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期待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2021-12-02浙江省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冯国萍
浙江省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 冯国萍
期待效应是一种被普遍了解的教育心理效应,家长与教师都认可积极的正向期待会产生期待效应,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从“小舍得”到“断舍离”,中职学生缺少适度期待
为了解中职学生在自我期待、家长期待与教师期待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学校高一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小部分学生认为家长与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更多的学生对自我表现不满意,对未来不确定。更值得重视的是在高一的家长与教师访谈中,家长和教师都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处在合理水平。就满意度而言,学生、家长、教师一致,对现状均不够满意。对未来预期,学生和家长表现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近半数倾向于不确定或者更差的结果,而教师却有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超过40%的教师认为未来会更美好。
电视剧《小舍得》呈现了家长“强迫与焦虑式”的期待,无疑这样的期待是无法产生正向效应的。与“小舍得”相反的是家长、教师“断舍离”式的放弃与无视,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自我认知。不少研究表明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自我信心不足,比较依赖于外部评价,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都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过高或者过低的期待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忽高忽低的波动是否会投射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家长、教师和学生形成期待、调整适度、形成合力,探索期待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值得思考实践与分析整理。
学校教育本身是通过专业的人员组织与专门的组织结构,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稳定发展为工作责任目标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本身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相对较大。适度期待作为一种以合作教学、互动协作的活动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以家校双方为基础构建起的合作模式,才能保证各项教育工作的稳健实施,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阶段,中职更多的是以积极的工作措施为基础,以推动家校合作,但是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制约着适度期待教学的深入推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很多家长逐渐开始注重适度期待,但是很多时候家长本身的发言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实施适度期待的基础上家长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问题更多是听取教师的指导。例如收费问题,家长本身没有权利过问,家校双方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家长只是被动地完成缴费,虽然有部分家长会因为此问题直接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学校也会被追责,但是学校并没有为此与家长形成协同沟通机制,导致很多问题的争议性仍然存在。抑或是很多中职教师认为开展家长活动只是班主任的责任,加之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没有确立“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也因为教师队伍年龄偏高,因此更加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导致学生的成绩提升速度缓慢,对于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部分家长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较为落后,以打骂责怪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对于学生更多的关注是成绩的变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实际需求,在不断的适度期待之中不能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工作机制。这些是现阶段中职适度期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是中职适度期待教育面临的现状。
二、形成家校生适度期待的障碍点分析
(一)期待方向不一,造成力量分散“无期待”
人类学家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高度一体化且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内卷”和期望值有关,对孩子期待值越高,“内卷”就会越厉害。其实,差异化生存就是“内卷”的退出机制。如果中职生能在学校学到过硬的技能,有新的选择与职业方向,家校生的努力方向一致,相互沟通了解,就能走出死循环,重新产生“多元发展、技能成才”的期待,因此能否走出“内卷”产生期待,源于三方目标一致。
(二)期待定位悬殊,造成观点差异“不适度”
中职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个人智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很好地驾驭初中学习或中考失利,被动进入职校学习。家长如果不调整心态去了解职业教育、了解孩子,就不能调整“以学科考试论成败”的思维,更不能根据孩子的状态产生正向合理的期待,鼓励孩子成长。对于期待是否有适度的判断,源于沟通与了解。
(三)期待实践缺位,造成言行不一“不匹配”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育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是否会因为学生的一时退步而随意变动,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是否和自己的言行表现自相矛盾,孩子对自我的期待是否有通过努力转化为实践的平台,这些问题都关系期待的意识是否能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努力行为,关系着教育效果的达成。期待能否产生积极效应,源于知行合一的实践。
三、家校生适度期待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
(一)搭设交互化沟通平台,方向趋同形成期待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家长与孩子需要了解职业教育,重新订立可行的发展目标。班主任需要通过家访、档案翻阅、个别谈话和日常观察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帮助孩子制定个性化的目标与规划。
沟通过程有三讲:一讲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值得期待的目标;二讲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与细节行为;三讲就事论事讲误会的沟通、矛盾的处理。总之,沟通平台的搭设与管理运用以三方有效的沟通为目标,形成共同的努力方向才能形成共同的期待。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一起为不同的学生订立不同的目标。例如朱同学,爸爸是一级建造师,他希望孩子将来也能像他一样在这个领域发展,因此结合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本人意愿制定了升学冲本科的目标。也有一些孩子特别愿意帮助别人,教师可以推荐他们加入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学校可以在当前教育基础上举办教育讲座,通过教育视频的引导,让对适度期待有所研究的教师进行讲述,以此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自身教育的重要性,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主动参与到适度期待教育之中。其次,教师可以以信息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等相关平台作用,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家长进行探究,也可以通过关注度较高的学生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让大家在群内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此激发家长的教育热情。
(二)构建个性化区间模型,定位合理调整适度
根据学生的显在能力,通过交流和观察帮助孩子明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潜在能力目标。然后在此目标的基础上,划定一个“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次最近发展区”,确定新的能力目标,但新的能力目标必须是学生认可的,而且是不给学生增加任何心理负担的。在学生达到这个“次最近发展目标”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师生再共同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张同学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刚接班笔者去她家家访。这个女生比较内向,亲子关系差,对家庭失望,也对中考失败的自己感到失望,自暴自弃,但经过家访和个人谈话,笔者与学生建立起初步信任。她歌唱不错,笔者肯定了她文艺方面的特长,鼓励她去参加比赛。在笔者的鼓励下,她参加了校“好声音”比赛,取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的称号。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笔者又鼓励她在学习上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促使她实现了完美蜕变。在“3+2”升学考试中,她顺利考入高一级院校。
职校中像张同学这样的学生有很多,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差生,对自己的认同感非常低,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构建个性化的期待小区间,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分级设置台阶式目标,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度的期待并将之转化为行动。另外,要强调的是“次最近发展水平”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也有可能止步不前甚至有小范围退步,这也是合理的。当学生有退步时,要允许学生调整状态,家长与教师需要细心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心理状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次最近发展水平”。基于中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实施引导的基础上应当转变原本的“任务式”交流模式,通过积极主动的联系沟通,与家长之间协商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探究应对思路,让家长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管理之中。家长也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教师,通过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中学习的情况,与教师形成联动沟通机制,逐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也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将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主动承担起联系沟通、建章立制的角色,为家长的参与提供一定的便利。教师应以健全学生人格为出发点,发掘学生潜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可期盼的人生目标,从而由教师的合理期待转换成学生的自我期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突破“最近发展区”,形成更高的自我期待,实现更高的潜在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展生成性拓展活动,家风班风融合共进
期待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产生教育效果。设计阶段性的家校互动活动,让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与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目标产生联动效应,家长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共建良好的家风与班风,实现从共同的期待到共同的行动与共同的教育,发生融合共生式的期待效应。学校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组织多样化的沟通活动,例如定期开展家校联合会、建立家校联系群、设定家长开放日、实施感恩教育等多种互动育人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全面联系,增强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不断地拓宽适度期待教育渠道,将新兴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也将家长的意见及时收集传达,让彼此在不断的交流之中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认识得更加全面。实施各种活动时,学校应当构建一定的合作意识,摒除陈旧观念,将综合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核心。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对当前学校的运营情况、班级内部的氛围状态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在反复的探究之中得到有效的应对思路,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四、家校生适度期待的实施成效
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困扰,引导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在充分理解期待效应之后对学生建立合理期待,构建长期待发展区,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学生通过适度期待产生自信与自我实现的意愿
认真分析中职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尊重中职生的兴趣多样性,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学生建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学生才能逐步成长,形成自我认同。
(二)家长通过适度期待了解教育赏识孩子
通过交流与活动,家长更多地了解了选择职业方向的孩子,认可了他们在技能学习、沟通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成长。期待赏识代替了强迫焦虑,了解支持代替了指责冲突,重构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教师通过适度期待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呈现年轻化特征,年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有热情,期待班主任工作快速出成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也以高标准要求学生,但遇到挫折心理落差会比较大,学生一旦不理解不接受,容易产生抵触和冲突,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能带新的过程中,笔者建议两位年轻班主任参与管理改革,尝试通过适度期待调整管理方式。两位教师把“一刀切”的高要求改为分层要求,有效改善了师生关系,班级的周五星班级荣誉获得率由试行前的50%升为100%(按月统计获奖率)。笔者所带班级采用适度期待进行管理,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所带的一名学生被评为区市“三好学生”,该生同时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这对于中职生来说非常不容易。该班级2020年毕业,除3名学生高三分流实习就业,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外,其余全部升入高一级院校学习。
最后,笔者还将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建构适度期待区间模型,以实践分析的形式寻找家校生期待效应发生与调适的元素指标与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