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语文“1+X”阅读模式的构建途径

2021-12-02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李梦雨

亚太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本小学生教材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李梦雨

高年级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通过“1+X”的阅读模式,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可能导致学生“不阅读、少阅读、抗拒阅读”的弊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自我阅读+课外阅读”几种阅读路径,构建多位一体的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途径。这要求教师在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文本中的课文内容外,还需要注重拓展与正文相关的阅读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语文阅读容量,巩固语文阅读习惯,促进语文理解能力提升。就此,应当重视从多个方面构建高年级语文“1+X”阅读模式。

一、“1+X”阅读模式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好比“驱牛向草”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语文素养积累,善于探索哪些内容是“水草丰美”之处,并且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向此处。可见,“1+X”阅读模式是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升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富有深意的课本内容,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掌握学生对课本最感兴趣的部分,并且从相关的文章内容进行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从感兴趣的部分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性的个人感知,再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堂文本设计不同类型的“1+X”阅读模式,从而实现“一篇带动多篇,一本带动多本”的效果,达到将语文课程“由薄变厚”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培养更加丰富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积累。

二、“1+X”阅读模式教学的具体路径

利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的文章内容,通过“1+X”阅读模式延伸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范围,实现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有效落实。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设而言,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教学路径在教学中探索随文阅读的相关教学方法。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随文阅读的研究尚无体系化研究结论,对于“1+X”阅读模式应当在整体语文教材中占何种比例、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拓展化的教学目标等研究都着墨尚浅。

(一)从单元导读入手,进行语文拓展阅读

单元导读是一种发散式的语文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以本次课堂授课的某篇课文内容、题材作为基础内容。教师要在课前备课阶段通过纸质印刷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外阅读选文、习作佳品,并且进行整合梳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单元的语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整合,深度挖掘教材经典课文文本的内涵,提炼单元核心主题思想,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相比单独进行的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程教学手段,单元主题性的阅读手段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单元课文整体性知识的理解和阅读,拓展学生的综合性、整体性语文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和提升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获得到实质性的拓展和提高。

例如,小学五年级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中,设置了《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青山处处埋忠骨》等富含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内涵的相关课文篇章。显而易见,这个单元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和青年一代成长之间的关系,让小学生理解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的深刻内在联系,让小学生明白作为个人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祖国前途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深刻内涵,促使小学生励志好学、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在进行这个单元的导读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寻找相关的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旨,可以寻找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故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或者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努力夺金的小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点构面实现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跟随教师更加主动、深刻地了解单元各篇文章内涵,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的提高。

(二)从文章具体内容入手,进行语文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对主题单元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深刻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的语文扩展阅读。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教师应当设计合理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文章内容入手,进行语文学习的深入理解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做到课堂教学中时时有阅读、处处有阅读。从单元一组文章选出经典篇幅的具体内容,有效地链接到其他相关课文内容,拓展语文单元主题的学习。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段落和结构布局的方式,适当地链接相关课外阅读文章的内容,扩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和视野,实现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的目标,帮助小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文学素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比如小学五年级部编版教材中的“人物描写”单元,有三篇独立的课文:《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芯草》。这三篇以人物描写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学习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组勾画和品读生动有趣的描写人物语言、外貌、行为的语言和句子,并在班级中进行积极展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以新文带动旧文、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深度学习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之前还学过哪些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有效地锻炼发散想象力和记忆力,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活动体验,激励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充分的活动空间,打开学生的课堂联想、整合思维,达到培养小学生读一句联想多句、读一文联想多文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阅读素材,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从多样方式入手,进行语文拓展阅读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目标的创设,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在多元化的教学路径中,积极应用“1+X”阅读模式的文本阅读技巧。各地学校的广大语文教师纷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接受程度低的弊端。当前语文教师采用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以及融合创新能力。比如创客教育,通过实践与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学生创作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利用AI工具进行人机对话以及搜索资料和分析文本等方式,提升语文教学中“1+X”阅读模式的学习。

例如,小学高年级部编版教材中,个别课文具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例如《宇宙生命之谜》《伯牙鼓琴》《鲁滨逊漂流记》等内容,仅靠小学生有限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对课文进行理解相对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文本内容的拓展,利用多媒体补充相应的图片、视频等,实现动态化的转化,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装载大量教学信息的优势,给学生的学习来带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中的人、事、物等,感知生动的语言表达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文库。

(四)结合新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拓展阅读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渠道,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一般是以现有教材为主,辅以相关课外资料。无论是现有教材还是相关课外补充资料中,都应当充分地看到新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扩充学生语文阅读空间的重要性。要实施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引导效果,从主体角度而言,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思想指导,将信息和知识的输出者整合为共同参与的育人主体;从教学手段而言,强调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智能手段,如AI课堂、steam课程、互动性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效果而言,要求教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推动学生获得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相关文章的深度学习效果。

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渠道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语文教师的教学不一定限于现有书本知识的传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学素养。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合理筛选相关的视频以及课件等教学素材,是大量教学资源的丰富来源。教师可以搜集课文中介绍的当地习俗、饮食文化、名胜古迹,有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更加生动全面地了解所学内容,同时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适当拓宽信息课堂知识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阅读路径。当下,网络课程早已不是新兴事物,语文教学的资源传输路径不限于学校的课堂,不同的教师以及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于不同的学生将产生不同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与自己教学内容互补的网络课程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实现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场景再现,提升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接受度。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山海经》里的部分古代神话传说,通过图片或小视频的播放,作为知识的导入手段,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在课程之后,也可以通过白板运用、腾讯视频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家中习作遇到的问题。因此,习作教学不仅限于教师本人教学,还可以通过扩宽信息传播途径、扩展信息传授方式、合理运用场景再现等方式,拓展学生习作思路,锻炼学生独立习作能力。

此外,应当强调提升语文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教师在现有教学压力之下,自发地探索多样性的新媒体,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限制。学校应当考虑统一对教师进行基本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对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导图、电子资源等各种信息技术的了解,帮助其尽快掌握基本入门操作技巧,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有效发挥效用。

三、经验总结

教师充分发挥“1+X”阅读模式教学手段,首先,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语文课程文本的挖掘可以帮助实现多元化、片段化的辅助学习路径,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本内容,把握本文关键内容和意义。此时,发散式教学就是打开学生想象力的一把钥匙,让学生通过图像形象扩展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阅读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程学习。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拓展学习的能力。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语文阅读内容往往限于课程文本,也即往往是针对考试,文本依赖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导致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储备的有限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形成大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充分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生动地理解语文课程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视野,克服思维受阻的弱点。最后,利用“1+X”阅读模式完善教学资源体系的有限性,利用与语文教学材料相关的随文阅读,可以有效延伸语文课堂的教学范围,实现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有效落实。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设而言,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随文阅读手段,在教学中探索随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材之外的阅读素材填充,帮助学生实现由点带面的语文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注重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以此为基本参考,帮助学生实现“1+X”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习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写作素养。如果说小学语文教材是一整部素材,那么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具体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内容拓展,实现知识学习由点到面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文本小学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是小学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