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操作中理解 对比中迁移 探究中发现
——例谈《有余数除法》

2021-12-02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王燕琴

青年心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每辆除数轮子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王燕琴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之上的。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是一个有机整体,表内除法是有余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拓展。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正好执教了这一课,下面就结合磨课历程谈一点思考。

一、注重操作,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研讨】

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教材中例1对余数概念和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都是通过操作来实施的,从具象操作到符号表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时,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分东西剩余的经历,他们对“余数”是有一些认知的,但对于余数的产生以及意义认识是不够清晰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通过操作沟通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堂呈现】

师:大头儿子在玩车子拼装。10个轮子,每辆装2个,你会分一分吗?用一个算式表示。

生:10÷2=5(辆)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0个轮子,每辆装2个,可以装5辆。

师:10个轮子,2个2个地平均分,用除法表示。

师: 10个轮子,每辆装5个,可以装几辆?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可以装2辆,10÷5=2(辆),10个轮子,每辆装2个,可以装5辆。

师:10个轮子,每辆装3个,结果会怎样?请拿出10个圆片分一分。

学生操作,展台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这1个还够装1辆吗?

【课后反思】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平均分,创设大头儿子“装车轮”这一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装车轮”的活动中;另一方面依托装车轮的问题情境,唤醒“正好分完”的旧知经验,然后借助“平均分”这一已有经验,将圆片3个3个地平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丰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随后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后面写除法算式做铺垫。

二、反复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前研讨】

我们开始认为,学生在亲历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了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后,是能够顺利地将表内除法的概念迁移出来,正确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我们首先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了思考,维果茨基认为,概念学习的首要方法就是迁移,即设法把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概念运用于一组新的物体或环境。事实证明,要实现从“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这一迁移很困难。这里存在着两个认知冲突,一是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学生之前认识平均分,所遇到的情况都是正好能分完的。因此,他们已经牢牢树立了这么一个观念:只要是能用除法表示的问题都是可以平均分的,而且没有剩余。二是用口诀求商与不能计算之间的冲突。学生以往遇到的除法都是能用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当学生发现列出的除法算式不能用乘法口诀求出商时,就认为一定是列式错误了,就没法列出“10÷3=3……1”这样的算式。

【课堂呈现】

师:观察三次装车轮,安装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装2轮车、5轮车正好装完,装3轮车有剩余。

师:看来平均分一些物体时,会有两种情况,有时刚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

师:这种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那这种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你也能写一写算式吗?

呈现学生的算式,观察比较:

10÷3=3(辆)

10-1÷3=3(辆)

10÷3=3(辆)……1(个)

师:三个算式不一样,但都想到了——除以3。10个轮子3个3个平均分,所以用10÷3表示。

师:这里都有1,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剩余的1个。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数学上我们在商的后面加上“……”,再把剩余的个数写在后面。

调引大江大河的水,引蓄当地水库、湖泊的水,集蓄雨水,提取地下水,调蓄到水源性坑塘中,满足农民生活用水要求,是关系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问题。为了改善坑塘蓄水环境,应严格实行水源性坑塘保护、水质监测和水质处理相结合的措施,使坑塘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同时,因地制宜建立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处理,使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再经过硬质管道入户,让农民喝上干净达标的洁净水、放心水。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直观和算式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余数以及其意义。并且通过对比,沟通直观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清楚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从而深化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三次分车轮的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紧接着让学生试着写算式,学生根据学习除法的经验,平均分用除法表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10÷3,但是不知道剩余的1个怎么表示,有的写在前面“10-1”,有的加在后面,于是我们抓住这些不同的算式请学生再次进行比较:三个算式虽然不一样,但都用了“10÷3”表示,使学生再次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表示,随后抓住1的不同表示方法进行规定写法的引导,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也随着算式的自然呈现而更加深刻。

三、拾阶而上,规律探究水到渠成

【课前研讨】

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教材设计了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12、13、14、15、16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先摆一摆,填写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规律。但是教材上只有呈现了摆正方形这一种情况,并且余数1,2,3只出现了一次,学生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感悟不够深刻,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呢?

【课堂呈现】

师: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8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怎样?请拿出研究单,圈一圈,写一写。

师:17根小棒搭正方形,余数会是几?18根、 19根呢?

师: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除数都是4,余数都是1、2、3

师:余数怎么没有4呢?

生:因为4根小棒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没有余数了。

师:继续搭五边形,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几? 可能是5吗?

生:不可能,因为5根小棒又可以搭一个五边形了。

师:看来,除数是5,余数只可能是1、2、3、4

师:搭六边形,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师:比较这些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

【课后反思】

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时,我们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延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余数的特点,通过在学习单上圈一圈、填一填,发现余数总在1、2、3之间变化,完成纵向探究;然后再让学生猜想搭五边形、六边形,余数可能是几,进行横向探究,在丰富的活动材料支撑下,学生得出“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便是呼之欲出了。三次搭小棒活动,学生一步步自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自觉获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本节课,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获得直接经验。

猜你喜欢

每辆除数轮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轮子
灵活思考多种方法
送水
汽车牌照
5.1次
梦想一只转动的轮子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