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研究进展
2021-12-02邓秀蓉
邓秀蓉,钟 霞,罗 茜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庆 404001)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外周静脉穿刺进行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三分之一,主要应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或者输入化疗药物患者的治疗中,既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又可以防止药液外渗造成对患者的损伤。PICC 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前者置管操作更加方便,可以由经过专业培训且取得资质的护理人员操作,因此PICC作为一种输液安全通道,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PICC相关性并发症更需要受到临床重视。相关研究表明:肿瘤本身就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更高,而通过PICC 进行辅助治疗时,提高了血栓形成的易感性。PICC相关性血栓会增加肿瘤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危害性极高。本篇文章,作者通过分析PICC相关性血栓现状,研究其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预防策略。
1 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现状
PICC相关性血栓指的是置入导管之后,因为血管受到穿刺、机械性损伤等作用,外加患者本身因素,在导管壁、血管内壁出现血凝块。发生后,患者一般会表现为携带导管的肢体出现肿胀、疼痛反应,同侧的腋窝产生显著疼痛,通过彩超检查,导管走向静脉出现完全性的或者不完全性的栓塞。肿瘤患者通过PICC 置管后,血栓的形成率越来越高,一般为PICC相关性血栓。因为肿瘤属于特殊疾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和其他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患者比较,PICC 治疗后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更高,且主要为上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且病情也最为严重。有学者的研究表明:PICC 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达26%,其原因在于PICC 置入的静脉腔体积较小,会广泛活动于上肢静脉中。
2 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
2.1.1 肿瘤因素
因为疾病的原因,大多数肿瘤患者机体中的白细胞会异常升高,化疗药物会刺激胃肠道,从而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另外,患者还会发热,代谢率显著升高,通过退热治疗,患者会大量出汗,流失大量体液,导致血液出现高度粘滞,同时,PICC 还会受到合并症、化疗药物的影响作用,导致患者的身体功能越来越差,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也会影响血流速度,进而于血管以及导管中形成血凝块,从而引发PICC相关性血栓。除此之外,肿瘤的疾病类型和PICC相关性血栓具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淋巴瘤患者的血液会产生见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栓。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患者中,至少65%的患者为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因为白血病患者形成血栓的概率本就极高,单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互相作用后,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从而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形成血凝块,产生PICC相关性血栓。
2.1.2 合并疾病
肿瘤患者的病情比较十分复杂,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生理性慢性疾病,以上因素,均会增加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照研究,健康人群和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血液黏度高于健康人群,形成血栓的概率更高。还有一项对照研究表明[1]:通过PICC 支持治疗,没有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相比,后者的血糖更高。糖尿病属于血栓前状态,血糖水平越高,就会增加血液黏度,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进而提升血栓的形成率。如果患者合并高血脂,其血流变学指标还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血流速度降低,从而越发容易形成血栓。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化疗治疗,化疗会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其食欲,从而增加贫血率以及低蛋白血症率。如果患者合并贫血,其身体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活动量大大降低,血液流动速度变慢,从而形成血栓。除此以外,合并贫血的肿瘤患者,一般会采用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样会增加血栓形成率。肿瘤患者一般会出现免疫抑制反应,机体被病原体入侵后,感染率明显提升,PICC 相关性血流感染,会促使患者形成静脉血栓,从而提升风险。发生感染后,血液中会存在大量的炎症因子,进行生物学反应,开启身体凝血机制,并且如果患者合并感染,其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发热,体液大量蒸发,血液黏度会因此升高,进而形成血栓。另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合并症的数量和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2.2 导管因素
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和血管的穿刺以及导管类型的选择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表明[2]:通过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的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率最低,经肘正中静脉次之,经头静脉形成PICC相关性血栓的概率最高。而经左上肢或者右上肢置入导管的血栓形成率无明显差异。除此之外,导管种类不同、置入时机、置管次数君和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2.3 输入药物因素
肿瘤患者一般会采用输注化疗药物、营养剂进行治疗,而药物的输入均会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产生影响。病情严重的肿瘤患者,一般会少量进食,或者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无法进食,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等不良反应,因为肿瘤疾病的特殊进行,其血液会长时间处于黏稠状态,输入营养液,就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流速度也会大大降低,从而增加PICC相关性血栓。少数肿瘤患者的血小板会大大降低,止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反应。除此之外,血液制品容易在导管壁、血小板上聚集,从而提升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大多数的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反复静脉化疗,患者会受到药物的反复刺激,其血管壁会受到化学损伤,严重伤害血管内膜,导致血管收缩,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形成血栓。
3 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措施
3.1 置管前有效评估
PICC 穿刺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有效评估,选择完整、无破损的上臂静脉置入PICC,首选的静脉为贵要静脉,次之为肘正中静脉,尽可能的不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另外,需要通过FCOG 表评估肿瘤患者的功能状态,如果患者的功能状态较差,就需要鼓励患者做床上肢体运动,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对血栓形成进行控制,置管之前,需要对肿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疾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对患者的近期胃肠功能、代谢情况以及发热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大量流失体液,则需要做好补液治疗,对血液粘滞度进行控制,如果患者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栓形成率较高的患者,需要在置管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如果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要先做抗凝治疗;对于白血病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随时做好冲管、封管、抗凝剂的使用准备,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则需要在置管前,对患者的血液粘滞度进行检查。
3.2 强化培训护理人员
3.2.1 强化培训PICC 专科护理人员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和置管者的技术水平离不开关系。有研究发现[3]:置管后形成血栓的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置管时由专业护士新手操作。所以,对新手护士进行强化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医院需要定期举办PICC 置管理论、实践培训,培训后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既能够查缺补漏,又能够互相提高PICC 置管技能水平,从而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穿刺次数。
3.2.2 强化培训肿瘤科护士
置入PICC 之后,导管的维护需要患者、家属、护士三方共同合作。在置管期间,护士需要增加查房次数,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普及置管中的注意事项。另外,医院需要定期开展PICC 的相关技能培训,提升护士的应变能力。有研究表明[4]:通过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PICC 置管的注意事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的患者。由此可见,肿瘤科护士不但要注重自身PICC 技能的提升,还需要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三方共同合作,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率。
3.3 抗凝剂的使用
肿瘤患者PICC 导管的相关性血栓的治疗仍然没有一个明确表示。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系统性研究PICC相关性血栓的治疗。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后,可以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尿激酶或者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控制。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5]:通过尿激酶溶栓联合生理盐水对导管继续宁反复冲洗,可以促进导管畅通,临床疗效优良。其他学者表明[6]:肿瘤患者可以服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康宁治疗。但是,通过反复化疗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水平降低,另外,疾病本身会降低血小板水平,如果通过华法林治疗,会使患者出现较多的负面作用,因此,临床不推荐华法林治疗PICC相关性血栓患者。
4 结语
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病率较高,致病因素较多,和自身因素、穿刺静脉选择、导管、输入药物等因素有关,所以,置管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有效评估患者病情,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提升其PICC相关性血栓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从而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率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