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021-12-02黑龙江大学高战荣李梓萌

亚太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思政文本

黑龙江大学 高战荣 李梓萌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做到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本文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探讨了如何做到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在界定“课程思政”这一专业术语时,需要将其与思政课程进行区分。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通过专业教育传播主旨。思政课程是指单一传授思政知识,是提升思政素养的专业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将思政课程不断转换为课程思政。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硬性条文的落地对教学活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教学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上海开始落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课程改革核心的教学方式,并积极推动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化。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教学弊端得以及时处理,教师的格局观念、育人观念也愈发清晰地凸显出来。2005年,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应用开始进入起步阶段,为消除当前的教育教学短板,推进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改革活动,上海等地区的教育单位先后出台了教育文件,并围绕“两纲教育”重新构建教育体系。及至2010年,课程思政理论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当中,并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肖香龙、朱珠认为,所谓的“课程思政”,是指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王海威、王伯承在《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中认为,“课程思政”指的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注重在思政教育和价值传播中蕴含知识底蕴,同时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的导向作用。司显柱在《试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识形态》中认为,英语作为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学科领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渗透、互相碰撞。相应地,在包括英汉翻译课程在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探究

(一)英语翻译教学的独特性

学习英语翻译势必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政治,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在外来文化的接触和学习过程中,本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一味追逐外国风俗文化。外来文化不能一概全收,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翻译老师,更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将其他语言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加审查。

(二)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

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文本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翻译文本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文学类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包括应用文文体和科技文体。

1.非文学翻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对于教师而言,选取翻译的素材需要以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各国文化沟通为出发点,结合翻译能力,培养翻译素养,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实践观和方法论的求真务实的大学生。以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文体为例,当翻译课堂选用专利法相关法律文本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法律翻译所具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并在课前让学生对“专利权”这一名词进行了解。课堂上,教师讲解完法律文本翻译的基本原则后,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源语词汇制度,指导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找出法令中法律术语的具体所指。同时,教师应一同与学生查阅西方法律中“专利权”意义所指,是否和我国意义不同,共同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秉持脚踏实地、刻苦求知的探索精神,一步步带领学生探求真理,成为当代“四有”大学生。

教师在选取科技文作为翻译文体时,需要考虑到是否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教学的重点应是学习西方科技来提高我国科技。在翻译时,学生面对大量的西方世界技术成果,不免会失去本心,觉得“西方的月亮更圆”,翻译教师要将翻译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合,让学生保持本心,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西方先进科技。同时,在翻译中文时,要挖掘科技背后蕴含的文化。比如在翻译中国瓷器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择取中国四大名瓷和五大名窑代表中国瓷器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意象时,英译策略的选择要具体化处理。学生也应该充分了解中国瓷器发展历史和文化肌理,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选择,不断提高译文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入翻译教学中,学生在译前了解、译中分析和译后改进的三个过程中,深刻把握了中国瓷器发展脉络,对中国历史文化深谙于心,积淀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中国悠悠历史中的工匠精神和精美工艺品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当学生徜徉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瀚之海时,会不断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这也是翻译教学以熟悉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寻的教学思路的精髓所在。

2.文学翻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文学类翻译教学主要是文学和历史,对于英译汉来说,西方媒体有时会有不实报道,教师在选取翻译文本时,应仔细阅读文章,擦亮眼睛,以免学生吸收不良信息。对于文章中个别词汇用词不准要及时纠正,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醒学生,面对不实信息要采取不译的翻译方法,同时在翻译实践时,应注意文字中切勿出现言论不实的情况。在练习汉译英文体时,应对文章背景知识先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着手翻译。比如教师在选取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作为翻译文本时,应先了解散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再了解文章背景。文章描绘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实现的复杂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对于文章中最为精彩的描述内容,应运用多种翻译策略融合方法来进行翻译,将汉语蕴含的艺术之美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文学类作品本就含有文化历史底蕴,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把握相关历史和文化,如果有遗漏或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补充。

三、英语翻译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策略

在准备翻译课堂时,教师要开发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教材的正确选择不仅能科学而系统地辅助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与其他专业不同,英语教材,特别是翻译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中西方语用表达、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差异的文本。教师在选取双语教材时,也要考虑中英双语素材中必然会夹杂一些极有可能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知识素材,在备课阶段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反面素材来实施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唤起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信心与自豪感,指导学生辩证看待国外的各类信息。

英语翻译课程承载着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翻译人才的责任,大学教师和领导应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翻译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实施各种可行性的实践方法,达到高效的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全课程育人的目的,努力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思政文本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