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思”三招探析文言文教学
2021-12-02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尹兴华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 尹兴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材料。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切准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的“学”,以学定教,采用多方式、多途径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
一、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旋律,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如此,学生们读得不够自然对文言文的理解较浅,只有读得多了,学生们理解起来才轻松,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教师范读和学生多样朗读的形式来落实读的目标,以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注重教师范读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文言文的语言晦涩难懂,朗读兴致不高,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时候,作为学生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朗读特点还难以把握,在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特意提出了“跟着老师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朗读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对如何朗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跟着老师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试着自己朗读课文,这样由扶到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注重多样朗读
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优化读的形式,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趣味。
如在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们同桌两个一个读旁白,一个读牧童的话。再如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中,根据课文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读的形式学习课文,这样引领学生朗读文言文,学生们学习兴致高,学习效果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多样朗读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目的。
二、读中领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揣摩编者意图,采取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语义,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文字所承载的意义有基本的了解,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
(一)适当发掘文言文的文字意义
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文言文中许多字词与白话文的意义理解差别很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文本中的字词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以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如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句话中的“走”在今义中是“走路,行走”等,可在文言文中这里的“走”指的是“跑”的意思。再如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中的“走”指的也是“跑”的意思。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古今义差别明显的字词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教学,把握好字词理解的度,既不要教得过深,又不要置之不理,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语义的适当渗透,以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二)借助猜读领悟文言文的意思
猜测是一种能力,也是学习文言文字词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在猜测中产生智慧,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魅力。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在“囊萤夜读”的理解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猜读。借助插图,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袋子里装满着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光照亮了屋子,一个人在就着用袋子装着萤火虫发出的光在读书,这样让学生借助画面进行猜读,教学灵活不死板,更易于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再如在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一课中,“誉之曰”中的“誉”和“不可同世而立”中的“立”字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文本上下文猜一猜,然后出示正确的意思给学生看,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新鲜、有趣、好玩,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此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托文本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如在教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的时候,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联系上下文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以语言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言文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补白、改编、创编等形式来活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就需要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每句话,再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讲述。另外,根据故事中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杜处士的立场说说自己听到牧童的话以后会说些什么,以画家戴嵩的立场说说听到牧童的话以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传承文化,在潜移默化与开放多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范式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从文言文的阅读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文言文好多都是有关学习的好例子,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不要采取说教的形式,也不要让学生死板地去参照学习,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的无形渗透,要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司马光》一课中司马光遇事爱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王戎善于观察,并能够就观察所得得出结论,体现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精神,还有《学弈》这篇文言文中表现出的专心致志、乐于探究的求学态度,《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中表现出的热爱读书的精神等,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我国优秀传统的影子,教学这些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能够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与熏陶,以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二)在开放与多元解读中使学生受到教育
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应是一个自觉的活动,这个传承不应是全盘的,而是有选择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以使学生在审视选择之后自然地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在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课时,这篇文章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多元和开放的思想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只要具有这种精神,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朗读、领悟、思考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质的理解认识,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