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21-12-02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郭晓涛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郭晓涛
中职生的健康人格一定是符合社会要求健康人格标准的,一定要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性格特征、过硬的道德品质,而现实中的职高生却普遍存在缺乏自我认同,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习惯不合规范等。面对这些现象,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通过多种策略的实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感化,帮助中职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为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校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人格,指的是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个性特征,能够体现人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志向喜好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容,是一种综合素养。从教育本质上来说,人格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主要落实在学生的思想价值教育中。但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将人格教育融入语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人格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以及行为,强调各方面的统一性。知识的学习是第一步,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认知世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形成自己的情感模式与思维模式。然后就是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够做到知情行统一,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主动地改造世界,参与社会的建设发展。
二、中职学生人格缺失现状
(一)情感方面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而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学生自身家庭的原因。很多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存在父母离异、隔代教育等环境,而部分情感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出现情感冷漠的现象,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经过对中职学生性格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学生存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情绪极端、缺乏生活目标等问题,以上问题都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此背景下,学生由于情感的缺失经常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其误入歧途。
(二)审美观、价值观方面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学生作为信息技术的受众,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将受到网络复杂信息的冲击和影响。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信息,中职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群体审美以及价值观方面,学生可能会受到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比如中职学生流行阅读网络小说,严重时会出现沉迷现象,而大多数网络小说脱离现实,架空历史,对学生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理想信念方面
中职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因此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依旧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叛逆心理严重等问题。再加上家长因孩子成绩而失望,对学生的管教也逐渐放松,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念,也不再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每天在学校中虚度时光,失去学习的动力,面对所有事情都保持得过且过的态度,难以实现自我提升。无论哪个阶段,理想与信念都是重要的支撑,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理想信念,那么其生活就会混乱。目前,很多中职学生在提及理想信念的时候都表现出茫然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十分麻木,对未来发展的方向一片迷茫。
三、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育人员需要反思与改进教学,并且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教师与学生都更加看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学校更是将升学率作为重要的发展衡量指标。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只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教学。语文阅读与古诗词在考试中的题型比较单一,大多为诗句默写、句意分析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将以上两个方面作为教学重点,重视关键字词的讲解与名句背诵,并不注重学生自身文学鉴赏能力的成长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没有益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足
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未真正挖掘和开发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并未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堂延伸,没有树立完善的教学意识,造成了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的问题。中职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由于教师的疏忽,很多学生在学习古文、古诗词的过程中并未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影响了学生正确文化观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这样一来,即便教师的教学本领过硬,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宣传不够深入,也无法通过语文教学准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师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储备量已经成为制约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对语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论知识理解不足,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中职教学资源缺失等问题,很多教师怀揣着教育改革的热忱却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难以将改革深入。
(三)德育资源开发不够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以及设计时,比较重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因此其教材中包含了较多的德育素材,希望能够辅助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落实德育素养教学。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认知不够准确,学科融合教育理念不足,仍然按照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并未关注教材中出现的德育资源,导致教材中德育教育资源流失,无法发挥教材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另外,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压力日益增加,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同时还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并在课余时间研究现代化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发展背景下,教师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并不高。最后,部分语文教师并不能够理解德育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德育教育应该由思想品德课程负责,不应该融入语文教学目标,进而影响了德育渗透教育效果。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思想道德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逐渐形成,教师应承担起引导学生发展的责任,通过在语文学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多教育思想与理论,通过这些元素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主动开发教材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比如,我国流传至今的名言名句或者诗文中都能够体现出儒家的文化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无信不立”等。这样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影响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形成宽广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其次,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经典作品分享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将会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明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尤其是对专业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了解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或者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加深学生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挖掘德育教育内容
中职语文教育内容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现代文章、国内外名著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经过开发之后能够作为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应该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诗歌《相信未来》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诵读,然后经过思考写下自己对该诗歌内涵的理解。本诗歌中利用“蜘蛛网”作为主要意象,展示出诗人对生活和未来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知诗人的迷惘以及失望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学生才能够对比和反思自身的境遇,从诗人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中寻求相同的情感,并联想自己的美好生活,加深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以“未来”为学习主题,为学生推荐《热爱生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文章,并为学生布置阅读交流任务,加深学生对理想与未来的思考认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强化学生自我认知
与普通中学不同,中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要想立足于社会环境中,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这样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理想观,并且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不断实现突破与发展。当前,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都存在自我认知模糊的现象,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就导致其在就业时遭遇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清晰的理想目标。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议论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教学素材,引出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言:“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想”切入,理解该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不同人活着的不同意义。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使其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社会责任、爱心、理想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理想目标,同时对自身进行反思,加深对自我的认知,进一步了解自己,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信念,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四)改变传统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培养以及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教育不仅需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同时还需要重视基础文化课程教学,不断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语文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素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备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学生受到熏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三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加深学生对真实社会与人生的认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厌学情况,教师应该主动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厌学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规范课堂纪律,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德育教育内容以及强化学生自我认知等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