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四性”探索

2021-12-02郝玲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性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郝玲玲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一、站在国家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高度,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本真性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以“五爱”教育的方式具体实施和开展。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指出,要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在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要有所进步,要成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教导青年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改革开放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体部署中,以“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方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在多种场合提出广大青年要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要持续推进和深入加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青年大学生是一个肩负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史重任的群体,因而也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待。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不仅直接体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而且还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党和国家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复杂性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巨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在国际环境出现巨大调整和变革的时代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巨大的胜利,世界的宏观环境和中国的具体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今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必然影响并反映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这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教育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首先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体意识的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造成的巨大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强势地位和霸权主义意识和行为,以及在“全球化”趋势中西方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及其思想观念的极力推销,给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主权维护尤其是意识形态带来了诸多挑战。

其次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强势文化乘势而入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利用资本和商品在全世界的大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思想文化领域“西强我弱”的这种态势增加了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难度。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再次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影响。21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列车不断加速并疾驶的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化、网络化的实现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为密切和便捷。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纷繁杂乱,一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信息也参杂在其中。并且,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自媒体影响的情形,也无疑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和效度。

二、强化“问题意识”,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一般化、空泛化、表面化的现象,要更为广泛和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切实从师生思想实际和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使教育工作确有针对性。

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那种“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德文版作序时说:“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实践证明,只有抓住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一)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挑战。如“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否已经过时?”“我们要不要提出世界主义?要不要培养世界公民?”“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言行的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都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需要思考如“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否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国留学与爱国是矛盾的吗?”“爱国与爱社会制度、爱国家政权是什么关系?”“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什么关系?”“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发展中,都从对方处吸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实现新的发展,长此以往这两者会不会趋同?”等问题。

(三)面对思政对象的思想困惑,思政教师应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进行答疑解惑。需要思考如“如何从理想、信念、价值观、荣辱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来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如何切合实际地、确有实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校园扩展、班级淡化、个人行动居多的情况下如何形成集体主义的有效载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

以上的问题既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更是在今后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入发展和提升进程中,广大思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现实指南。

三、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政治信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热爱祖国是无条件的,是最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德操守。但不能就此止步,要爱国,也要爱社会主义。在今日之中国,爱国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针对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割裂、对立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着重解决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

第一,爱国主义是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我们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首先要充分和深刻地认识到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

第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被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的正确结论。邓小平同志早就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走上独立、富强的国家发展道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迅速从百废待兴中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明和彰显了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爱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创造了现实条件。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统治阶级所选择的社会制度,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反映。当国家利益和剥削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剥削阶级往往会把自己阶级的私利凌驾于整个国家的利益之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地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项事物的权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热爱和拥护。因此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二者是统一的,也必然要结合在一起。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要以爱国主义为底线,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由爱国主义向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方向提升,自觉地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爱国的问题上,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对自己的祖国要热爱;二是要选择或认同能够使祖国强盛的发展道路;三是要在这个道路上为祖国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校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作为爱国主义的指路明灯和必然归宿,使学生知行统一地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的,对思政教育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要建立符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能够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作适应性调整和改革的工作机制。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需要相适应的长效性。

(一)建立统一领导和专项任务相协调的思政教育常态机制

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高等学校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思政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常作、常新。思政教育既不是短期之为也不会只是短期效应,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即刻奏效,而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逐渐显效并且持久显效的。因此,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在学校的日常和专业教育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员参与机制,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纵向领导与横向协同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和责任人,尤其是书记和校长,一定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搞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铸魂育人、助力成长和成才任务的充分必要条件给予高度重视。不论是谋划学校建设发展全局,还是部署学校阶段性工作任务,都要以思政工作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自觉。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机制上,应当采取纵向领导与横向协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党和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分工合作、共同领导和实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纵向领导,就是各级党政机构分别受校级党委和校长的领导。所谓横向领导,就是校级党委和校长之间要充分信任协同配合。同时,副书记分管的学生工作部门——校团委与副校长分管的教务工作部门分工合作,是学校纵向领导与横向协同相结合的第二个层次,院系间的分工、协同合作为第三个层次。要使这个体系有效和谐地运转起来,就必须着力塑造和培养学校各级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胸怀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的责任感,从不同的方向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创新教师和学生主体相互动的思政教育共享机制

1.同学生相比,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总体把握方面更加具有优势。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以外,还要从制度要求、政策鼓励、组织调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使更多的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来。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通过实例分析贴近实际生活,通过问题引导和平等对话的方式,激励和培养更多社会发展和建设方面需要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促使思政课程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平台,展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2.青年大学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是最广泛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因此,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丰富而生动的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己。特别是在体现爱国精神、集体观念、社会主义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正面、积极的作用。学校要建设和发展富有青春朝气、创新精神、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校园文化,将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吸引和组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使之受到先进文化的陶冶,培养他们作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智力支持和精神脊梁。学生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发挥同龄人的“绿岛”效应,在互动参与中把握好人生方向,真正做到心有所向、行有所动,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履行责任担当,实现人生价值。

3.校院系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直接主体,他们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除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外,还要发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因此,一方面,高等学校校院系管理队伍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总结管理经验、钴研管理业务掌握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思路、开阔管理视野、改进管理方式等,另一方面,也要适时规范和完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其整体工作水平和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四性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以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