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021-12-0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沈晓萍

亚太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 沈晓萍

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薪火相传延续至今,而且,也必将经过当代中华儿女的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龚自珍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足以表明历史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与文明传承、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初中学生心理成长尚未成熟,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初中阶段是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发展心智、稳定思想的关键时期。历史是一门兼具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资源和史实资料,创新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入,初中历史教师已然熟知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课程培养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这些教学理念也逐渐被认同、接受。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影响课程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现象。

(一)“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一方面,大部分家庭仍然坚守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能得到更优质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家校合作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选拔方式虽在持续创新,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学校仍然看重升学率。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安排历史课程的规划和进程时,看重的是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把分数作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极少涉及初中历史课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德育教育、综合素质的功能,从而使得历史这一门极具人文特色的课程基本丧失了应有的德育教育功能。

(二)德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课的程度不够

历史课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具体操作与目标达成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一线授课教师。目前,有的初中历史教师对于该课程德育教育的意识还不够高,甚至有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他们仅仅追求能够非常清晰地讲述历史事实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影响,但是完全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该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有的初中历史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但是仍然流于形式,为“德育”而“德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搬硬套历史事件、牵强附会德育元素,采用空洞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没有根据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等,不能真正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真谛,一旦时间长久了,学生就会对这一教学环节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会降低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情况和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重现历史情境或者创设历史情境,形成丰富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知识,深入思考历史,以史为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并将德育教育以适当的点状分布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结合自己近几年对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且要远远早于学生生活的年代,因此,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历史,这给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新版的教材中配有精美的历史人物画像和历史文物照片、宏观形象的地图、丰富的史实资料和阅读卡等,这些材料已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是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教材内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用视频、音乐、语言、图片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历史情境。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发挥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获取直观感受,产生共鸣,直达心灵,激发出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中华文明探源”时,在课堂上播放了视频——央视《国家宝藏》之玉琮的前世今生。该视频一方面通过国宝守护人的情景演绎,再现了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良渚先民们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和智慧火花;另一方面也由考古人员展示了近代以来发现和发掘良渚遗址的历史进程,该遗址出土的众多历史文物均表明了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中已经存在国家观念、社会分工、城乡差别、农耕文化、精湛手工技艺等。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既能了解近在咫尺的良渚古城遗址和其被发现、发掘、整理的过程,学习通过历史文物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经历,学习掌握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也能认识到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已然诞生,且伴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灿烂至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已然萌芽。

(二)利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人类的思维始于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人类会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极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不能走入误区,教师必须把控好多媒体的质和量。一旦多媒体教学的时间过于长久,学生就会只顾着课堂的热闹气氛,仅仅关注多媒体里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悦耳的人声、生动的情节等,导致在看完多媒体之后,根本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和看法,更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从问题切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发展,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册“五四运动”时,以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导入新课,同时要求学生静心聆听、思考歌词。学生听完激越的歌曲后,情绪激昂,此时,笔者抓住其中的一句歌词“‘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并抛出问题:“五四”的火炬是指什么事件?为什么能唤起民族的觉醒?从而比较流畅地引入正题——五四运动。而对于后一个问题,笔者则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开放式的回答与互评。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在青年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当我们国家遭遇困难时,青年学生站了出来,唤起了广大普通百姓的爱国热情。”

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生既能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又接受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熏陶与教育,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更能自觉担负起青年学生建设新时代中国的历史使命。

(三)丰富课堂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很多事件,其中也包含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这些小故事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演绎这些小故事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思考和探究,从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笔者为了丰富课堂活动,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教材中的小部分章节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并设计出表演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将合作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充分地交流、讨论,并发挥出强大的时空想象力,这是对历史知识的深度认识过程。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模仿能力,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比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清明上河图”时,通过在课堂上投影展示该画作的高清实图,先从整体上介绍该画作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基本情况,进而让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拓展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然后,从画作局部截取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场景进行细致欣赏,师生共同交流赏画心得,或景、或物、或人、或情。最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按照课前设计的方案分组进行,让学生在惟妙惟肖、声情并茂的角色扮演中体验北宋气象万千的社会大众生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既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瑰宝,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又学习了画家细致观察的生活态度,更亲身演绎与体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且能充分感受到我国北宋时期的传统生活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提高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

(四)因材施教,创设成功情境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理念,前至孔孟,现至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都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建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在不断进步中深刻体会到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激发出学习的内驱力,增强自信心和提高竞争意识。

比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时,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对比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与社会面貌”,并要求每位学生制作对比的图表。这个任务比较基础,大部分素材来自教材,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就能完成,能力突出的学生还会主动查找课外资料进行补充。课堂上,笔者有意挑选了一位性格略内向、学习认真但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安排他将制作的图表投影到黑板上讲解。通过其他学生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大家都对他的预习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在课后马上就对笔者说还想在以后上课时上讲台展示,自信心倍增。然后,笔者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内战爆发时军事力量薄弱、人口占少数、地区经济更差的共产党最终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呢?”这时,思维能力强、预习更充分、学习较好的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答,踊跃上讲台展示。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既能体会到自己经过努力后获得的成功感,从而激励、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投入更高的热情,也能从资料整理、分析、讲解、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新课改要求的有效保障。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爱国情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