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02廖佚

福建轻纺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院校科学

廖佚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科学精神是教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使命担当,国家在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等文件后,中科协又出台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将“科学精神”定义为“创新、求实、协作、奉献”,这恰恰是高职院校办学治校和教职员工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新形势下,如何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助推大家成长成才,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1 弘扬科学精神的价值释义

在高职院校中,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其意义在于能点燃教职员工的思想火花,助其绘制出与使命担当相符合的价值蓝图,促进个体与学校、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坚定教职员工的理想信念

“功崇惟志”,拥有远大崇高的理想,才会激发忘我奋斗的干劲,通过努力拼搏,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实现伟大的目标。建国以来,一代代科学工作者在原本贫瘠的科研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对内积聚力量、自力更生、研发创新,对外冲破封锁,打破科研霸权围堵,以一项又一项的创举,让科研硕果开遍华夏大地,同时也凝聚成不朽的科研精神。当前,广大高职院校正朝着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教职员工是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以科研精神夯实大家的思想基础,激发大家的昂扬斗志,凝聚团结奋斗的合力,为推动学校发展,社会进步而持续前进。

1.2 筑牢教职员工的事业基调

科学精神体现了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对世间万物的探索追求。而教职员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免遭遇激流险滩、荆棘坎坷。坚持科学精神,能树立起敢为人先、勇担重任的信心与勇气,以问题导向进行驰而不息的探索;能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日常工作中求实创新、首创首成;能培养出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团结同心的坚强意志,与团队成员一道协力攻关,共同进步;能培养出甘当红烛、矢志奉献的育人情怀,以学术造诣启蒙学生智慧,以人格魅力涤荡学生心灵[1]。

1.3 规范教职员工的日常行为

科学是严谨的、认真的、质朴的,但在多元意识形态充斥弥漫的当下,功利化、拜金主义、世俗化、普世观等冲击着校园,影响着师生。因此,在工作生活中,教职员工应该向严谨治学、潜心科研、锲而不舍、勇于探求的前辈先贤学习,推崇诚实客观、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注重提升素质、端正品行,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业务悉心钻研,对育人严谨务实;同时,还要加强与大家的协同合作、互学互鉴、互助共进,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值赋能。

2 科学精神培育的原则要义

高职院校岗位门类多、结构比较复杂,要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应按照横向普训、纵向深训、定向精训的“三向”原则,开展“三向联育”。

2.1 横向普育普训

以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为主要内容,从教职员工的岗位责任与科学精神的内在联系入手,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逐条逐项学习理解,并成立专门辅导组进行宣讲辅导,让大家在宏观上对科学精神进行理解把握。在此基础上,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校讲座,用科研一线的鲜活事例教育教职员工,用科研道路的得失荣辱感染教职员工,用科研成果的现实意义激励教职员工,不断激发教职员工践行科学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把科学精神教育宣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与大思政格局构建结合起来,与学校大抓教书育人、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围绕“科学精神弘扬什么”“本职岗位怎么实践”等问题,从领导干部到科研骨干到普通教职工,都走上讲台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2.2 纵向深育深训

采取“竖状结构、分层培育”的方式,以任职岗位为主要参考依据,将干部职工划分为兼职科研领导干部、机关科研干部和基层科研骨干三大类别,自上而下组织科学精神深育深训。对兼职领导干部着重抓好科学精神弘扬教育,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为依托,将科学精神学习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完善内容标准,狠抓学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促进表率作用发挥;对机关科研干部着重抓好科学精神深化培养,通过“定大课题、开小讲座”“看老问题、讲新思路”等方式,逐步深化机关科研干部的认知水平,强化机关业务部门牵头拉总、集智攻关的职能作用;对基层科研骨干着重抓好科学精神的系统灌输,以教研室、科研所等科研骨干相对集中的单位为重点,明确深育深训的程序、内容、方法和标准,走开交叉任职、岗位轮训的路子,逐步把基层科研骨干的科学精神培育不断引向深入。

2.3 定向精育精训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原则,将科学精神强育强训与教职员工成长进步“捆绑”起来,结合实际制定强训强育长远规划,主要做到“三定”:

首先是定专业。将广大教职员工按所学专业和工作特点,归类划分到学校现有专业,在全面普育深训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再设置一套精育精训计划,针对特点有侧重地抓好系统教育培训。

其次是定骨干。利用本级考核、执行任务以及参加上级评比等时机,大力挖掘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采取本级训、院校育、任务练等形式,加强能力锻造,确保每个专业都有骨干人才支撑和引路。

第三是定课题。梳理总结高职院校在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定期组织广大教职员工研讨交流,在发现问题中深化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强化责任,切实通过大抓课题研讨促进科学精神得到认同和弘扬。

3 培育弘扬科学精神的路径探析

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以点带面、聚沙成塔的渐进过程,必须在日常事务、重点工作中贯彻推进,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入脑入心,彰显其生命力、体现其持久力,才能成为提升综合实力的“助推器”。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 着眼基础抓好本级培训。针对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来源广泛,成分复杂,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采取“围绕岗位抓认证”的模式,加强教职员工的基础培训。

首先,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摸底调研,认真细化、量化各个岗位的能力标准,并把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纳入能力标准体系,为基础培训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采取定期分批的方式,区分岗前、任期两个方向,对教职员工进行相对集中的系统培训,并依托专业培训和科研讲座,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授课辅导,不断提高基础科研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三,结合半年、年终考核,对新进教职员工进行上岗资格认证,采取以老带新、以精带拙等方法,重点抓好勉强合格以及不合格人员的科研能力补差培训,逐步打牢各级各类教职员工的能力基础。

⑵ 突出实用抓好联合培养。着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趋势特点,以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科研院所“三位一体”,逐步探索联合培养教职员工的模式机制[2]。

一方面,选送学校教职工骨干到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时,明确“一个带走、两个带回”,即:将育人铸魂、教学科研中的重难点问题带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带回,做到走前有交代、期间有跟踪、归校有汇报,通过重难点问题牵引,逐渐把单纯的业务培训转化到运用科学精神解决矛盾问题上来,在实现学校需求与产教融合无缝连接的基础上,提高骨干人才的培训起点。

另一方面,利用地方科研院所、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的时机,选派理论功底扎实的教职员工跟班学习,并设置对应课题进行理论攻关,精进对专业原理的掌握,进一步提升依托自身破解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学校内部交叉任职的基础上,有计划安排兼职科技领导干部、专业技术骨干到合作企业、科研院所交流任职,把骨干人才放到科研一线锻炼培养,让教职员工在岗位实践中感悟科学精神、磨砺科学精神。

⑶ 注重实效抓好任务锤炼。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重、实习实训多、招生就业数量大、立德树人要求严等实际,充分依托学校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任务,坚持在实践中摔打锻炼教职员工。

在任务展开前,围绕要情充分开展预想预测,抓好“实案化”推演,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认真组织专攻精练。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为每名教职员工划分“责任田”,按照“学校指导、自主动手、互助共进”的思路,鼓励教职员工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积极作为,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压力、强化责任、锤炼作风。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工作情况,认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梳理,形成各型各类的资料库,为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积累。

⑷ 优化绩效抓好综合考评。坚持把完善考评制度、科学实施考评作为推动教职员工科学精神建设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紧抓不放,强势推进。

首先,根据各岗位特点,围绕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内容,认真研究细化各级各类教职员工考评标准,建立以绩效为重点、德才兼备的具体评价标准,为科学实施考评奠定基础。其次,采取群众、二级院系、机关职能部门联合把关的方式,对教职员工进行综合考评,做到“三重三轻”,即:重群众意见轻临时表现、重工作实绩轻资历年限、重业务能力轻论文成果,下大力改变“论年限、排资历”等现象,切实使教职员工的职务职称评任与实绩挂钩。同时,更加注重“德”的考评,把科学精神作为考评的关键指标,对于严重违背科学精神的教职员工一律评定为“不称职”;对于立足本职真抓实干的教职员工,区分岗位性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培训上加大力度,促进各专业、各岗位协调发展。

⑸ 明确规范抓好多重激励。注重资源整合,优化激励手段,积极排忧解难,切实通过多种渠道宣扬科学精神,倡导科技练兵,引导各级各类教职员工自觉提高科学精神素养。

首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组织教职员工对照科学精神规范,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检查”活动,让大家在明确规范、看清差距中增强践行科学精神的内在动力;其次,注重发挥机关监管、群众监督的作用,采取在学校机关设置举报箱,在业务部门建立业绩档案,在办公局域网设置投诉专栏等方式,对教职员工评优评先、推荐奖励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第三,加大对教职员工的帮困解难力度,及时掌握教职员工个人、家庭面临的困难问题,安排领导挂钩专人负责,投入专项经费帮助协调处理,积极消除或缓解教职员工后顾之忧,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院校科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点击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科学大爆炸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第三方对高校教职员工岗位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科学拔牙
树立健康理念 维护教职员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