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三圈”育人理念的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
2021-12-0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钦儒王如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李钦儒 王如燕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出育人过程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国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
一、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一)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
目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正在执行“上海市第六批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项目,与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主要集中于苏浙沪一带。会计学院在前期“双师一长”育人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以学生为圆心、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为内环、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为中环、以校外导师等社会资源为外环的“三全三圈”育人共同体。
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除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外,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目前,学院与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财会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研究方向。学院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现今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现存问题
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企业的需求与高校能够提供的资源不匹配,或高校的需求企业无法满足,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深度较浅、合作形式较为单一。
一是高校培养模式大多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企业需求仍有脱节,缺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学生自身欠缺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对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也不足。
二是企业因高校能提供的资源有限,难以提高合作中的积极性、参与度。企业提供合作资源时考虑到学生工作能力、安全问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放开平台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对向高校派出“校外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从“三全三圈”育人理念出发,构建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机制
(一)从“全员”育人出发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加大引入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力度,使校内教学不止停留于理论层面,更能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同时鼓励校内教师深入企业交流学习,在具有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高实践经验,并以此及时改进校内教学课程内容,紧跟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
2.建设企业参与的校外导师队伍
以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高校通过指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交流学习,以此形成校企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在校外导师的建设中,企业以此为契机,派出具有较深资历、工作经历、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宏观观念的企业高管或者合伙人作为校外导师,深入高校了解高校办学情况、学生能力情况,在校企合作中把握主动权,向高校传达需求,把握未来校企合作改进、发展方向。
3.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应各自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使校企合作规范化、有序化,校企合作能够有计划地推进。借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力量搭建平台,了解学生能力、学生诉求、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学生生涯规划方向等,能够做到更好、更恰当地合作对接,并配合做好校内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同时,辅导员教师队伍是高校中最熟悉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教师群体之一,能够使校企合作在流程上更规范、有序。
(二)从“全过程”育人出发
1.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在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时,高校应首先引导学生形成生涯规划观念,做好生涯导航工作。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辅导员、生涯导航教师群体应实时关注学生生涯规划、问题,为其提供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参考。如在大一侧重适应性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大二侧重学习实践规划,大三注重生涯技能培训,大四注重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发挥榜样引领和朋辈教育作用,提升学习动力,培养家国情怀。
2.由企业、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数以理论教学为导向,缺少实践技能培养。企业通过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将企业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开设相匹配的课程,补齐欠缺的方面,招聘相关专业教师,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契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应积极提出意见构想,积极提供双向交流的平台与机会,使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积极性、参与度。
3. 由企业、高校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
企业、高校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后,校内外导师需要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校内专业课导师主要负责培养、提升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使学生基础的工作技能有保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校内、校外导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学生能力,从而为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4.开拓案例教学课程
企业定期整理总结具有企业特色的经典案例,与高校专业教师队伍交流,将财务经典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高校原有的理论型专业教材,增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同时,在将财务经典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通过了解案例、课程设计、备课教学,能够发现自身在实践教学上的不足,也拓展了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而高校学生则可以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教学,了解企业工作特色、财务工作开展方式、不同案例的工作重点与难点,在具象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成果,再运用到校企合作平台的工作中去,从而形成良性闭环。
(三)从“全方位”育人出发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在企业、高校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融入双向的文化交流。如以上述“开拓案例教学课程”为依托,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同时,新时代的高校中,党建团建也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策划党建活动,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认同感。
2.与企业定向培养学生由学习情境转变到工作情境的能力
上海高校财会专业依托上海金融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优越地理位置,可以积极与区域内的商业企业、财会企业合作进行走访活动、商业模拟挑战赛、模拟面试、“简历门诊”等活动,让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学习情境,进入工作情境,在企业走访活动中体验企业的商业氛围、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在与企业合作的商业模拟挑战赛中感知企业发展风向,在与企业合作的特定模拟面试活动中寻找自身与企业需求不够契合的点,从而改进自身,进行更好的规划,等等。
三、从“三全三圈”育人理念出发,构建上海高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方向。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具体、更现实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拓宽实践育人的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逐步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首先,实践活动有利于验证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从而强化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主体意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打破以课堂教育和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改进人才培养计划,对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