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话筒”
——小学数学课堂中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021-12-0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吴梦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吴梦雅
数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不是单单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就能学得明白,不是一两节精彩的课,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反馈教学效果呢?我想,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话筒”就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教育,始终要把“人”的因素摆在第一位。
课堂教学就像是一个大型舞台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班所有学生,很多时候不能将话语权或者说是“话筒”直接交给学生,那些语言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机会站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学生更多地扮演着“聆听者”这个角色,至于他们是否进行了数学的深度思考就不得而知了。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能力是指通过准确规范的语言,有根据、有条理、比较完整地表达出内心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交流知识更为重要的基本能力。我们说教育教学观念是“活”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定的课堂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系统性地了解和深入学生,教学时主动思考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现状,重视孩子思维品质的发展,回顾反思并总结有关方法性的理论经验。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机会,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绝对是潜移默化的。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对“话筒”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每当教师提问时,总会追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候教室可能很快就陷入一片寂静。学生兴致不高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系统性地设计问题,使学生融入课堂,激发数学思考。一开始,教师可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尝试发言,给学生一个“话筒”,其实不用过于关注讲得好与不好,因为每一出舞台剧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话筒”给了学生,教师就是观众了,其作用就在于观看、点评整场演出,演得精彩当然值得夸赞,对不完美的细节进行纠正,并讲解下次应该注意的地方,不管如何,教师的捧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留够时间空间,发展数学语言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数学中出现的符号语言偏多,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能规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并交流数学知识确实存在难度,他们首先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说明问题,这值得鼓励,学生那些“接地气”的语言其实更容易让其他学生理解,这时候教师只要旁敲侧击,稍微加以引导,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往往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各环节,处理好关键点,引导学生规范用语,实施有效追问,特别是学生思维有困难的地方,逐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四、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老师”
数学课堂中,不少教师重“结果”,很多情况下,学生答案做出来了,这道问题就算是解决了,根本不会再进行追问。同时,学生思维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不够周密,不能由表及里,对他们来说,进行数学维度的深刻思考非常困难。所以,当学生自己拿起“话筒”讲解题目时,往往站起来了才想到要进行深度思考,临时组织语言。学生讲就是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直接反映,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全班同学听这个同学的思路和后面老师的点评,会促进全班学生正确理解问题,集体性的交流思想也有好处。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敢于把“话筒”交给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深入学习研究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紧扣核心素养,不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指向“立德树人”的课堂转型,同时使学生在“少讲多学”的过程中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在自由表达中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