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童心
——小学数学德育路径探寻
2021-12-02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黄美英
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黄美英
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数学学科应当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社会职责和基本功能。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把“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赢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益,更加显现学科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小学教育具有实质性的启蒙教化功能,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凸显强化德育渗透,显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
一、善于在教材资源利用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
基础教材是从事学科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的“第一资源”。在这种极具典型或精髓的“例子”素材中,孕育着丰富多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元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教材资源,有利于不断地放大教育与教学效应。
比如,对于“毫米、分米、米”的认识,是关于实际测量的基础知识。教师设置如下情境:学校将重新采购一批学桌,请通过新学知识来准确测量学桌的“长、宽、高”数据,提供给厂家生产。在各小组呈现实际测量的数据后,教师从中选取偏差较大和使用单位错误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如果把这些数据信息提供给厂家生产,实际结果会如何呢?如果科研工作人员也发生类似错误,后果又是什么呢?由此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测量与计算的严谨性和精准度。
二、善于在社会生活互动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见生活。从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到数学的内在矛盾运动和实际应用,关于“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社会生活规律现象,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这些生活元素相机渗透其中,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内化,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元素渗透。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用掌声表示苹果数”的游戏情景:把4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全班击掌2 次)把2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全班击掌1 次)把1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呢?(全班没有掌声)为什么呢?“因为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来表示。”教师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课题,并且辩证唯物地教育学生——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需要,并非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
三、善于在自主情感体验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自“手指尖”上,他们的情感又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和道理呢?比如,在“统计”知识教学后,教师让小学生对全班同学的“零用钱”使用情况进行收集、梳理和统计。从信息结果来看,平均每人每天花零用钱2 元,全班每天花费100 元以上,每周(加上双休日)花费700 元左右,每个月就是近3000 元,一年就高达近4 万元。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教师以此对小学生进行“节俭用钱、感恩父母”的思想道德教育。再如,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动手操作、相互配合中完成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自主探究,他们在相互启发、协调共作中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切实获得了“合作共赢”的体悟。
四、善于在教学反馈评价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反馈与即时评价是学科活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元素渗透的重要载体和优质平台。
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小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总会发生个位数与其他数位“对齐”的情况,且对齐方式“从左到右”,进而出现计算结果错误。有鉴于此,教师设置如下情境:你到某商城买一条裤子是80 元,再买一件羽绒服是939 元。用竖式来计算,你应该付给商城多少钱呢?在这个情境的计算中,这些学生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列式和计算,还切实感知了数学知识的规范性和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再如,对于同一实践操作题,可让部分小学生单独操作,另一部分学生小组协作,在反馈与评价环节,让学生说出实际感悟。建立在自主体验下的德育渗透能不令人难忘吗?
总之,数学知识及其学科活动孕育了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过于忽视或淡化德育渗透,却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教师应善于通过上述路径加强德育渗透,从而在春风化雨中攫取“德智互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