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猝倒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021-12-02李发福
李发福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甜瓜猝倒病又名甜瓜绵腐病,为甜瓜苗期常见病,分布广泛,种植甜瓜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除危害甜瓜外,还侵染菠菜、茄子、大葱、洋葱、瓜类、莴苣、芹菜、白菜、甘蓝、萝卜、辣椒等蔬菜。笔者对甜瓜猝倒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采用科学手段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1 病原
甜瓜猝倒病是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侵染引起的,该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此外有报道,德里腐霉(Pythium deliense Meurs.)也可引起猝倒病。
1.1 瓜果腐霉
菌落在CMA 上呈放射状,气生菌丝绵絮状,发达,分枝繁茂,粗2.80~9.80 μm。孢子囊为膨大菌丝或瓣状菌丝、不规则菌丝组成,顶生或间生,大小为(63.00~735.00)μm×(4.90~22.60)μm,平均为236.90 μm×13.80 μm;出管长短不一,粗约4.2 μm;泡囊球形,内含6~25 个或更多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侧生双鞭毛,大小为(13.70~17.20)μm×(12.00~17.20)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径11.20~12.10 μm。藏卵器球形,平滑,多顶生,偶有间生,柄较直,直径17.00~26.00 μm,平均23.70 μm。雄器袋状、宽棍棒状或屋顶状、玉米粒状或瓢状,间生或顶生,同丝生或异丝生,每一藏卵器有1~2 个雄器,授精管明显,大小为(11.60~16.90)μm×(10.00~12.30)μm,平均13.97 μm×11.28 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9.00~22.00 μm,壁厚2.30~3.10 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1 个。
1.2 德里腐霉
菌落在CMA 上呈放射状。菌丝大都基内生,不规则分枝,粗2.80~6.70 μm。孢子囊瓣状或呈簇顶生,较少间生,大小为(61.00~122.00)μm×(8.20~11.20)μm;出管或长或短,粗约4.70 μm;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大小为(9.60~17.20)μm×(7.70~13.50)μm,平均11.53 μm×8.70 μm;休止孢子直径12.30~17.20 μm,萌发产生芽管。藏卵器球形或亚球形,平滑,顶生,直径17.00~22.00 μm,藏卵器柄弯向雄器。雄器草帽状、弯棍棒状、袋状、顶生或间生,与藏卵器同丝生,间或异丝生,大小为(10.00~19.00)μm×(6.00~15.00)μm,每个藏卵器有1~2 个雄器,授精管明显。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0~25.00 μm,壁厚1.20~2.60 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1 个。
2 侵染循环
甜瓜猝倒病属土传病害,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溅射到幼苗茎基部致病,带菌的种子、堆肥和农具也可传播。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 cm 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条件适宜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染幼苗。此外,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内腐殖质上腐生生活,菌丝形成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幼苗。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3 流行规律
3.1 气候因素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当地温达到10℃时即可发病,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地温为15℃~16℃,当地温高于30℃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育苗期遇阴雨或下雪天,幼苗常发病。
3.2 寄主抗性
猝倒病菌的寄生性较弱,只有在幼苗生长衰弱或其幼茎尚未木栓化时,才能侵入危害。幼苗子叶期或子叶展开之际为染病敏感期,3 片真叶后发病较少。
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 片真叶期发生,3 片真叶后,发病较少。
3.3 栽培管理
种子、营养土或营养土中有机肥带菌增加了猝倒病的发生;苗床管理不善,如播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保温不良、浇水过多等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 危害症状
甜瓜猝倒病是影响育苗的重要因素,在早春保护地育苗中发生尤为严重。未出土或刚出土不久的幼苗,初始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出苗后约5~7 d,幼苗近地表的胚轴基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当病斑绕茎1 周后,病部迅速缢缩成线状,引起幼苗突然猝倒、贴伏在地面上,而叶子往往尚未萎蔫;最后病部变成褐色。病情严重时,幼苗尚未出土即已烂种、烂芽。最初在田间多为零星发病,往往先从有滴水处的个别幼苗上开始发病,几天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苗床湿度大时病情迅速蔓延,病部腐烂,造成幼苗成片猝倒,在病残体表面及其附近土表可见一层白色絮状物。
该菌侵染果实引致绵腐病,初现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在病果外面长出一层白色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5 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5.1.1 轮作倒茬。连作地的甜瓜猝倒病发病率高,故甜瓜应与非瓜类蔬菜实行轮作,如十字花科的蔬菜,最好如此轮作3 年以上,尤以水旱轮作效果最佳。
5.1.2 加强田间管理。育苗地应选地势高燥、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有条件的可采用营养钵、营养盘、地热线等快速育苗技术育苗。严格选择营养土,不用带菌的旧苗床土、菜园土或庭院土。播种要适当稀植,并及时间苗、分苗,防止秧苗过分拥挤。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漫灌,以免苗床湿度过大;施足底肥,粪肥要充分腐熟。疏松床土,勤中耕松土,可降低土壤表面湿度,提高地温,减轻病害。及时检查苗床,发现病苗立即拔除,收获后及时清除带病的植株残体,包括病根、杂草等,带出菜田,集中烧毁或深埋。
5.1.3 温湿度控制。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保持育苗畦床土表面干燥,苗床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80%,如果苗床湿度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通风,也可撒细干土或草木灰降低湿度。草木灰有3 个作用:①吸湿,降低表面土壤湿度;②抑制病原菌发生;③加深土表面的颜色,有利于多吸收阳光,提高地温。
5.2 生物防治
利用抗生菌,将人工培养的抗生菌施入土中能抑制病菌生长。如在瓜田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或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培养物,以利土壤中颉颃微生物得到繁育,从而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可以收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5.3 化学防治
5.3.1 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DP 7 g,或40%五氯硝基苯DP 9 g,或32%多·福WP 10 g,或25%甲霜灵WP 9 g+70%代森锰锌WP 1 g 兑细土4~5 kg 拌匀,施药前先将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 cm 深,水渗下后,取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将其余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可持续1 个多月。
5.3.2 种子处理。可用50%福美双WP 300 倍液或50%多菌灵WP 800 倍液浸种。
5.3.3 营养钵消毒。可选用30%多·福WP 20 g,或95%恶霉灵WP 5 g,或80%多·福·锌WP 20 g 等拌细干土25 kg,均匀搅拌后作为底土装入营养钵,当瓜苗长出2 片真叶时假植到营养钵中。
5.3.4 大田防治。当幼苗发病时,为控制病害蔓延,可用铜铵合剂防治,即1 份硫酸铜加碳酸氢铵2 份,搅匀混合,放在密闭容器内24 h 反应后,每次用铜铵合剂50 g,兑水12.5 kg,喷洒床面即可。或用25%甲霜灵WP 800 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 1 000 倍液,或69%锰锌·烯酰WP 1 000~1 200 倍液,或72.2%霜霉威AS 400~600 倍液,或用90%乙膦铝400 倍液和50%甲基硫菌灵WP 700 倍液混合浇淋,施药应均匀周到,每7~10 d 喷1 次,连喷2~3次。幼苗后期猝倒病若与立枯病同时发生,可选用72.2%霜霉威AS 和50%福美双WP 800 倍液喷洒,每隔7~10 d喷1 次,连喷2~3 次,可与叶面肥同时进行,以减轻苗床内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