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对减轻城市内涝和粉尘污染的作用
2021-12-02郑达仁
郑达仁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及城市的建设开发,城镇化面积迅速增加,原来的田地、池塘及大量土地被机动车道、行人道、广场和街面所占用,导致硬地面积增大,绿化面积减小,城市地面失去了应有的蓄水及雨水下渗功能。在一些城区,由于存在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标准较低、运营维护管理不足、管网淤堵物太多的问题,使排水管道狭窄,产生排水流速慢、有效流量过小、排水不畅等设施“梗阻”,因此,在大雨或暴雨时,大量雨水直接快速流入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或短时间内雨水径流至低处,造成城市内涝。
目前,内涝现象几乎成为某些城市的常态,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带来了生命财产的损失。内涝过后,通常是淤泥遍地,极易造成粉尘污染,由于内涝具有来去快、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城市以局部“修补”的被动应对方式进行应对。因此,城市内涝和粉尘污染现象长期困扰着城市的文明建设。
本文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对防涝、防尘功能重视不足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将绿化场地建设成为兼具储水、蓄水和沉淀净化水的功能作用,以减少大雨或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及防止粉尘污染,提出了若干建设措施建议。
1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对防涝、防尘功能重视不足所造成的问题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参与方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和追求绿化景观的效果,而缺乏考虑绿化景观工程对预防城市内涝的功能作用以及在工程投入生产运营后防止粉尘污染的作用的实际效果。比如,随处可见的绿化带、绿化池、绿化草坪、花圃、花池内的栽植土普遍高于周边围挡的标高,甚至将栽植土堆积成峰,绿化区域内径流雨水无组织排放;在工程绿化投入运营后,雨水无法在绿化区域内消纳或没有经过沉淀就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甚至夹带泥沙流到广场、路面,导致雨天水茫茫、路面湿漉漉,雨后泥沙满地,晴天尘土飞扬。又如,洒水车对路面冲水清洁时,冲刷到道路的隔离带或侧分带时,水流总是夹带着泥土回流到路面或流入雨水井,疾驰的车辆又会将隔离带、绿化池内的尘土卷起,造成晴天脏兮兮。
正是由于在绿化工程建设中,对土方的造型、排水的设计和施工控制不当,导致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不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消纳、储存雨水的防涝功能,还造成绿化区域内的土壤流失,甚至成为城市粉尘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这是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缺憾,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2 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预防内涝和减少粉尘污染的功能作用
涓涓细流汇流成河,城市内涝正是雨水未能及时排泄而汇集造成。利用和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场地空间,让绿化区域内的雨水不外排或尽量少向外排放,并且吸纳周围地面、广场、路面的径流雨水,削减洪峰压力,弥补地下排水设施的不足,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以及粉尘污染,具有现实意义。
2.1 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
选择在内涝易发生地段区域,在园林绿化带内或其他场地低洼处修建一定数量的小容量、分布式的蓄水设施如蓄水池,蓄水设施顶板开口大小应满足维护人员的出入需求,并设有栏珊(箅子)或盖板,用于阻拦垃圾和起安全防护作用。开口高出所处的地面5~10 cm(开口高出顶板高度可根据蓄水设施覆土厚度和种植绿化品种来决定),只有当场地积水达到一定高度时,雨水才会溢过蓄水口进入蓄水设施,从而有效地发挥削峰防涝作用,而且,经过沉淀澄清后进入蓄水设施的雨水含泥量较少。平时应优先利用蓄水设施里的雨水浇灌绿化,腾出储水空间随时备用。在雨水季节来临之前对其进行清理维护,为抗涝做好准备。该设施建在地下,不会影响地面绿化面积和地面场所。蓄水设施建成后将有力地提升城市防涝排水能力,也起到治理粉尘的作用。
2.2 建设下凹(下沉)式绿化带(池)
在公共活动地面如广场、路面和住宅小区地面、路面周围,尽可能多设置下凹式绿化池,建议绿化池内栽植土高度低于广场、路面15~20 cm为宜。当广场、路面高低不平或有坡度时,应将绿化场地分段分块建设蓄水平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下沉式绿化带场地的蓄水功能,拓展蓄水空间容量,并将地面的径流雨水引入绿化带内。这样,绿化带内不仅保留了该区域范围的雨水,而且还收纳了从广场、场坪、路面径流的雨水。如果该绿化区域汇水面积较大,还可以考虑在绿化带内修建蓄水设施,以收集和利用雨水。
下沉式绿化带就像一个个蓄水盆,对抗涝和净化地面的效果非常明显。遗憾的是,目前不少绿化工程建设虽然采用了下沉式绿化池,但是绿化池内栽植土填土饱满,甚至填土高出场坪,并且,绿化带内栽植土坡度与道路路面、场地坡度一样,未分块、分区设置蓄水平台。这样导致绿化带蓄水能力低,不能有效收纳雨水,还很容易使绿化池里的土壤流出池外,污染环境。
2.3 控制绿化带(池)内栽植土至池顶的深度
对于未采用下凹式建设的绿化带(池),其绿化带(池)周围设置的圈边,要保证栽植土表面至道牙或圈边顶有足够的深度,才能有效地滞纳雨水和保护池内的土壤免于流失。但是,目前现实中道路隔离带,绿化带,街道圈边的绿化带、绿化池、绿化坛、花圃等,普遍存在栽植土过高,绿化池深度不够,甚至池内堆土“成峰”的现象;绿化池内随意填土,没有分层、分段设置蓄水平台。这些都造成了池内没有空间用于滞纳雨水,对保护水土极为不利。车辆行走、刮风,都会卷起绿化带里的灰尘;洒水车冲洗路面的水或下雨的水均会使绿化带里的土壤流失。这些灰尘和泥土是造成城市粉尘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分段设置蓄水平台和加高圈边高度的方法来解决。
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海绵城市建设系列)18J012-1《环境景观——室外工程细部构造》,对绿化带(片林)、树池、绿化池的细部构造设计要求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建议填土深度控制在15 cm比较合适。填土深度的作用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⑴ 蓄水、挡土。池内能就地消纳雨水,避免池内尘土随雨水而溢出,减少暴雨对土壤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污染地面;⑵ 挡灰尘。减少因刮风或行驶车辆的气流对绿化池内的尘土的影响;⑶ 植物根茎的成长、储存植物枯萎的枝叶、垃圾都需要占用空间等。
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要理解把握绿化带(池)填土深度对预防城市内涝和减少粉尘污染的作用和意义,并在实际中真正得到应用和控制,才能实现其防涝、防尘、减少排水系统淤堵的功能。
2.4 改善坡地绿化带的蓄水功能
在总体布局意图的指导下,对项目地形景观设计和竖向设计时,除了要与周边的地形、水系、园路等有机结合、融合协调外,还有充分考虑坡地径流雨水的收集和水土保持。因为坡地蓄水能力差,而且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地面植被在遭受破坏后,土质松散,极容易被雨水顺流带走而造成水土流失、堵塞雨水管道和尘土污染。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坡地造型设计时应考虑分层、分级设置成台阶式(梯田式)的绿化平台,以利于坡地绿化带的水土保持。坡地也可设计一些洼地,形成“雨水塘”,让其暂时滞蓄一部分雨水并沉淀泥沙,使滞留雨水通过自然蒸发或渗入土壤,减少了绿化区域内雨水的排放。陡坡坡底周边要考虑采取保持土体稳定的护坡、挡墙、截水沟、排水沉砂池等工程防护措施;在挡墙或路边道牙背后留设较宽的排水沟及水平地面,相当于形成了一条沟渠,起到了滞纳雨水和排水沉砂的功效,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管道堵塞,净化场地环境。而这部分的园林绿化效果则可以通过绿化种植及修剪来弥补处理。
2.5 建造透水性的路面、停车场,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建设透水性的停车场和广场,停车场地面使用高承载植草透水砖建造,以收集周围雨水;路面透水结构层的设计,例如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路面、嵌草砖路面,草坪路面、石板间嵌草路面,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率,削减雨洪峰峰值。有条件时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2.6 做好运营管理维护工作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完成后的早期绿化植物尚未成活,根系还没有形成,土壤非常松散,这时浇水、灌水养护极容易造成土壤表面水土流失,造成场地污染和堵塞下水道。因此,需要精心呵护,做好运营管理维护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发挥其储水、蓄水的功能作用,建议可以考虑将储水、蓄水功能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强制性要求加以控制和推广。通过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让城市绿化区域内的雨水不外排或尽量少向外排放,并且能吸纳周围地面、广场、路面的径流雨水;同时在低洼处设置分布式的蓄水池、雨水塘等,以弥补地下排水设施的不足。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储水、蓄水的功能,其效果将非常明显,在遇到大雨、暴雨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排入地下排水管道,减少水土流失以及雨后泥土对城市的污染,为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