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21-12-02左励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思政课程

左励明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创新与传承,需要高等院校主动、积极担当,且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推进。高校应始终坚持三全育人,将思想价值引领渗透到教育各环节与全过程中,建设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新时代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期望,其文化自信的加强,既有助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也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仅关乎学生成才与成长,也与文化传承及创新息息相关,同时还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

(一)教学目标一致性

文化自信背景下,不仅强调人们要增强对我国现有文化的认同,还需要对过去以至将来的文化充满信心。在与中国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让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真正做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目的。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正确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理念。从而为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再一次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发展。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一切培养学生思想、文化、品行等方式,将现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优秀人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在发展中,也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在发展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合理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同源性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以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革命精神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思政教育采用与文化自信教育培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种文化。例如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采用渗透、熏陶的形式,发挥文化底蕴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同源性还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思政教育中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通过二者教学内容融合、协调发展等形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革命文化,全面将全国人民在浴血奋战中创造的文化特点表达出来,通过思政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文化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有利于夯实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根基

在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飞速发展,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各种文化也争相斗艳。当前提升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需要加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之间的结合。通过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方式,将文化自信更好地渗透到思政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带动高校文化教学和思政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悄然发生变化,缺乏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需要高校严加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通过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这也是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从而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敬畏和赤诚心理,防止大学生出现错误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选择的能力。

(二)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实效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学生思政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是实效性,这也决定思政教育工作和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与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融合中,可以让文化自信走进校园,加深学生对特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从而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构建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也可以为文化自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等工作奠定基础。比如通过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能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还能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与先进文化传承有关的专题电影,从而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用心去感受文化的力量,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文化自信的引领,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文化自信培养工作和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主要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教育可以规范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这些教育内容中都包含与文化自信培养有关的知识。爱国主义教育中有一些革命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带来深远意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包含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感的文化传统内容,这些都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力。道德规范教育中包含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美德和良好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困境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立志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站位、思想觉悟、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还存在问题,缺乏对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工作的重视,所建立的教育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也是不健全的。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教学课程设置缺乏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还有部分学校从未开设过有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忽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这给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当前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还在构建中,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力度,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工作缺乏教学经验。从而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优秀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不了解、不接触、不关注,影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自信心和理解能力。另外,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大文化自信培养宣传力度,采用将课程实践教学与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结合等形式,增加教师对于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认知。目前所建立的教育保障体系和机制过于单一,忽略了对文化自信的有效宣传和引导,从而导致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工作效果不理想,降低了文化自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缺乏科学的思政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文化自信的结合,其科学的思政文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重要。为发挥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文化的培养作用,需要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和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文化学习的部分与高中教材中的内容有所重复,这很容易让学生对文化教育和学习等工作产生厌倦感,从而认为文化自信培养工作是空洞的说教,缺乏新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思政文化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这也是最突出文化自信培养优势和根基的方法。当前还存在文化自信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学校缺乏科学的思政文化教育知识,其教育内容还是以思政课本知识为主。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中,高校所组织的文化自信培育活动和校内外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对其中内容的深刻学习和体会,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影响学生对文化自信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亟待完善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高校需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育人理念,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目前虽然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通过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但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忽略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没有通过专门的评估体系有效了解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时效性,进而造成对学生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培育工作缺乏成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工作要与网络化教学方式结合,还要构建一定的考核监督机制,监督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的行为和思想。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一)重视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完善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校园制度文化指的是高等院校内部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与管理条例等,把文化教育引进校园制度体系当中,能够在校园文化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导、增强学生的观念意识与行为规范,真正发掘校园制度文化所蕴藏的育人功能。首先,科学拟定文化自信渗透的制度保障体系。若想促进文化自信渗透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拟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方针与管理体系。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要提高对文化自信渗透工作的关注程度,完善整体性规划,同时以高校实际情况为基准提供经费支撑。高校应践行教育部门基本要求,设计契合本校实际状况的渗透政策,构建完善且由领导与思政工作部门构成的管理小组,同时配备涵盖校党委、校团委、学工部、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等构成的管理团队,并且科学部署相关工作,让各个部门均可明确自身承担的任务,自觉担负自身责任,团结协作展开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们作为高校各项制度机制的践行主体,应发挥其主体性,借助校长信箱等途径为文化自信渗透工作提出适当建议与意见。如此一来,不但可让学生切身感知文化自信,还可推动文化自信渗透到校园制度体系工作的创新与完善中。其次,构建完善的文化自信渗透激励机制。在文化自信渗透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构建激励机制,能强化学生群体对于文化自信知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进而促使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提升获得保障。文化自身渗透有关的激励制度,需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双向保障。透过对学院、年级、班级文化自信渗透现状,实施先进班级与突出个人的评比实践活动,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形式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此种方法会成为学生们积极接受学校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主要动力。此外,还要实施精神激励。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们拥有正能量且强大的精神世界,精神激励属于无形的推动力,可推动学生们生成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正确思想理念。所以,在构建文化自信渗透激励体系时,应坚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兼顾,提升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成效,为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保障。

(二)构建文化与思政整合机制,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在新时代环境下,为有效提高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教育成效,建设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必须强化思政课程和文化教学的有效整合,构建文化与思政整合机制,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宣传及引导作用,从而落实对学生群体优秀文化素养的有效培育。首先,高等院校可建设针对二者融合的育人规范制度体系,借助制度化形式,强化教师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认知和意识,从而落实两者高度融合,创设以制度化为基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宣传优秀文化。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文化融合整合的具体过程当中,为全面培养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教师可通过在实践教学规划当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形式,切实提高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其次,在培养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马克思理论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宣传介绍的形式,加强学生群体对于有关知识内容的了解与认知,并在爱国主义情怀下不断提高个体文化自信,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以此为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三)强化优质文化资源的发掘,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方法

在强化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政课程应强化优质文化资源的发掘,充分把本土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给学生群体。一方面,在优质文化资源发掘过程当中,学校可借助增设传统文化教学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学生群体传播中国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群体文化品格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应在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当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话语体系,强化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深入发掘优质文化资源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深入发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文化自信密切相连的教育因素。比如,在“思修”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便可借助道德理论内容讲解,充分融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文化自信培养。而且,借助道德理论内容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群体传播革命道德与传统美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学生群体生成优秀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品质,从而在无形之中强化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除此之外,为有效培育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文化自信,教师应在发掘优质文化资源因素的过程当中,最大程度发挥传统节日优势,鼓励学生们在节日氛围下,积极分享优秀的精神品格与传统文化内涵。例如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节日,为学生群体组织纪念日活动与学术讲座等实践性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深刻感知传统文化内涵及精髓,同时深化对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文化自信获得有效加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文化自信对民族进步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师应对此提升重视程度,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明确当前学生文化自信薄弱的根本原因,设置行之有效的文化自信培养措施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对策,积极建设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进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思政课程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