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导师制实践中的困境与思索
2021-12-02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徐幸良
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徐幸良
一、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专门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重视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其根本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和重视个性化的教育,也是学校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应然之选。
(一)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传统的教育理念习惯于把教书和育人不自觉地分离开,尤其是将班主任作为育人的主要实施者,任课教师只承担教学的任务,没有意识到除了学业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也没有为任课教师搭建良好的平台,对于任课教师的评价也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贡献。然而事实上,教书和育人无法分离,因此成长导师制就是要全部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育人渗透在教学中,“这不仅利于建构全体、全方位的教育机制,更能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度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
(二)保障学生发展,实行个性化“陪伴”教育
成长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制,其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个性化教育”的传统,其后不断向基础教育下沉,在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多人都认识到要“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各自成长的关键期都能得到适时的帮导”。
目前的成长导师制往往是由任课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形成稳定的关系,在学习生活、升学选择、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通过采取团体辅导、个别交流、档案记录,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成长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一个“陪伴者”,这意味着“导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角色上的不平等”,成长导师不仅仅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指导,更是要将育人渗透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不定期的谈话等方方面面。
(三)建设未来学校,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未来的学校和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转型来应对时代的要求。其中教师的理念更新又是重中之重。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更加多元化,这倒逼着教师也应该成为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从“教书匠”中跳脱出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去,也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成长导师制能够培养教师对于学生心理辅导与建设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多方位指导是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转型与发展、建设现代学校与未来学校的必要需求”。未来的学校必然是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校,因而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教育,成长导师制的完善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最优秀的自己。
二、成长导师制在实践中的困境
2003年南浔区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97%以上的学生十分喜欢自己的导师。在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随后许多学校相继试行了成长导师制。然而有些学校因为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而是采取盲目生搬硬套的方式,陷入了困境。
(一)成长导师自身定位的错位、失位
2003年南浔区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时,是从德育导师过渡到成长导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当前,很多学校模糊了德育导师和成长导师的区别,将成长导师的工作片面理解为品德教育或者是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以至于有教师认为成长导师就是帮助班主任管好学生,成长导师俨然成了班主任的助手。然而事实上,成长导师制是和班主任管理相辅相成的。成长导师并不等同于德育导师,其内涵包括德育导师、学科导师、心育导师等,指导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上的困惑、学业困惑、心理压力等方面。其中“心育导师主要由受过专业心理培训的任课教师担任,导师负责跟踪该生的各阶段学习、心理及成长情况”,因此当有专门的教师来承担心育导师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一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成长导师,负责不同方面的协同育人。然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并不能及时扭转教育理念,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停留在只重视学业知识或者仅仅在学生犯错后进行批评教育的层面。也有导师“在多数时候直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是最成熟的指导意见,缺少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与认可”。这些都忽略了成长导师在全面帮助学生发展上的引导和陪伴作用,错位和失位由此产生。
(二)成长导师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
成长导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至少是一年以上,因而应该具有系统性的指导。许多学校由于教师的缺乏和仓促上阵,对成长导师缺乏基本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导师的指导过于个性化和随意,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多教师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抽时间和学生聊天,或者仅在学生遇到问题后才介入。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追踪式的档案袋记录,当面临变动时,新的成长导师由于缺少原有的资料和素材,又只能对受指导的学生重新进行了解和指导。而一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往往空有教育热情,却无法指导得当。很多学校并未建立起对成长导师进行培训和管理的工作小组,也导致成长导师没有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
成长导师制的设立初衷就是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一位成长导师往往要指导多名学生,同时囿于学业的压力、时间的紧缺,很难做到个性化的指导。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是以团体式的交流为主,这固然重要,但个性化的面辅、追踪式的成长档案袋的记录,更有助于导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增进师生关系,并能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成长导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成长导师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对于不胜任的导师也需要适时调整,对于工作特别突出的导师还应当有一定的激励。由此,对于成长导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就尤为重要。然而对于成长导师的考核很难以定量的方式去评价。因而个别学校以所带学生数量、所交材料的多少或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作为考核的指标,就也偏离了成长导师在学生身心发展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学校以学生满意率作为对成长导师的评价标准,这同样有失偏颇,因为满意率仅仅体现学生是否喜欢该教师,往往是个人魅力大或者是亲切和蔼的导师更受欢迎。它无法衡量成长导师的付出与成果,也不利于成长导师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公平公正的考评体系,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导师,也大大打击了成长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成长导师缺乏指导的积极性
学生发展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如今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往往停留在教学质量的考评上,这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看重,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在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或者片面关注学业的指导而忽略了对于其他如德育、心理、美育等方面的指导。也有一些教师本着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原则,不愿意承担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而对于成长导师评价和考核制度的缺乏、不完善也导致无法准确评价教师在成长导师这一工作中的付出与成果。同时教师疲于应付学校需要交的各种材料,因为个别学校仅以材料的多寡来衡量导师的工作成果。对于做出优异成绩的导师缺失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这些都大大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如何更好地落实成长导师制
(一)明确成长导师的定位和分工
成长导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成长导师不是班主任的助手,也不是心理辅导员,其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学生综合性发展、全面发展这一基本需求和教育培养目标”。成长导师的职责也并不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升学的问题等)替学生做决定,或者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做救火的“消防员”,而是引导学生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成长导师的工作是长期而细致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基于成长导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个学生的成长导师并不是绝对唯一的,例如心育导师和社会实践导师等均可由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担任。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学生,以及教师的自身特点,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也应该有一定的倾向性。例如,初三的学生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和升学的抉择,可以将导师的工作安排向升学指导、舒缓压力等侧重;一些学生有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因此可以由个性活泼开朗的导师对其进行引导。一个学生可以有多个成长导师负责,分工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成长导师之间应该时常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受指导的学生,同时做好成长档案袋的记录工作,有助于面临导师变动时更好地进行交接。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和激励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评和激励制度对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落实成长导师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长导师的工作是心灵的教育,不等同于学科教学。因而在评价时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对学生成长进步的质性评价量化成一定的标准。将辅导人数、各方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自评、互评)、学生表现等按一定权重整体评估,对有突出事迹的也应有一定倾斜。同时成长导师的工作成绩也应该和其他项目一样纳入对于教师的期末评估体系中,并对优秀的导师进行表彰,也可以在评优评先上予以倾斜。除此以外,还可以邀请工作突出的成长导师团队进行经验分享。在分工合作的成长导师的团队内部,应避免恶性竞争,强化团队内部合作意识,强化团队之间的交流分享,应对优秀团队及其负责人予以表彰。
(三)对成长导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成长导师制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管理成长导师工作的开展,制订相应的计划与目标。同时为避免青年教师不知从何入手,或者是指导过于随性的情况,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师徒结对、经验分享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开阔他们的教育视野。学校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例如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用一年时间对成长导师开展“促进亲子沟通”的专题培训,用一系列的活动落实系统性的培训。同时对不同年段的成长导师也应该有预见性和系统性的培训,例如初二年段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种种问题,初三年段如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舒缓升学压力,此类系统性的培训都应该纳入成长导师的常规工作中。另外,对于突发的问题,例如安全问题等,也应该及时对成长导师进行培训,帮助其能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此外,应丰富培训的类型,例如开展读书沙龙、团队建设等,避免其成为教师的负担。
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也只能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或理论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校要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循序渐进地推行成长导师制,不断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完善和丰富成长导师制,将其纳入教师的日常教学育人工作中去。但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而是应该依据自身学校特点、学生情况、教师特点、学校特色等,制定长久、系统性的制度,让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健康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