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综《乘风破浪的姐姐》破圈密码探析

2021-12-02裴怡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女明星女团姐姐

裴怡静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芒果TV 所推出的首档聚焦大龄女艺人二次出道的选秀节目。该节目的参赛对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青春练习生,而是30位30岁以上的女艺人。她们将遵循传统的青春选秀模式,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数次公演,并由公演现场观众投票决定各自去留,最终在决赛夜角逐出成团名单。这档节目是国内选秀史上第一个专为30岁以上女艺人量身制定的逆龄女团追梦节目。这一选秀标准与当下盛行的男团女团青春活力的人设标签虽然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却能够在首期播出后让“芒果台”股价直线飙升,收获了全网的一致好评和积极的社会反响。参与这档节目的练习生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成熟女艺人,她们在本领域已有所成就,但是却能够打破自我,重新出发,以练习生的身份站上舞台接受来自全网的打投和审视。这样一反常态的节目设定既吸引了网友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当前中国娱乐圈市场上“30+”女明星的固有印象。节目组的创新思维为人所称道,而其对本土选秀节目模式的革新,以及着力升华到社会层面的节目立意,也值得更多学术关注。

一、《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破圈元素分析

(一)打造陌生化效果:反其道而行之的选秀对象

陌生化概念源自文学理论,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领域的“陌生化效果”则是指“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这种陌生化效果在节目组这里就表现在他们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参演嘉宾。“30+”和已成名这两个标签,推翻了过去选秀节目的选角标准,让观众耳目一新,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综艺节目同质化、少有爆款多有模仿的问题是我国综艺节目制作长久以来就有的弊病,我们亟需一档新的原创节目来证明国内综艺制作的原创水平。再加上当下男团女团选秀节目已经出现“疲软”,观众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在人们极度“综艺荒”的情况下,《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式上线。虽然仍旧是女团唱跳选秀,但是却出奇制胜,用已经出道的女艺人替换掉了尚且没有名气的练习生。参加节目的“姐姐”们或是歌手,或是演员,或是演员转型制片人等,她们原本都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但是仍旧选择走出舒适圈以选秀新人的身份大胆接受大众的审视,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原本的选秀节目都是呈现出“追梦”的主基调,尚未成团出道的练习生们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和流量,所以一般都谨小慎微,唯节目组是从,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但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选手和节目组的身份两极反转,姐姐们拥有着颠覆秩序的资本,她们敢理直气壮地质疑比赛规则与成团理念,节目组也是谨小慎微,需要随时随满足“姐姐”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主持人不再是全场的把控者,而是成为了“端水大师”,核心任务是做好每一位选手的心理辅导工作,评委们也走下神坛,他们不再是选秀节目中的指点江山者,而是成为与姐姐们共同成长的陪跑员和服务者,这种矛盾和冲突使观众眼前一亮,大呼过瘾。

对于观众而言,在经过爱奇艺和腾讯连续两年的青春选秀节目轰炸后所产生的审美疲劳在此刻一扫而光,国内也从来没有这样一档已成名但再出道的大龄选秀节目供大家观看,有意识制造的“偏离效应”以及游离于定向审美期待之外的成团标准,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刺激了受众观看节目的欲望。再加上节目组敢于揭开女明星的年龄焦虑这一敏感话题,并量身打造出了“姐姐”这一人设形象,重新定义了女团的选拔标准和“30+”女性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切入点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好感度,也极具社会正能量,可以说一举三得。

(二)亮眼主题加持:女性气质的觉醒

“真人秀的特质是通过情景的设定和矛盾冲突展现纯真和美好,人性之美和价值观之真为节目主旨”。湖南台的电视湘军,一直都是国内真人秀顶尖水准制作的代名词,所生产出来的真人秀节目也几度封神:开国内选秀热潮的《快乐女声》,亲子节目的急先锋《爸爸去哪儿》,这些出自电视湘军的王牌节目,俨然已经成为了所属门类的天花板。他们一直用自己敏锐的社会洞察和用户洞察为中国电视节目市场输送文化贡献。他们积极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节目制作和播放,将艺术内涵、商业收益和社会价值三者在节目之中融会贯通。

“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作为本节目的宣传文案,使得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乘风破浪的主题揭示着姐姐们虽然已经“30+”但是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无疑迎合了观众期待中“侵略性绽放”的“30+”女性想象。她们可以粉碎现实世界无所不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原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30+”女性在节目中反叛性构成了节目的爽感叙事。主题曲《无价之姐》更是用魔性的旋律将敢想敢做的女艺人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节目上线之初,走心文案刷爆全网,“姐姐”们也积极“营业”,在抖音上带着《无价之姐》的主题曲“交作业”与观众们进行互动。这两年选秀节目的常规操作要么是对俊男靓女的颜值包装,要么是对业务能力和追梦赤子心的推销,《乘风破浪的姐姐》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三十而立,三十而骊”的亮眼主题首先就在高度上一骑绝尘,这一主题不仅是女明星们对当前市场上所弥漫的年龄焦虑的奋起反抗,同时也强烈冲击着当下社会对“30+”女性的年龄偏见和性别偏见。

另一方面,节目的宗旨是希望展现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展现中年女性的魅力和可塑造性,向观众表明女性的魅力与年龄毫不相干。节目组为大龄女星们找到了自己的崭新定位和魅力人设——“姐姐”形象,“姐姐”既破除了凹少女人设被群嘲的窘迫,也消除了不再年轻就只能饰演婆婆妈妈的尴尬,受到了“姐姐”本人的喜爱以及姐姐团粉丝们的热捧。“姐姐”们可以用独立和魅力来展示自己一路的成长和收获,粉丝们也愿意看到“姐姐”们展示自己的成熟之美。这些契合广大女性审美期待的各个标签叠加在一起,增强了该节目对于女性形象再阐释的潜力以及影响程度,同时提高和升华了节目的立意。

(三)营造媒介奇观:用讨论、反套路和网络梗锁紧热度

电视台制作节目是为了形成观看热度和实现流量变现,想要完成这两个目标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制造争议和维持讨论。《乘风破浪的姐姐》能够吸引这么多目光的聚集,是因为很多人都期待节目效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人们所期待的节目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过往娱乐媒体的生产框架和媒介呈现,受众们对女明星的刻板印象天然认为她们聚在一起总是想着争奇斗艳,争夺C位,而节目组就利用了“吃瓜群众”们的好奇心理和窥探心理为自己设置了初期的流量保障。再则就是节目组邀请的这些女明星中少有近几年十分炙手可热的流量女星,所以观众们也十分期待参加节目的女明星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长中大展身手,为自己争取到最多的流量曝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自然就是观众们也期待看到女明星能够打破过去,展现当下真正的自我,让观众们看到她们的成熟魅力和真实性格。有了以上这些讨论热度的保障,节目自然也就有了持续的热度加持。

如果节目组想要变现、想要造势,宣发工作自然也不能落下,况且节目组好不容易聚集了这么多女明星,任何一张组合牌打出去都能为节目收割不错的热度。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直到该节目播出之前,节目组都没有为其进行大规模的官方宣传造势,首期节目上线的当天都没有顾虑新浪微博正处于“冻榜周”。要知道微博广场历来是热度发酵池,所以这也意味着即使在失去了能够扛起半片热度江山的微博阵地后,《乘风破浪的姐姐》依然靠着自来水花式安利和观众们的奔走相告,成为了当天的话题赢家。其实这一切始终在节目组的掌握中,豆瓣等平台在节目录制之前就已经将各位参赛选手和评委们的经历和际遇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再加上“姐姐”们并不是素人,任何一位“姐姐”都有多年的业内资历傍身,颜值能打、业务能扛,又在崭新的舞台重新乘风破浪,可谓是话题满满。而节目组只需要顺其自然,不做回应,用猜测和遐想保持节目的神秘,就足以吊足观众的胃口。在录制还没开始时,网络上的八卦小组还对节目中可能出现的节目效果进行了恶搞式的调侃,譬如说强烈建议本节目改名为“兴风作浪的姑奶奶”“大型后宫斗修罗现场”等等。不过这些讨论不仅没有对节目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让大家愈加好奇节目最后的呈现效果。事实也证明了节目组这些反套路营销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詹金斯认为,穿梭于各种娱乐活动中的受众兼具着消费者与偷猎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以自己的快乐为准绳,通过提取流行文本中具有狂欢基因和可创造性基因的传播内容,再将其按照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和拼贴,最终生产出了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很多网友讨论的网络梗随着节目的播出都被采纳到了节目的字幕中,这让网友有了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晓明历险记”“依脸疑惑”等评论性、吐槽性的字幕,标识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独白,这份互动式的体验不仅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距离,而且这些与节目相关的网络流行梗、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上裂变式传播,也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许多网民前去观看节目,参与讨论,为节目增加热度。

二、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分析女性选秀综艺节目发展中的问题

(一)囿于商业逻辑对女性形象的重复性建构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开播后无论是讨论度还是收视率都逐渐表现出了“疲软”态势,归根结底是因为节目虽有励志、打破束缚的主题,但是却囿于商业逻辑仅是对女性形象进行了重复性构建,节目组意在打破娱乐圈对女艺人的年龄束缚,让观众们看到“30+”女性的自信美丽和无限可能,使得社会上所有为年龄和性别困扰的女士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不惧年龄不惧他人目光,真正活出风采,活出自信。可惜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发现“姐姐魅力”空有外壳,缺少实质。节目组沿袭的大众评审投票机制并不能选出舞台上最优秀或最具个性之人,而是会选出最能反映文化工业模式下大众审美与想象之人。再加上商业社会的丛林法则就是只有流量大、人气高的选手才能够保持长久曝光,于是导致了原本风格各异的“姐姐”们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无奈放弃了自己本身的个性,为了能够获得高票数留在舞台上,所选择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曲目都慢慢向年轻女团选秀模式靠拢。

尽管节目组也努力地想要为观众们呈现出大龄女星的别样精彩,但是节目中仍然含有许多的刻板细节,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让女明星将唇印当作自己的个人名片,用物品模糊了人的主体性。采访女明星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女明星们的出道时间和在娱乐圈的资历与地位,以数字为准绳丈量其个人属性。日常的探讨片段也集中在容貌管理和身材焦虑这样的消费主义陷阱之中,热衷于用一以贯之的市场标准对女性身体进行反复规训。最终,在同质化符号的侵染之下,“姐姐们”逐渐被脸谱化,类型化。节目组这种对女性魅力的畸形聚焦以及对女性主义价值观导向的错误选择,其本质就是商业逻辑天然构建的价值错误。

节目组的初衷是为了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女团,结果打造出来的却是与流水线生产别无二致的常规女团,舞台够燃、现场够炸成为了成员们的努力方向,个性魅力的展示却变成了不敢触碰的禁忌。她们不遗余力地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从富有个性的演员或极具魅力的歌手转型成为标准化的女练习生,在此过程中“姐姐们”逐渐趋同,收敛魅力,刻意展示着整齐划一的工业型美丽。

(二)娱乐至死环境下按照观众期待规训人设

“现代消费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视觉消费的形成,视觉传播符号以其活跃易接受的特性逐渐占据原有的文本文字的空间,视觉冲击的魔力就在于一瞬间的感应与妥协”。光鲜亮丽的女明星天然具有这种视觉优势,所以身处媒介文化产业的她们始终无法摆脱“被观看”的客体命运,被资本强行构建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商品。尽管《乘风破浪的姐姐》将“无惧评价再出发”作为自己的节目基调,但是在全景敞视的环境下,每位“姐姐”都成为了被随意观看和评论的对象,她们被物化成了一种被展示的商品,观众们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各位“姐姐们”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到了真人秀节目中,当前台与后台的界限被无限消弭后,女明星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层保护色来确保自己时刻处于安全状态之下,于是乎人设打造工作被提上了日程。毕竟,讨喜的明星人设既能满足观众的角色期许,又能完美完成印象管理工作。

不仅是明星本人,节目组为了保证节目的热度和讨论,也会在剪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为“姐姐”们套上某种人设。比如说为“姐姐”们强加的少女人设,就是通过模仿年轻选秀节目给“姐姐”们打上“某某子”的标签,这与节目的主题“三十而立”背道而驰。再比如说直接颠覆选手过去的人设,利用其中的反差来吸人眼球。这些人设中和“姐姐”自我究竟有多少相似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原本想要展示真我的“姐姐”却在真人秀中要继续扮演别人期待的样子,做出观众认为合理的、符合观众想象的行为和动作,再由资本和平台出资出力,构建起以女明星为中心的泛娱乐化传播风潮,以此达到全网观众的集体欢腾。

三、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初期能够大爆,是因为节目锁定了“姐姐”这个主体和“乘风破浪”这个关键词,节目组极具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大龄女艺人和社会上的30+女性们无惧年龄,乘风破浪,活出真性情。这是节目的初心,也是节目组应该坚持的使命。但是,受到大众关注和评论的“姐姐”们又开始收敛,节目组也开始瞻前顾后,节目的舞台表现也越来越青春化、标准化,“姐姐”们的个性消失,这档节目后期也沦为了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抛开后期疲软的表现,作为国内原创选秀综艺的爆款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从节目定位、主题立意及网络营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国内制作团队在思维转型和内容创新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同时也改变了观众对女团的刻板印象,丰富了女团形象的多样性,传递出了积极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传递出了国内选秀综艺注重节目精神内核、注重节目立意深度的高级制作水准。国内综艺节目组可以充分借鉴《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创新表达,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同时,在节目的制作与策划过程中进一步克服和化解资本短期逐利化倾向,强化立意坚守,不断深化节目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努力打造人文性、艺术性、趣味性兼具的精品节目,增强节目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女明星女团姐姐
你的角色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学女明星“吃草减肥”的人,都变瘦了吗
全球整形观
“Sunshine”女团走红:励志or炒作?
认识“黑”字
巧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