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狄洪绘画中的诗意品格和生命意象
——刘狄洪油画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解读

2021-12-02罗成

艺术品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常德桃花源油画

罗成

一、引言

竹是中国文化的千年载体,画竹宋有文同、清有郑板桥,这些文化贤圣是用传统的水墨技法表现竹的文化内涵。当代竹画的文化品位则由艺术家刘狄洪扛鼎立功!他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竹的范式,通过卓越的文化塑造,找到了用油画传承竹题文化的新通道,让中国竹画从此再无东方审美的地域限制,走上了国际艺术的新高度!从文同到郑板桥再到当代的刘狄洪,三代贤圣用作品构建起中国竹文化古今永传的龙脉!

刘狄洪先生油画竹题,有极强的写生能力,也有极强的意象寄寓水准。写生之法既来源于他对中国画置物于眼前的深刻磨砺,也来源于油画专业体系的严谨训练,他的画法兼通中西,写生惟妙惟肖既;他是一位大师级的画家,根子却是一位通晓中西审美精髓的文化大家。如果不通谙中国文化,画竹写生常是生硬的写实;如果不通谙西方文化,画竹写生常有失于形、弊于真的不足。

刘狄洪之所以被称为油画竹第一人,既是因为他的竹画因油画造型精湛而得形之品,又因为他的竹画因传统文化的核心泊驻而得韵之神!

刘狄洪先生的油画竹题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法,更觉察到这些与传统文化核心相连的竹题作品,必因文化的神品价值,拥有可证画史的珍贵。这是大家心有灵犀皆已看透的事实!

二、油画竹题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的诗意品格

在刘狄洪的油画作品中,其中的一件竹题作品《夏、雨后常德桃花源》就是一件难得的珍品,究其原因是它的艺术性与唯一性成就了这幅作品在美学艺术史上的坐标式地位!这是一幅极有诗意品格和生命意象的竹画珍品!

一身油画竹,多数是画成了“风景画”,用超写实的技法去复制自然的原相,画出来的东西因为缺少文化品位的加持与陶冶,所以充其量就是一张照片,纯粹的“油画技术派”无法画出竹题作品的诗意魅力。反观刘狄洪先生的这件竹题作品,用光作诗意的节奏,用色彩作诗意的气韵,通过空间层次的精心铺陈,让竹画拥有了七言五绝的内涵。

看画可悟诗之节奏、诗之气韵、亦有诗之朗朗上口的阅读魅力!竹下角楼,令人不禁轻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层层远处,令人不禁感知:竹深人不归,明月来相照。天上的光、地上的溪,一起合唱这样一首诗: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一物寓一诗,青竹寄于赋!诗情画意,魅力无穷。

刘狄洪先生的竹画,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经于现实的塑造用心经营诗意的境界。所以他画竹,是在用诗意的心去作竹题的文化印象。这种创作机理和机缘,与文同画竹写心觉是相同的,与郑板桥画竹听风雨也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文同、郑板桥是在用水墨的方式去画竹,而刘狄洪是在用油画的方式去画竹。形式上的不同,不会改变竹画文化的金质属性,所以刘狄洪先生的竹画,也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精彩传承和当代与未来美学的全新开创,是竹题文化链上最为紧要的一个环节。

今之视昔,亦如后之视今天。今天,当我们仰视文同、郑板桥竹画成就的时候,必然能预见后人也会以同样仰视的目光,去看刘狄洪先生的这件作品!先生已逝,但是竹画永传,非凡的诗意品位与这件作品的唯一性,让竹题作品在当下已经拥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的资粮。

三、油画竹题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的生命意向

《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除了在诗意的酝酿上独有东方审美的底蕴,在生命意象的构建上也独有法门。俗笔画竹既是画竹,无他,这就会导致竹画题材的主旨肤浅,只是一张画而已。刘狄洪的竹题作品,之所以有超凡脱俗的主旨境界,是因为他画竹亦有非画竹的塑造功成,有通过画竹表现生命意象的宏大主旨。

人之所惧,是生命的无常;人之所悟,是了脱生死的自如。刘狄洪愿意为构建竹画生命意象而付出一生的心血,因为他是一个觉悟生命真实的人。有大艺、有大德、亦有大彻大悟!为了表现竹题的生命意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竹子永生的自然现象做出最高境界的交流融合!生命是一个过程,慧命却是永恒。生生不息不在于形,而是在于万法唯识的真理!

当他逼近生命的终点之时,心无挂碍,所以无有恐怕,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理解成了可以永恒的青青翠意!他用最青翠的色彩去注解生命的根本,画竹子风摇多姿的神态,正是生命可以逝去、慧命却是永恒的谛听。一位觉悟三界唯心的艺术家,把自己的生命哲学观画进了竹子,没有肤浅,直塑深刻!所以看刘狄洪先生的竹题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你可以渐渐感知到艺术家隐喻在画里的生命体验:夏为时成就,雨为物成就,常德是处成就,桃花源是果成就!生命因时而存、因雨而泽、因处而驻、因源而永远精彩!

每一片竹叶,都是生命的寓意,看不见的竹根,正是生命再萌发的含义。远处的光、近处的水,都可寓意生命再现生机的因缘!刘狄洪先生的《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之所以会成为画史杰作,核心是先生用对生命真相的感知,通过画竹的方式为世间留下了生命可以根脉相续而得恒存的真理!这是一件可以寄寓生命真相的艺术品,画道常存,亘古未有,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四、油画竹题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思考

生命在刘狄洪先生油画作品《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中凝聚了巨大的力量,像鸟一样在他心中翱翔。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意向,无疑是先生对观赏者的一次洗礼,先生在这里寻求到了生命的可靠立足点。在这里,先生的高洁获得了充分施展的天地,生活不易,先生是清醒的,他与世无争静下心对种种生命的现象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他正视自己真正的存在,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在《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中,刘狄洪先生用笔直有力的竹子,强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迎接狂风暴雨的顽强定力。

对《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仔细观察,会联系到对人的本性的思考。人的本性是自爱,自爱会增长对他人的爱。作品中的光亮是刘狄洪先生追求、渴望的幸福和善良。他高层次的要求和思考,超越自身考虑生命,彰显先生的高贵品格。斯多亚派说,“追求自身之内,在这里面将会找到自身的安宁”[1]。刘狄洪先生依靠自身的意志和选择达到安宁幸福,不仅仅靠表面的东西,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寻求。在这幅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先生的力量、领会人的使命,即生命的存在必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感。

刘狄洪先生用《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传达真的善,他遵从宁静、朴素而又亲切,他不受世俗的迷惑,从容不迫的徜徉在宁静中,告诉观者幸福就在这里,这就是生活、生命。先生活得轻松、惬意而又认真,自信于自己的选择,善良、宁静相互依存,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意念的一部分,先生在用竹画寻找一种永恒的东西,——善良和幸福。

刘狄洪先生用风景油画认识自然,向往一种沉思的美好生活,他的意志在朝向这个目的不断前进。心需要归宿,这是人的精神的一种本能的倾向,并且,它可以以某种具体的形象落在目标上[1]。比如刘狄洪先生的竹画,先生将自己的意志和倾向落在真实的竹画这个对象上,以表现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是一连串的选择,在选择的博弈中,先生脱出对世俗利益、功利荣誉的追逐,做出正确的选择,赢得了永恒,他在蕴含思与诗的竹画中品味生活的美好。

刘狄洪先生渴望在《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作品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根基,找到稳固的依靠,远离恐惧、孤单、悲惨,展示对生命的谦卑和虔诚。通过描绘竹的无穷奥妙、精致、和谐,从而敬仰生命并敬畏。通过风景油画认识真正的美好在哪里,并紧紧相随,以达永恒。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呼吸和寻找真谛的过程,人只有不断追求,方能沐浴在生命的光辉中[1]。多年来,刘狄洪先生在竹画中不断耕耘,聆听生命给予自己的回音,沉静并思考。

刘狄洪先生通过《夏、雨后 常德桃花源》作品去接近他心目中的生命,去感受、去体会那独特的、意蕴深远的生命境界。他从表面的平静逐渐转入内心的平静,达到身体与灵魂的统一,并彻底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带着一种超越的渴望和一种力求无限和彻底的精神[2],——这,就是精神生命的力量。即使像刘狄洪先生这样的创作者寥若晨星,却也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雅斯贝斯说:“精神是跟着某种观念走的,观念以某种形式树立在人的眼前,作为动力推动着人,使思维发生关联”[2].刘狄洪先生的精神世界是以追求超越的观念引导,并以竹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观念是他成就作品的推动力,作品是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具象呈现。先生突破了世界的有限框架,将对世界、社会的体验融入作品,而又返回到世界、社会,他在里面同时又在外面。

单纯的内在需求是一种力量,但难免缺乏振翼高飞的力量,但唯有超越性的东西可使它具有飞翔的力量[2]。对人的本质而言,生命的超越就是对一切实存的突破,在这样的瞬间,人的意识产生飞跃。刘狄洪先生借用超越的力量成就作品,将生命超越的意念引入作品。从这一点来讲,他是自由的。他在现实世界里尽个人力量去做有意义的油画创作,而同时也沉浸在超越存在的竹画世界中不可自拔。他用高傲的人生态度,将世界、社会渗透到作品中,并坦然接受世界、聆听生命、感受社会、共情恐惧也聆听无常。

猜你喜欢

常德桃花源油画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万类霜天(油画)
再造“桃花源”
《扶琴》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清溪雅集》
《桃花源记》
油画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