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碑铭仙手李邕

2021-12-02程书香

养生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室山寺二王

◎程书香

李白有一首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书法家李邕的赞誉之情。

李邕少时在咸宁东南30 公里钟台山石室读书习字,天然石室位于山腰处,冬暖夏凉,深惬人意,侧临桃花泉,近傍古木溪。成天面对石壁读书习字,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这些时日在文字中的浸润,造就了他集才气、正气、锐气于一身的性情,造就了他舒展遒劲、险峭爽朗的笔法,注定了他一生一世的碑刻情结。

传说有一次李邕骑马于七星岩北郊游玩,被七星岩的美景感染,一时兴起,飞鞭策马奔驰起来,马在飞奔时,一脚踩在了一块平展的石头上,火星四溅。李邕下马看时,发现这石块上竟留下了一深深的蹄印。面对这方石块,他不舍离去,便将游览七星岩的感受写成一篇三百八十字的短文,刻在了这方石块上。这个碑铭朴素雄健,字体结构严谨端庄,笔画刚劲有力。后来,人们形象地称这块石刻为“马蹄碑”。

李邕的书法以碑版为多,高似孙《纬略》记载,李邕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且几乎都是自己撰文。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730 年)的作品,署李邕撰文并书,黄仙鹤刻石。碑高近3 米,宽1 米多,碑额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宇,碑文1400 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四年(268 年)建立至唐开元十八年立碑时462 年来历代兴废修葺、禅师宣扬佛法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此碑词句华丽,笔法挺拔,气势纵横,笔力雄健浑厚,集汉魏碑铭之长,如五岳之不可撼。由于此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所以人们又称它“三绝碑”。“三绝碑”在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甚高,后起书法大师如苏轼、米芾等都沿袭其法,赵孟頫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拟之”。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游览岳麓山,都要观摩此碑,留下了不少吟咏的诗篇。

李邕存世的作品,总体来看,骨力内含,结体欹侧,左低右高,奇趣橫生,而且奇而能稳,这与其字体始终保持中间的直立及重心偏低有关。他的作品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力脱二王窠臼,张扬个性风格,高举创新大旗,务求别开生面。据王僧虔说,由八分字轻书而成的飞白体,就是李邕在鸿都门见匠人用蘸着白粉土的扫帚刷匾额,从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真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受其影响,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欧阳修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这段话道出了他从“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的过程。无独有偶,明人王世贞也说过类似的话:“李北海书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观摩李邕存世的作品,可以说,他是在用豪气与才气驱使笔墨,倾一腔心血才完成了一幅幅艺术佳构。这样非凡的功力,与他年少时在钟台山石室的磨砺大有关联。他挥锤持錾,躬身注目,挥汗忘情的神态,穿越时空长廊,通过这些俊气盈溢的碑铭,刻在了后人的心中。

猜你喜欢

石室山寺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快乐青青队
石室花开队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秦淮“二王”往事录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