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文焕生平事迹考

2021-12-02瑞,马

关键词:万历榆林

师 瑞,马 赛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杜文焕(1581—1650),字弢武,又字日章,自号函三逸史、元鹤子,是晚明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历任延绥游击将军、参将、副总兵。杜文焕不但兵法娴熟,而且颇通诗书,好三教之术,与晚明文坛的诸多名士如钱谦益、焦竑、袁宏道、汤显祖、陈继儒、董其昌、憨山德清等都有来往。不仅在晚明文坛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对榆林地区三教思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台湾学者吕妙芬的《杜文焕会宗三教》(1)参见吕妙芬《杜文焕会宗三教思想研究》,《明代研究》(台湾),2014年第23期。一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杜文焕会宗三教的思想,大陆学者李能俍的《文武双全杜文焕》(2)参见李能俍《文武双全杜文焕》,《榆林日报》,2017年9月8日第6版。也曾介绍杜文焕的文治武功。然而杜文焕的生平事迹尚有诸多遗漏。本文旨在考察杜文焕的家族谱系、从戎生涯,梳理其在榆林隐居时会通三教的事迹,兼考证杜文焕作品的创作情况,以方便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一、杜文焕的家族谱系

杜文焕出身于榆林武将世家,祖籍江苏昆山。杜氏一族在榆林卫繁衍生息数代,属名门望族,许多家族成员都立下赫赫战功。杜文焕曾自述其家族“荣及五代”“文武十荫”,曰:

子二人,侄三人,各佥五府,俱阶一品。伯爵一人,宫保、总兵各二人,俱授勋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荣及五代,泉台生色;文武十荫,阀阅增光。[1]卷6,19

榆林杜氏一族的始祖为杜官兴,号昆山君。杜官兴于洪武十二年以军籍迁至延安。杜官兴来延安时还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杜观如,一个叫杜观宝。杜观如在昆山时曾习博士弟子业,好读书。随父来延后“躬耕自膳,德及里人”,乡人称其为“城东隐君”或“善人”。但是杜观如无子嗣,由杜观宝之子杜公器继承了他的家业。杜公器受学于杜观如,成为“增广生”,后来“投笔从戎宁塞”。(3)关于杜观如、杜观宝及杜公器的情况,参见金吴澜《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郑汝璧《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66页。也就是说,杜氏一族是从杜公器开始,由延安迁至榆林。杜文焕自述其家谱,曰:

先始祖本苏之昆山人,累世业儒,于洪武十二载,于役陕之延安卫。高祖为卫增广生,文学赖以未坠。曾祖从戎为骑尉,则武功所由始。暨先特进、先少保以及余,共七世于兹矣。[2]卷5,7-8

杜文焕的曾祖父,即骑尉公杜璟,以战功显著,是杜氏一族作为武将世家的开端。杜璟有四个儿子:杜汉、杜洋、杜渟、杜溏。杜汉即杜文焕的祖父,以军功升为百户侯。《延绥镇志》曰:“杜汉,字本清,别号平湖。……汉以武勇奏功,累官实授百户。”[3]443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曾为杜文焕作《函三逸史传》,说道:“璟生百户侯讳汉,以子特进公贵封如公秩,则逸史大父也。”[1]卷9,9“逸史”指杜文焕。杜汉后来父以子贵,被追封为如公秩。明代著名文学家李维桢曾作《杜氏祠记》,说:

杜氏自始迁昆山府君、城东隐君、赠特进金明先生与其子百户君、孙平湖君。墓有表,人有传。……明兴募民,实塞下应诏徙居。于今七世,而大将军桐、松兄弟当五世之会,传其子文奎、文焕、文烨。[4]

昆山府君即昆山君杜官兴,城东隐君即杜观如,而赠特进金明先生当指杜公器。百户君指杜璟,其百户之衔当为追赠。平湖君即杜文焕的祖父杜汉。杜氏一族自杜官兴开始,传至杜汉为五世,而六世杜桐、杜松皆为大将军,以军功扬名于天下。于是作者谓杜桐、杜松恰逢“五世之会”,取“五世其昌”之义,意思是五世之后子孙昌盛。传至杜文焕一代正好七世,故有“于今七世”之说。可见,榆林杜氏一族发展至杜文焕时,其家族谱系为:杜官兴—杜观如—杜公器—杜璟—杜汉—杜桐—杜文焕。

杜文焕家族在《明史·列传》中有记载的共四人,分别是:父亲杜桐、叔父杜松,杜文焕及其子杜弘域。(4)关于杜桐和杜松的生平事迹,参见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216-6219页;金吴澜《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385页。关于杜弘域的事迹,参见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221页。因为他们都是著名的将帅,杜文焕所谓“三世四开元帅府”。[2]卷13,9杜桐与杜松两兄弟都是著名的武将。杜桐因军功获封为“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是杜氏家族第一位靠军功实力荣获此殊荣的人物。关于杜桐的生平事迹,《明史》记载曰:

杜桐,字来仪,昆山人,徙延安卫。万历初,由世荫累官清水营守备,以谋勇著,迁延绥入卫游击将军,改古北口参将。用总督梁梦龙荐,擢延绥副总兵。十四年就拜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5]6216

杜桐由先世官爵及自己的军功升迁为清水营守备,以有勇有谋著称,后升迁为延绥入卫游击将军,再升为古北口参将、延绥副总兵。万历十四年官拜署都督佥事,充为总兵官。杜桐一生先后镇守延绥、保定、宁夏等地,战功显赫。万历三十年后,因朝廷主和,与蒙古恢复朝贡互市,离职居家。杜桐的弟弟杜松也颇有将军风范,据《明史》记载:

弟松,字来清。有胆智,勇健绝伦。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三十三年擢署都督佥事,代李如樟镇延绥。……天启初,赠少保、左都督,世荫千户,立祠赐祭。[5]6217-6218

杜松以显贵子弟的身份从军,因军功升为宁夏守备,万历三十三年擢署都督佥事。杜松十分骁勇善战,先后镇守过延绥、辽东、山海关等地。于万历四十七年在萨尔浒战役中兵败战死。天启年初追赠为少保、左都督,并赐立祠以祀,后代亦荫封为千户。谥号“武庄”,清朝追谥为“忠烈”。

杜氏一族从杜汉发展到杜桐、杜松时期,已是地位显赫的武将名门。杜文焕延续了家族的荣光,且文武兼济,使杜氏一门更显光耀。杜文焕的两个儿子,杜弘域和杜弘壃也都是大将。特别是杜弘域,崇祯七年时擢为总兵官,镇守宁夏。

二、杜文焕的从戎生涯

杜文焕系榆林杜氏家族第七世,杜桐的独子。杜文焕出生于1581年。这一点可以从杜文焕的诗作中推算出。如《三教会宗》中有两首诗,一首为《庚辰元日时年六旬将游江海留题会庵》,一首为《庚辰季春六旬虚度舟中小酌答诸道侣》。《太霞洞集》中也有一首诗,题为《庚辰元日纪兴时年六十》。这说明庚辰年杜文焕刚好六十岁。杜文焕活跃于晚明,此处的“庚辰”当指崇祯八年,即1640年。古人一般按虚岁计算,故其出生时间是1581年。

杜文焕“生秉异微,长好奇节”。其自述母亲周氏曾经梦到白鹤飞于庭中,白螭飞入室内,因而有了身孕。即将临产之时,又夜梦白衣比丘。又说五岁让李,七岁知悌,九岁日诵千言,且喜欢玩弄排兵布阵之事。(5)关于杜文焕的个人事迹,参见杜文焕《三教会宗》,卷6,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17-21页;《太霞洞集》,卷5、卷7、卷8、卷22,国家图书馆藏本,第5-8页、第9-12页、第14-15页、第8-13页;郑汝璧《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1、6219-6221页;吴伟业《延绥寇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31-32页;金吴澜《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这些说法虽然不免带有神话渲染色彩,然而天赋异禀当可确信。杜文焕十三岁承袭荫封,十六岁行军打仗,十九岁任专城,三十岁登将坛。不仅熟习兵法,常以奇兵制胜,屡建军功。且出征时喜欢穿白兽锦铠,骑大宛白马,勇猛果敢,彪悍如虎,人称“白彪将军”。其自述曰:

每临阵,好披白兽锦铠,跨大宛白骥,左右指麾勇如彪虎。军中号为白彪,敌人避其素纛。[1]卷6,19

杜文焕一生数次应诏出征,又屡次请求解甲归田,其从戎生涯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三十年(1596—1602),是第一个从戎阶段。杜文焕当时驻守在榆林安边,因父母年迈,向明神宗上《陈情表》请求解印归山。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06—1619),是第二个从戎阶段。期间杜文焕屡次以军功升迁。万历四十年六月,杜文焕任陕西榆林卫署都指挥使。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以大捷加升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万历四十三年,擢署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万历四十七年,杜文焕以疾归隐。天启元年至天启二年(1621—1622),是第三个从戎阶段。此次出征经历颇为坎坷。天启元年三月杜文焕奉命起镇延绥。因援辽时调兵出河套,导致延安被围困,遭掠夺十日。杜文焕也被临时解职候勘。后因四川永宁司宣抚奢崇明反叛。杜文焕奉命驰援。天启二年五月,杜文焕大破奢崇明于佛图关,收复重庆。后擢升尽统四川、贵州、湖广军队。同年称病辞去职务,回榆林调理。这是杜文焕第三次退隐。天启七年至崇祯五年(1627—1632)是第四个从戎阶段。天启七年三月,杜文焕奉命镇守宁夏。七年夏,宁远、锦州告警,文焕奉诏驰援,分镇宁远,其子杜弘域擢为总兵官,代镇宁夏。后杜文焕升右都督,调守关,但杜文焕再次因病辞去。不过这次退隐时间比较短。崇祯元年,朝廷念杜文焕重庆之功,让其继承指挥佥事一职。崇祯三年主延绥镇事,兼督固原军。由于神一元攻陷宁塞,杜文焕宁塞祖家遇袭,“婶兄弟侄被害者十余人,亲友之死者甚众”。[2]卷7,9得到消息后,杜文焕西还围剿。崇祯四年二月,杨鹤接受神一魁投降,杜文焕举族而行。后因御史吴甡、给事中张成诏先后弹劾滥杀延川难民冒功,杜文焕被罢职。崇祯五年二月,杜文焕下狱。这是杜文焕一生第二次被弹劾解职,第一次入狱。据吴伟业考证,杜文焕自称受忌中伤,而延川杀良一事乃杜文焕部将李崇荣所为,曰:“杜自谓剿抚异同,受忌中伤。而吴兴化所勘延川杀良状,以杜部将李崇荣杀逃难民曹孟孝等一百九十九名口,与李应期所纠相合,杜因此下吏。”[6]不过杜文焕很快被释放了。《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杜文焕在举族迁行后,“未几,被劾归”。[7]394《太霞洞集》中也收录有一首诗,题作“乙亥春日早起过访东山寺”。乙亥即崇祯八年,此时杜文焕应在榆林隐居。

崇祯十三年(1640)仲秋,杜文焕携半数家人迁往南方,时年六十岁。彼时长子杜弘域由南直隶(今江淮地区)移镇浙江。杜文焕携家人南迁的原因,一是为了躲避北方战乱,投奔在南方述职的两个儿子,二是希望去昆山寻根问祖。这之后,杜文焕在江浙一带遍访名山胜景,留下了许多诗作。杜文焕后来还有两次短暂的复出经历。崇祯十五年(1642),杜文焕官复原职再次出征,却无功而返,以病辞归。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近京畿要地,杜文焕“加太子太保,统兵入援”。福王弘光在南京立都后,杜文焕“以原官佥书中府,提督京城捕务,进少保、少师,兼太子太师”。[8]明亡之后,杜文焕父子俱回原籍昆山。

回到昆山的杜文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闭门不参与外事,“客至,焚香、啜茗、弹碁、鼓琴,口不言功”。[7]394杜文焕的去世时间是1650年。明末清初的文坛大家钱谦益曾给隐居在昆山的杜文焕赠写一组七言律诗,题为《奉赠太傅崇明侯弢武杜公诗四首》,其中有一句“吴下诸生推杜预”,钱曾笺注本下有注云“公时教授昆山”。(6)参见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3页。该诗收于《有学集》第二卷,创作时间在顺治六年至顺治七年(1650)之间。这就意味着杜文焕晚年至少生活在顺治六七年间,此时他已年近七十。而《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其“卒年七十”,[7]394可证。

杜文焕戎马半生,战功卓著,地位显赫。他在《函三逸史传》一文中自述其“前后六征不庭,大小数十百战;九膺捷叙,计功五万四千有奇”,曾经“四佩关防”“七佩将军印”,最高名衔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实管中军都督府事左都督”,以军功获赐“飞鱼坐莽服”。[1]卷6,18-19

三、杜文焕的治学事迹

晚明时期,武官好文一时蔚然成风。杜文焕亦好文雅,且诗文水平极高。清代诗人陈田说:“万历中叶以后,专阃将帅以能诗名者,有杜文焕、萧如薰。”[8]可见,其在文坛颇有一定影响力。杜文焕自述其仰慕杜预、郭子仪等儒将,于是遍购宇内名书,发愤披诵。尝“夜梦太霞垂天,状如雕绘”,取而餐之,文思大进。杜文焕不仅精通《太公六韬》《孙子兵法》,兼通《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又会通三教,遍览诸子百家,“雅喜排比绮丽之辞”。

杜文焕文韬武略,兵法精湛,然而内心更喜清静,厌烦杀戮。行旅之暇常作法空之观。再加上“幼孺失养,致成虚症”,以至从戎生涯中经常患病。这应是他多次退隐的主要原因。其自述:

身而为将门子,十三承荫,便浮苦海;十九从军,更造杀业。伊昔为安边之守,未几有四大之患,乃脱尘劳而归静。[1]卷6,11

四大之患当指地水风火失调导致的疾病。这段话是在解释万历三十年时年,杜文焕第一次从安边之任上请求解甲归田的原因。之后的每次退隐,几乎都是“引疾去”“谢病归”。

杜文焕归隐之时住在榆林城内的太霞隐居,常邀集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或与僧侣、道士举办斋会。太霞隐居是杜文焕的私邸,位于榆溪东侧,“地凡百亩,近在城隅”,东有将军楼阁,西有廷尉之圃,南有都统别业,北有中丞鸟台。中间则有止戈堂、经武台、玉举斋、富文馆、投辖亭、琅嬛楼、广弢別馆、会教逸庵、云幢洞、烟驾轩、五岳小山和八溪别渚。(7)关于太霞隐居的建制情况,参见《太霞洞集》,卷1,国家图书馆藏本,第4-6页。杜文焕又在太霞隐居的东边,募资筹建了会教庵。会教庵占地五亩,落成于万历三十二年,是杜文焕会宗三教的主要场所。内有讲学之所“止善堂”,探玄之所“体真馆”,参禅之所“观空洞”;又设有“函三阁”,以“合四圣之肖像,聚三教之名书”。(8)关于会教庵的建制情况,参见《太霞洞集》,卷1,国家图书馆藏本,第8页。四圣即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吕尚。杜文焕非常关心三教的发展和传播,他曾在榆林筹资重建金光寺。金光寺即今天榆林的金刚寺,万历四十五年开始重建,于万历四十七年落成。(9)关于金刚寺的重建时间,参见《三教会宗》,卷8,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15-16页。杜文焕还在钟沟筹建玉景观。玉景观毗邻金光寺,内有六景:三清宝阁、四帝洞宫、七真庐、五祖庭、丹砂灶、琅函馆。玉景观建成后,杜文焕又请《道藏》一部,奉于琅函馆。榆林自此开始有了道观和《道藏》。(10)关于玉景观的建制情况,参见《三教会宗》,卷6、卷7,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12-13页、第1页。关于榆林始有道观和《道藏》一说,参见郑汝璧《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280页。

杜文焕不仅喜欢吟诗作赋,也醉心于会通三教。他自称“函三逸史”,取函三教为一之义。有《函三歌》为证:“函三为一义何如?释氏谈空道说虛,儒书定静同斯理,函三由来自不殊。”[1]卷5,19儒家之静要求止恶归善,道家之虚主张少私寡欲,佛教之空追求破除我执。杜文焕认为三教归一,而一归于“无”。“无”即指心性修养上不断减损的工夫和所到达的无分别的境界。杜文焕的三教思想各有师承,他说:

尝受《大学》于隆砂先生,得止善修身之旨。继而受《黄庭》于一炁真人,契存真理命之道。既而受《多心》于乌思大师,悟观空证性之法。是知止修、存理、观证无非一源,而善身、真命、空性总是一理。[1]卷6,4

杜文焕称自己先奉隆砂先生为师学习《大学》止善修身之道,又拜一炁真人为师领悟《黄庭经》存真理命之道,后皈依乌思大师参证《心经》观空证性之道。隆砂先生即涂宗浚,字镜源,江西南昌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涂宗浚任延绥巡抚,在任期间广修学宫,置学田,修镇志,政绩斐然。(11)参见谭吉璁《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杜文焕应是在此期间跟随涂宗浚学习理学思想。一炁真人的生平比较隐晦,《延绥镇志》说其“字幼朔,号海桐子”,能够“于指光中见未来事”。[3]476-477《榆林府志》则曰:“姓彭氏。”[9]但其他关于一炁真人的事迹明显引自杜文焕的《三教会宗》。据杜文焕自述,一炁真人应为江右人,鹤发童颜,能诗善书,常携家带口往来于大江南北。于万历三十六年春(1608)受兵宪陈性学、许汝魁的邀请来到五原。杜文焕拜于一炁真人门下学道,得授《心印》《胎息》及《入药镜》。(12)参见《三教会宗》,卷1,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6页、第17页。乌思大师的生平同样隐晦。据杜文焕自述,乌思大师来自印度,在西藏受菩萨戒。体长清瘦,常诵经持咒,与随从的三人去清凉山寻文殊菩萨遗迹时路过榆林,住在榆林城西的西方境寺。乌思大师为杜文焕摩顶授记,传给持咒观空之法,又命其每月持守三斋之戒。乌思大师后来去了五台山。据说圆寂之日,杜文焕曾梦见乌思大师乘白莲而归,告知文焕已证果位。(13)关于杜文焕师从乌思大师之事,参见《三教会宗》,卷1,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17-18页;郑汝璧《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77页。杜文焕既会通三教,又融会兵法,其最推崇的经典是儒家的《大学》、道教的《心印经》、佛教的《多心经》和兵家的《六韬经》。(14)参见杜文焕《三教会宗》,卷5,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4-5页。

杜文焕交友广泛,著作丰富,在晚明文坛颇有名气。在榆林时经常与诸多文人雅士、僧侣、道士或晏游或讲学或斋会或鸿雁传书。回到江浙后更遍游名山胜景,探访诸多名宦、僧道。与晚明文坛名家诸如钱谦益、李维桢、邢侗、焦竑、袁宏道、汤显祖、陈继儒、董其昌、憨山德清、屠隆、顾起元、王穉登、于慎行、徐渭、申时行、冯从吾等皆有交游,留下大量题诗赠言及文集序跋。杜文焕生前多次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刊刻。(15)关于杜文焕的作品情况,参见《太霞洞集》中的前后序、杂序以及正文中收录的《刻太霞六籍序》《刻太霞六乘序》《品题类镌序》等,国家图书馆藏本;《三教会宗》中的前后序以及正文中的《函三逸史传》《赠言录》等,日本内阁文库藏本;郑汝璧《延绥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99页。杜文焕的作品先是按其或从戎或隐居的不同阶段编订,有《左军草》《右军草》《卧游草》《壮游草》《征西草》(又名《西征草》)《镇西草》《北征草》《南征(录)草》《东征草》《南游草》等。后来编纂的《餐霞十草》(又名《餐霞馆十草》或《太霞藏草》),应当是以上诸《草》的重编合集。杜文焕又按题材将其作品编纂为《赋丛鼓吹》《骚圃笙簧》《雅什编》《乐府诗》《杜日章古体诗》《寄武堂近体诗》《投辖馆文笔》《玉举斋杂著》等,后来编入《太霞洞集》。又有《三教会宗枢》《会教庵谈俎》,后来编入《三教会宗》。杜文焕还有研究兵法的作品,如《元鹤秘笈》《弢武新书》《孙子武经》《左氏兵传》。万历四十六年,杜文焕正值壮年,当时已有著作集《太霞六籍》(又名《三教六籍》),其中的六籍分别为:《三教会函》《五岳统志》《六朝文范》《初唐诗则》《孙子武经》《左氏兵传》。杜文焕曾自行刊刻《太霞六乘》,分别是《榆溪家谱》《征镇集传》《逸史汇编》《隐居辑录》《元鹤子书》和《太霞集选》。又将其著述汇编为《品题类镌》。据杜文焕晚年的自传《函三逸史传》所记,其最终编订的著作有七部:除《太霞洞集》和《三教会宗》外,尚有《六韬广义》《释氏宗缘》《老氏教承》《五岳统志》《四部搜奇》。杜文焕目前传世的著作有:《太霞洞集》三十二卷及其选集《太霞集选》二十八卷、《三教会宗》十卷。

杜氏一族在陕北发展的历史正是大明王朝在延绥屯兵驻军历史的缩影。而杜文焕生逢末世,他的一生见证了大明王朝从摇摇欲坠到大厦倾颓的历史过程。杜文焕半生戎马,克尽厥职,镇守边疆,为维护晚明的区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战功日趋显赫的背后,反映出当时陕北动乱愈演愈烈。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杜文焕最终不得不携家人南迁。作为武官好文的代表,杜文焕在文学和三教会通方面颇有造诣。他不仅擅长诗词赋颂,为许多文坛大家所赞扬;而且函三教于一理,在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中独具特色。杜文焕还积极筹建会教庵、金光寺、玉景观等庙宇,奉请佛道藏经,广设斋会,为陕北地区三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万历榆林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在追赶超越中加快榆林高质量发展
美好教育三秦行
榆林抿尖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