顽固难消;病至后期,脾肾皆亏,统摄无权,精微外泄,浊毒内积,痹阻络脉,肾络受损,故可见肾功能受损。
2 治则治法
2.1 六经辨治立主方 张师认为肾脏疾病的临床发病、辨证论治以及疾病传变规律,均不越六经范畴,因此,糖尿病继发肾脏病,亦可用六经辨治的方法。起病之初,尚属消渴,肾阴亏虚,下关失约,蒸腾气化失职,开阖失度,水液不能正常排除体外,故见水肿;又肾虚固涩失职,致大量水谷精微外泄,故尿常规见尿蛋白阳性。 细查其因,乃少阴阴虚,虚火内生证,治当滋养肾阴,收敛精微,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若病情迁延,耗伤正气,而出现身困疲乏无力、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等症,形成少阴阴虚与太阴气虚并见之证,治当滋阴益气,方用黄芪二至丸或参芪地黄汤加减。 若病变日久,气损较著,脾气虚,失于统摄;肾虚失于封藏,精微从下焦漏泄,而见尿蛋白增多等症,形成太阴脾气与少阴肾气俱虚之证,治当健脾固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金锁固精丸加减。 少阴太阴气虚日久,气损及阳,而见畏寒肢冷、四肢不温等阳虚诸症,形成少阴阴阳两虚之证,治当温阳滋肾固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由于疾病迁延,或迁延不愈,或未予重视诊治,致肾阳衰败,水湿内蕴,形成少阴阳虚水泛之证,治当温阳利水,降浊化毒,方用真武汤加减[3]。 由上可见,本病治疗主方主要围绕六味地黄丸、黄芪二至丸、参芪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真武汤等补益祛邪之剂,围绕扶正祛邪的主要原则,针对脾肾亏虚的疾病本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师每于临症时,加黄芪、太子参、生晒参、党参等健脾益气,加熟地黄、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炮附子、川续断等补肾之品,扶助正气,以祛除邪气。 糖尿病肾病病机传变虽遵循六经辨证,但传变方式多种多样,要紧紧围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治疗准则,每于临证之时,仔细斟酌,辨证论治,法随证出。
2.2 利湿活血化瘀贯始终 糖尿病基本病机乃“阴虚内热”。 又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相互滋养。 今肾阴亏耗,加之燥热内盛,壮火食气,致脾气亏虚,致脾肾两虚,五脏六腑失养,气血亏虚,气机运行受阻,水道气化失常,血于脉中运行不畅,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随之生成[4]。 张师认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以脾肾亏虚为主,脾主运化,脾虚水湿不化,久而生热,湿热蕴结下焦,迫精外泄,而见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之初,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即有肾络瘀阻,瘀血内生,加之湿热互结,气机不畅,而使血行不利,则进一步加重瘀血,损伤人体正气,扰乱脾肾机能,使肾关不固,精微外泄,蛋白尿加重。 因此,湿热、瘀血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病情变化重要病理因素。 张师每于治疗时,在补益脾肾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桃仁、鸡血藤、丹参、益母草、泽兰、凌霄花等;加用清热利湿之品,如金银花、石韦、萹蓄、车前子等。
2.3 收涩精微需兼顾 糖尿病患者常见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中医认为泡沫尿的形成主要是水谷精微物质的外泄,多责之于脾肾亏虚,精关不固[5]。 脾为机体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与转运精微,摄入的水谷经过脾运化作用,从中央向四周运输、扩散至其他脏腑,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又少阴肾主封藏,固摄精微,脾转输的精微,赖肾以封藏。 张师认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脾肾皆损,加之湿热、瘀血、痰浊等有形实邪阻滞,脾机不运,精微转输失常以致外泄;肾阴亏虚,肾精微物质随尿液外泄,发为蛋白尿。 因此,张师每于治疗时,不仅重用黄芪、党参等以健脾补中,促进脾机运转,同时常配以金樱子、芡实、刺蒺藜、五味子、吴茱萸等收涩精微,以防精微外泄,损伤正气。
病例介绍
患者卢某,男,52 岁,2020 年4 月26 日初诊。主诉:糖尿病23 年,发现蛋白尿半年。 现病史:患者糖尿病23 年,目前以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具体药物不详)等治疗为主,自诉血糖控制不佳。半年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肿胀,于当地医院行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经中西医治疗后,见效甚微,遂求诊于张师。 辰下:2020 年4 月15 日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胃胀时痛,口苦,口渴,腰酸,身困,右上肢麻木,下肢见水肿,舌淡苔白,脉沉。予六味地黄丸化裁。 处方:生地黄15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茯苓15 g,泽泻12 g,车前子12 g,黄芪20 g,葛根20 g,石斛15 g,益母草20 g,玄参20 g,白鲜皮20 g,牡蛎30 g,陈皮12 g。 14 剂,日1 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 min 温服。 嘱患者积极控制血糖,适当运动。
2020 年5 月10 号二诊:药后下肢水肿稍消,口苦、口干较前缓解,夜寐不安,余症皆有缓解,舌淡苔白,脉沉。 故予上方黄芪加至30 g,加炒枣仁15 g。 14 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 年6 月21 日三诊:药后水肿已消,偶有腰酸,头晕,口渴,复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舌淡苔白,脉沉。予六味地黄丸加减。处方:生地黄12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茯苓12 g,泽泻12 g,牡丹皮9 g,天麻12 g,钩藤12 g,黄芪30 g,葛根20 g,玄参20 g,益母草20 g,麦、谷芽各12 g,青、陈皮各12 g,凌霄花10 g。 7 剂,煎服方法同前。 药后来诊,症状皆缓,血糖控制良好,于2020 年10 月5 日复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阴性,嘱患者坚持随诊服药,方可稳定病情,阻止疾病进展。
按语:该患者消渴日久,病情迁延,燥热不解,耗伤正气,脾虚运化无能,肾虚下关不固,致水湿内停,精微外溢,属脾肾亏虚,虚火内蕴证。 故张师治以滋肾养阴,健脾利水化湿,兼以收涩精微,投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该患者消渴日久,且血糖控制不佳,故先以治肾为先,以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 肾之蛰藏精气的功能,必藉土封,故佐以黄芪补益脾气,促进中焦脾机运转,水精四布,肾关方固。 水湿内郁,久而化热,湿热互结,瘀血内生,故加益母草清热利水,活血化瘀。 二诊时患者水肿渐消,口苦、口干缓解,燥热渐退,仍宗前方,渐增黄芪用量,补脾气,固肾关,以防精微从小便漏出。 三诊时患者水肿已消,蛋白漏出亦较前好转,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以健脾固肾、收涩精微以复正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以除实邪。 张师认为本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须坚持长期服药,方可延缓病情进展。
3 小 结
对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现代医学控制蛋白尿治疗方案欠缺,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且收效甚微,同时因个体差异,其治疗效果亦各不相同。 张师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时,以六经辨治为核心,围绕太阴少阴脾肾两虚,湿热瘀血阻滞的关键病机,临床治疗以补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兼以收涩精微等为主,取得较好效果,拓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