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学”让行
——“学为中心”理念下先学后教模式的实践追溯
2021-12-02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蒋 燕
“教”与“学”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双边活动,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生活中缺少主见。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研究与实践中则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以学为中心”的“学”既是指学生,也是指学习;既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也强调主动学习的中心性。所以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实践中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进而支持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发展。
一、“学为中心”的概念与价值
“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所以教育目标为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学习,而且具有独立人格特征。同时,卡尔·罗杰斯也指出在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感情、思想方面与学生产生共鸣,然后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让·皮亚杰创建的“发生认识论”体系,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促进了“以学为中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998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以学为中心”的概念进行定义,随后我国教育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仍未能有效发挥学生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若要提升“以学为中心”模式应用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其应用价值取向,即应用中以何目标来进行教学实践。一是“学为中心”的本质追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学习是眼下学生的重要能力,是信息爆炸社会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学会有效学习、高质量学习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学会如何获取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提升“学为中心”模式应用质量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二是“学为中心”的关键在于“先教后学,少教多学”。先教后学即是将课堂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将学生有效学习作为课堂的核心,将教师的课堂引导行为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学为中心”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需要转变为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传统教学评价中主要侧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这是不可取的。“学为中心”的重要价值取向是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尤其是学习方法、态度上的不足;然后教师给予实质性的评价语言,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减少分数对学生心理的压力,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评价的意义所在。
二、“学为中心”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核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学为中心,先学后教”必须要做好“先学”的准备,以学定教,“先学”带动“后教”;以教固学,“后教”巩固学生的“先学”。在这种互助互利的关系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学为中心”——科学进行学前分析
首先,学前分析的基础是“学情分析”,即对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这是落实“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基础。在学情分析时必须做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需求制定自主学习策略,进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例如小学低龄段学生注意力短,自控能力较差,结合此特点在“学为中心”实施中即需要缩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相互探讨与交流,或者采用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例如人部编本《盼》一课教学中,即可以邀请两名同学根据“蕾蕾”与“妈妈”的对话内容进行分角色的演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也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在对话交流中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弥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问题。
其次,学前分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制定好教学计划,设计好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分析时,作为名家名篇该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学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材料。在“学为中心”目标下进行设计,除了自主学习生字词外,更需要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小组共同探讨爬山虎的特征、爬墙过程,了解爬山虎特点。最大程度上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在“学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奠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学为中心”实施的两个途径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尤其小组合作学习更是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组内优秀学生会帮扶学困生,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在对全班同学基础、能力进行分析之后,需要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缩小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组内既要有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规模则要控制在4-6 人,每个学生都有明确任务,如有的同学要负责维持纪律,有的负责记录、汇集讨论结果,只有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肩负任务,才能有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依然以《盼》教学为例,在两名学生分角色演绎后,为切实让学生感受“蕾蕾”的心声,可以让同桌进行合作练习,师生评价,引导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演读。
(二)“先学”——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所以“先学”的基础是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引导下学生才能有目标的前进。在“学为中心”中设计学习任务,并不是要放弃“学为中心”理念,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提升学习质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分工协作。
首先,“先学”环节学习任务与目标设计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所以教材、学习任务就成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体验的地图,学习任务即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让学生明确“先学”的方向在哪里。
当然,先学目标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先学目标”这个阶梯,鼓励学生逐步攀登,接近教学目标。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进行分层设计,每一层任务层层递进,每一层任务都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实现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有效连接。然后,在学习与交流中变成最近发展区域,减少因学习任务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在《盼》教学目标设计上,既设计了生字生词学习任务,也要求学生通过先学,了解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进而为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基于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先学,主动学的能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先学动机则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法宝。在学生“先学”和小组交流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用一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毕竟,学生自主学习既是感官体验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完成知识构建的过程。
第三,小组成果展示,组间探讨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总结式教学,即在某个学习流程完成后进行阶段总结,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为中心”中利用小组成果展示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展示中既可以让小组组长作为代表对研讨成果进行论述,也可以让后进生回答问题,以便最大限度了解学生学习成果,最大限度暴露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成果展示既帮助了后进生,也让优秀学生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三)“后教”——收集问题教师点拨
先学是后教的前提,在后教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交流情况,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后,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在教师引导下跳一跳获得果实。
首先,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讨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或者以参与者身份,参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学习与小组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好参与者、引导者角色。例如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中,收集和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讲解。这不仅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后顾之忧,而且也有利于小组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中,许多小组交流局限于文章字句,而没有深刻体会作者的深情,所以在收集问题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珍惜时间”“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等感情问题的体会与理解。然后,围绕该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其次,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针对重点问题、常见问题进行点拨。当然点拨并不是让教师对问题进行解释,而是要引导学生思维,巧设一些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点拨与平等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认知走向纵深。例如在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后,可以先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所论进行回顾、总结、拓展,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同时,借助问题分析、探讨也能够真实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在未来自主学习中查缺补漏,优化学习方案。
三、“学为中心”的经验与反思
“学为中心”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甚至许多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构建特色学校。但是从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些许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为中心”模式实践中,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而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课堂交流、讨论不激烈;课堂时间过于静谧,部分同学眼看书本,但心思已经在九霄云外。课堂无声,已经成为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学习的具体表现。甚至教师在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或者要求进行小组探讨时,探讨过程十分热闹;一旦要求对交流成果进行表述时,小组交流立刻中断,课堂又归于安静,低头不语。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设计,在课堂之前即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消减学生自主学习中目标缺失对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的影响。
其次,“学为中心”模式的关键在于课堂学习小组的构建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日常实践中,这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组组长担负着更多学习与探讨任务,在小组中起到引导作用,甚至小组探讨、交流成果多为组长一人的学习成果。如果不指定组长,那么又会导致小组学习不能有效组织,缺少合作与交流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分组,细化小组成员任务与责任。如可以分为组长、纪律员、记录者等,在任务落实的情况下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探讨活跃而缺少总结的现象。
第三,“学为中心”并不是全面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身份,变革教学方法。“学为中心”实践中需要教师寻找能够促进师生互动的方法,在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寻找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效提升的途径。例如以学习任务引导学习;善于运用各种活动设计来提升活跃度;借助各种方法来创设不同情境等。无论何种方法,目的在于让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包括难点、易错点等,然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对于推动我国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在实践后,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从心理上转变“教为中心”理念,充分把握“先教后学”流程,践行“学为中心”模式。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实践、创新、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为中心”教学体系,最终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