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静”素养的养成
2021-12-02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朱 震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常常要动静结合,有动有静。所谓“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活跃课堂气氛,不要死气沉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所谓“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思考,课堂学习活动更加有序。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学生“静”素养养成的前提是课堂需要充满活力。学生的静不是表面上的静,例如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并不是在沉思,而是根本没有浸入课堂,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静”素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性格上也是活泼好动的,特别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赞扬,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期望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谁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老师会叫坐得最端正、最能安静听讲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在听到老师的话后会不自觉地坐端正。这正是利用了小学低段学生渴望被鼓励的特点,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够被激发出来。
学生的思维是否被带入课堂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来进行判断。如果学生的眼神是呆滞的,说明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果眼睛是有神的、坚定凝视的,说明学生已经在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
二、尊重主体地位,强调静心探究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探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通过思考得出答案,在课堂上静心探究。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开始系统学习知识的阶段,他们识字量不多,也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加强引导,多做示范。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三的练习课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自主读题。教师先指着第一题“背出9 的乘法口诀”,问学生:“这是第几题?”学生回答“第一题”,教师再说:“下面请大家用手指默默地把题目读一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心中默读:“‘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教师再说:“同学们读懂了吗?如果读懂了,就按照题目的要求在练习本上写下答案吧!写好的同学举手示意,老师过去检查一下。”这个过程刚开始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到了后来养成习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时间也会加快很多。读题做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过程。
三、鼓励发散思维,提倡静心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静下心来思考的同学,才能在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上更快取得进步,因为能够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就能够排除周围事物的干扰,使得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沉下心来专注在问题上。所以我们鼓励发散思维,提倡静心思考,正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于学生“静”素养的养成是有利的。发散性的思维有赖于学生静心思考,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往往不止一个,教学目标并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会做某一类型的题目,而是要掌握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发散性思维,数学的教学目的才算真正达成。
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5 页“想想做做”第四题:“324+156”,除了有最基本的加法以外,笔者还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这道题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在听清问题之后进行思考,这时他们会独立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将这两个数字拆分成300、24、100、56 四个数字,整百数与整百数相加,56 和24 相加,这就是一种简便算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学想到了其他算法,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而只有静心思考,才会更加快速地得出答案。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要生动有趣,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热闹,更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求知识的本来面貌,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静”素养,要尊重低段学生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散,鼓励积极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