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媒介化视域下基层媒体的缺位及再造
2021-12-02芦猛
芦 猛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基层媒体的缺位容易导致关键节点信息传播的缺失以及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不畅,引发县域空间的“传播失灵”,威胁县域社会治理。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实践呈现出“治理媒介化”这一全新的融合表征,媒体融合正在从技术维度的渐进式融合向功能维度的拓展式融合转变。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核心功能定位为“舆论引导”和“公共服务”,符合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和地方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出协同县域社会治理的优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构基层政治传播体系、推进政治治理媒介化的国家战略。
一、基层媒体的缺位及其对县域社会治理的影响
(一)基层媒体的缺位。新媒体时代到来,网络传播环境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传统媒体遭到了很大冲击,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于缺少完善的监督体系,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存在虚假信息、谣言泛滥等问题,这无疑对基层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中心化”下的基层媒体面临着外界媒体的冲击以及受众多样化、自主化的需求,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逐渐走向边缘化。基层媒体的缺位,使基层政府在县域治理过程中缺少与当地群众产生强黏度依存关系的纽带,在“去中心化”的社会化网络媒体大肆涌入的情况下,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阻碍县域空间的社会治理。
(二)基层媒体缺位对县域社会治理的影响:流言谣言泛滥和政务公开受限。基层媒体作为媒体,承担着发布县域内官方信息的功能,它是官方信息得以“上情下达”、群众呼声得以“下情上传”的最直接途径。基层媒体的缺位,使县域官方信息缺少正规的发布渠道,官方信息难以“下达”,造成县域空间内流言谣言的产生以及县域政务公开的受限。
负面舆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基层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群众的平台,承担着为群众发声的特定功能。基层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线上线下脱节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信息发布迟缓、无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现象。基层媒体在网络舆情面前缺位,将可能会导致群众的负面情绪激化,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媒体的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再中心化”,对基层媒体进行了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其新闻发布、政务公开、生活服务等功能,成为了新时代传播县域主流声音和治理社会的新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重塑基层媒体,融合“台、网、端、微”矩阵,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政务+服务”的运行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汇民声”“绘民生”“惠民生”。
(一)主流信息的新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内的主流媒体,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传播基层政府官方的声音,满足群众对县域内信息的需求,即“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县级融媒体中心旨在传播新闻资讯,提供本县域的民生新闻,及时传达上级政府以及本县域内的政策信息,拓展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及时消除群众的疑惑。除发布信息之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承担着舆论引导的功能,发挥其在县域内主流舆论阵地的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用权威的声音为群众释疑解惑,打造基层政府的发声场域,用主流的价值凝聚人心,为县域政策的发布、民生新闻的传播、热点事件的发声、官方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渠道。
(二)治理社会的新平台。跳出媒体本身的属性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模式,这日益成为县域社会治理的“标配”。基层政府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信息公开,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集便民、信息公开、反腐监督等功能于一身,对于县域的社会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创新网络政务形式,搭建政务公开的新平台,推出“智慧政务”。基层政府的政务信息可以有效地进行公开,开通网上办事系统,便利群众生活,使县域群众的社情民意在此汇聚。创新县域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县域“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便民资源的新枢纽。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下沉和普及,县域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互联网给县域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享受,与基层行政架构条块分割带来的办事繁琐形成鲜明对比。群众在办理日常事务时,会面临程序复杂、基层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县域公共服务,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为县域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联合服务,推进基层政府与群众的深度互动,增强用户黏性。例如,通过引入违章查询、水电费缴纳、公交时刻表等信息和服务,打造政务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接入市场化的生活服务,打造高效便民的生活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统筹不足。首先,机构整合困难,存在体制机制的阻碍。现有的基层媒体分属于县域不同的机构和部门,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分工,重新进行职责的划分、工作的分配。如果在责任划分、权力归属等方面缺乏合理规划,在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形融而神未融”的局面。其次,观念和认识不足,认知失准。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人才建设尚未成体系,经营管理较为分散。基层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位和作用认识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规划。一窝蜂式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再次,专项资金的短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引进与设备更新,而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缺少专项资金,资金缺口较大,短期缺乏盈利和独立运营的能力,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和力量的投入。
(二)传媒资源匮乏。首先,专业人才不足。人才匮乏是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棘手困境。县级原有媒体工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存在人员分工不合理、人员结构不均衡、知识内容不更新等情况。原有业务流程与新的职责需求不匹配,奖励和激励机制较为落后,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瓶颈。其次,县级传媒资源有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重点就在一个“融”字,而融合的基础便是县级原有传媒资源。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媒体设施,加之原有设备老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用的资源较少,部分地区甚至需要从零做起,建设难度较大。另外,县级媒体在内容建设和县域影响力方面较为欠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县级传统媒体的地位不断边缘化,县级媒体的内容产出效率和质量较低,影响力不高。
(三)群众关注度低。首先,县域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县域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较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失,县域内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如何引导县域群众正确认识并积极使用县级融媒体中心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次,市场竞争严峻,用户黏度较低。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的内容生产缺乏创新,内容质量较低,难以吸引县域群众的关注。同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下沉,县域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为多样,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推广面临较大的竞争。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自身建设的不足,以及外部市场化媒体对用户的有力争夺,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县域群众的吸引力堪忧,传播效果微弱,服务也难以强化。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县域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多方支持,需要依托政府部门主导、协同原有县级媒体和借助市场化的力量。多方合作才能共同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政府、媒体、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基层媒体的再造,发挥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县域社会治理的功效。为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参与县域社会治理,需要加强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及媒体角色边界控制的力度。
(一)依托政府部门主导。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扶持和基层政府的主动作为。从上级政府的层面来看,要加强统筹,在人才培训、技术支持、数据联动等方面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意识,从政策支持和整体运营方面统筹规划,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在观念理念、制度体制、队伍建设、资源支持等方面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保驾护航”。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观念认识。基层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架构、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从而对其有清晰明确的了解认识并树立正确的观念态度。基层政府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善于吸收其他县域和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经验。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注重长远规划,理顺体制机制。政府需要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制度体系,勇于突破,打破原有体制局限和制度藩篱。落实责任主体,明确主管部门。有力改变基层政府和媒体现存的体制机制僵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善于从上级政府寻求援助,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通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制度体系过程中的堵点。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同时更要设法留住人才,完善人才保护、奖励及激励机制。对原有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使其更新观念,培养其业务能力。探索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保障资金支持,提高运营能力。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仍是资金不足。政府在给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必要的资金支持的同时,更要给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政策和各类资源支持,加快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能力。重点是壮大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自身的“造血”能力。
(二)协同原有县级媒体。在治理媒介化视野下,传媒发挥的功能日益凸显。县级媒体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灵活的融合,结合本县域的实际情况,加强内容建设和深度融合,将自身发展壮大。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结合本地实际,注重灵活融合。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现有的媒体资源进行部署,不可搞“一刀切”,进行简单的“剪切粘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形式和内容建设也要注意吸收本县域特色,灵活运用本县域内独特的文化符号,形成自身的优势,增强县域内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亲切感。根据本县域内的实际和受众群体,因地制宜开拓多种渠道,形成不同的“声部”。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培养创新意识,强调内容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媒体,产出的文化产品必须要迎合县域内群众的口味,采用县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提升内容的质量,以县域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县域群众,实现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送。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应提升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思维,研究县域群众的兴趣爱好,打造“乡村爆款”,展现县域特色。同时,要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用户黏度,把握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吸引县域群众的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让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深入到县域群众的心中。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借鉴典型案例,讲求深度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不是新媒体平台对原有传统媒体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对县域内既有传播渠道的简单捆绑。针对当前存在的“形”融而“神”未融的情况,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讲求深度融合,不仅包括各种媒体形式的融合,更应该涵盖各种资源的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规范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用新技术引领流程再造,用新定位促进县域社会治理。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善于借鉴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例如“中央厨房模式”“移动传播矩阵模式”“县域传媒集团模式”“借力省级媒体云平台模式”等。
(三)借助市场化力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借助市场力量,推行产业运作。市场化力量的积极参与是保证县级融媒体中心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想要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就一定要使市场化力量参与进来。整合资源,多端发力,从而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质量,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活力,提升其服务县域社会治理的能力。推行产业化运作,创新经营,处理好财政补贴和盈利能力的关系,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结合新兴技术,构建服务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积极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政务+服务”的模式,通过接入社会化的服务,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从而为县域群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来源、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提升县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积极创新盈利和创收模式,打造县域IP,提升县域的文化软实力,助力县域群众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挖掘新技术为县域社会治理带来的新的可能。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善于运用智能化的媒体技术,打造融媒精品,凝聚县域群众。
总之,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目标,成为县域内的“信息聚合地”“政务公开地”“生活服务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县域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发挥着传播新闻资讯、进行舆论引导、开展政务服务、提供生活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对基层媒体的再造,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媒体缺位给县域社会治理带来的瓶颈。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县域层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虽然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是随着从中央到基层政府的日益重视,以及各项新兴技术的逐渐普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也一定会乘着新时代发展的东风,沿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县域社会治理的新方向,将实现县域“善治”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