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内在共性、基本特征与当代弘扬

2021-12-02张小清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

彭 陈, 张小清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诞辰,回望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时代先锋与民族脊梁,从精神层面看,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锤炼和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力量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强大武器和思想动力,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信念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最可贵的精神财富[1]。“伟大斗争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我们夺取伟大胜利”[2]。一个政党、民族和国家,要实现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以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夯实自己的执政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伟大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多次在纪念大会、表彰大会等不同场合强调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而且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意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淡化、脱离人民群众、搞形式主义等。回顾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演进历程,探究其内在共性,阐释其基本特征,弘扬其时代价值,不仅是展现党的时代形象与气质品格的理论自觉,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动力和实践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内在共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斗转星移,光阴流逝,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需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一系列伟大精神虽然各具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内含相通相融的共性,具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

(一)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核心要义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具有激发潜能、推动进步的巨大能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铸就的伟大精神,其核心要义便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回望往昔,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大会遭到干扰后,没有丝毫退缩,并坚定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条“红船”上继续商讨决议,庄严宣告了党的诞生,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其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思想精髓,是推动中国共产党历经挫折而不馁,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从“红船”起航,此后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的奋斗精神,领导军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法宝。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及激流险川、雪山草地等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不畏险阻,跋涉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3]。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正是它,支撑着共产党人经受住革命的锤炼,克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渐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世纪蓝图,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人民,使人民“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4]。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可以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爱国主义始终是慷慨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动员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抗战烽火中,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敌后根据地军民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实际行动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形成的抗日救国爱国统一战线指引下的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界人民群众的抗日实践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都成为动员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祖国的生存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样表现出了高度的“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使刚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够立足于世界舞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石油工人,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脚踏荒原、日夜奋战,经过仅三年半的艰苦创业,就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铸就了大庆精神,展现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致力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们,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冲破种种阻挠,甚至是政治迫害,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并投身于艰苦的国防科技事业,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中国航天人“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价值融于国家利益之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生成发展过程,爱国主义作为一条鲜明主线始终贯穿其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

(三)一心为民: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本质体现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链条中的每一个精神坐标无不蕴含着无产阶级政党为民奋斗的宗旨和目标。

早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成功将“星星之火”发展壮大为“燎原之势”,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始终践行为民奋斗的宗旨。广大苏区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真心为群众着想,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的基本困难,赢得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赞誉。“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引导着共产党人无论何时都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实事。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亦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一生奉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公仆精神,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公仆”,铸就了以“亲民爱民”为首位的焦裕禄精神。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肺炎席卷而来,面对不期而遇的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根本遵循。正如钟南山发文指出:“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这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普遍共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5]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抗疫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6]。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使命和担当,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四)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内生动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只有理想口号、一时意气,而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便不能取得任何成就。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其作为革命斗争及建设的重要原则。从根本上说,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内生动力。

回望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进驻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屯田垦荒,克服重重困难,边战斗边生产。在短短的3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西柏坡时期,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如何经受住胜利之后执政的考验、避免“其亡也忽焉”的悲剧,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此,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为党在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应对各种新考验作了充分的政治准备和思想准备,也铸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实现水利化,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组成10万修渠大军,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的艰难条件下,大干10年,终于在巍巍太行山腰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百姓渴盼的吃水灌溉问题。红旗渠的修建过程,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中国女排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励志史。女排最初的漳州集训基地是一个训练条件恶劣的低矮破旧竹棚,中国女排队员坚持训练,从不退缩,铸就了体坛传奇的女排精神。正是有了这份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女排得以创造“五连冠”的奇迹,得以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冠军。即使是在与世界冠军无缘的低谷期,中国女排也没有自暴自弃,因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融入中国女排的血液,激励着一代代女排人败不馁、胜不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基本特征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百年历程,其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虽因经济发展水平及现实发展情况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但深入探析其内在共性,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包含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百年的演进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巩固,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精神实质。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伟大精神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每一次危机或考验,都是对党的领导核心的淬炼,都是对党的领导核心的锻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是伟大精神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支撑。党的领导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社会性变革的关键因素,是成就历史伟业和丰功伟绩的根本保证,更是伟大精神得以延续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人民性是其最为根本的阶级属性。这一阶级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成长发展之本。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8]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奋斗史,党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时必须将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形成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同时,伟大精神植根于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具有能动的实践性。因此,伟大精神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建党以来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倡导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以及国家崛起的文化资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传播并被先进分子选择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创立了符合时代特征和革命需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厚植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凸显出鲜明的科学理论指导性。另一方面,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每种精神特质,都包含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呈现方式,每种精神内涵虽然都被概括为几个特定概念,但是每个概念都是基于具体的人物、事件及重大决策抽象概括而成的。伟大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塑造,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将其转化为实践指引,并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如果缺少实践层面的有力支持和有效转换,其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理念都将流于表面、失去活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唯有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才能更好地领会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引,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外化为行为自觉和实践指导,最终成为全民族发展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强伟大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感召力,既要理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演进历程,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更新并全面深化其时代表现及具体内涵。因此,伟大精神具有继承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伟大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其形成和产生不是某种具体精神形态的简单相加或概括,而是前后传承、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各种精神之间具有相融互通的共性,包含一以贯之的思想精华和价值导向,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变追求,体现着不同阶段的时代内涵和鲜活特点,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总的来说,伟大精神中饱含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付出的努力,传承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个人发展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伟大精神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人民的美好生活才能在共同奋斗中得以稳步实现。此外,还要深入挖掘伟大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时代脉络和精神特质,促成伟大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时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唯此,才能更好地将其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内心深处的精神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

(四)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

阶段性是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伟大精神的形成和实现是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会因不同的奋斗目标和机遇挑战而形成有所区别的内容体系。长期性是指伟大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恒久的过程,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缩影和现实关照。因此,伟大精神具有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在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和形势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具体内涵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目标而发生转移和变化。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进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在建设年代,面对迫切提升综合国力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贡献、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蓝图,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阶段性的伟大精神是长期性伟大精神的必要准备和基本前提,没有伟大精神的阶段性创造,就不会有长期的伟大精神的延续和发展。长期性包含着阶段性,伟大精神的长期性也揭示了人们现实生活和奋斗目标的趋势和方向,展现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看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时,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同时还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逐步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当代弘扬

历史已不可改变,但未来可以展望。迈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伟大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统筹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具有重要作用。展现党的新形象、加强理论研究、更新表达方式、推动媒体融合等,对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展现党的新形象,增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影响力

一个国家具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拥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政党也具备一个政党特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集中体现在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气质风貌和襟怀品格。中国共产党与此前成立的各种政党在信仰选择、纲领诉求、组织宗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9]。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始终展现出的光辉形象。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回顾百年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批评,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满怀爱国主义的情怀,坚持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要与时俱进,凡事从社会实际和人民需要出发,展现出时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和新突破。唯此,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永葆生机活力。可以说,增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影响力,是展现党的形象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理论研究,增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理论性

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演进史。正如列宁所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工人阶级单靠本身力量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意识”[10]。要想全面发挥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价值引领力作用,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理清伟大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价值意蕴、现代转换等基本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理论内蕴。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集成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时代使命。高校教师应当加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文本解读和理论探讨,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来收集资料和整理文献。各大教研部以及学院可举办全国性或全省性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推动高校师生的学习热潮。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顽强奋斗的征程,因现实情形及社会条件的差异,在不同领域产生了富有特色的伟大精神。因此,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来加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理论挖掘。如江西省可以重点挖掘“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敢打必胜、勇克时艰”的西柏坡精神,浙江省可以重点挖掘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以及贡献精神为核心要义的红船精神,福建省可以重点挖掘以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会址、长汀革命旧址群等为代表的八闽革命文化。此外,还应加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传承人才的梯队培养。人才培养也是红色文化理论挖掘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应从新角度、新视野、新需求去研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期待、新要求,选拔一批懂党史、有激情、有责任心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传承人和发扬人,为传承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持。

(三)更新表达方式,增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引领力

创新工作理念,更新方式方法,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1)以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名人的纪念活动为载体和依托,举办重大节日文化活动来增强人们的仪式感,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育基地来展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培育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当中,人们比较容易受到伟大精神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以及英雄人物的熏陶与感染,原有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伟大精神的影响,从而实现预期涵养效果。(2)要想将伟大精神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还可以依托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体验,人们更能感知并领会伟大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及精神特质,更容易将所习得的关乎伟大精神的文化理念、道德规范和价值意蕴等外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思维习惯和行动指南。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落实使得学生对伟大精神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融通、良性互动。

(四)推动媒体融合,增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影响力

当前,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需求信息内容的不断增多、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媒体格局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子媒介化生存已然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也就成为当下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主要渠道。(1)推动国家级传播平台与地方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通过信息及时交互共享,实现地方伟大精神资源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我国文化部门以及媒体部门应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公益作品等有效载体,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们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氛围中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洗礼和感染,这种影响往往是润物无声的,也是最为持久的。(2)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宣传教育作用。积极运用网站专题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促进理论交流与学术探讨。利用网站平台进行信息交汇与思想交流,利用微平台关注舆论导向与正能量传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实现“互联网+伟大精神”的宣传教育格局,创建伟大精神的数字化体验馆等教育载体,促成互联网视域下的伟大精神传播和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承担弘扬社会正气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义务和责任。(3)提升多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图片编辑、网页制作等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多媒体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树立传播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