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米育种现状及对策
2021-12-02徐延河
徐延河
(临夏回族自治州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 临夏731100)
玉米是甘肃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且能通过加工获得多样化的经济产品。现阶段,我国种子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与国际种子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应借助时代发展优势,为玉米的高效稳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助力,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大对玉米育种工作的研究力度,对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结合区域发展特征,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1 甘肃省玉米育种现状
甘肃省属干旱和半干旱农业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分蒸发速度较快,气候较为干燥闷热,土壤肥力不足。近年来,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不断推进,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应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强海南、甘肃和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的建设工作。甘肃省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指导,在河西走廊建设国家级玉米育种基地,基地所育玉米种子纯度较高、商品价值高、发芽率高,能为全国大田种植供应1/2左右的种子。2017年,甘肃省酒泉农科院逐渐调整玉米育种方向,从普通型逐渐过渡到青贮饲草型。酒泉农科院以政策调研为出发点,对玉米生长态势进行探究,以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农改饲”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市场、农业和饲料需求,加强青贮饲草玉米的育种工作。这些杂交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倒伏特征,能为牧草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能与畜牧业同步发展。2020年,“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入一亿多元的研究经费,一共审定通过25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国审14个、省审11个,并完成9个已审定玉米的转化工作。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每年均会有新品种增加,每年审定通过的品种在几个或者十几个。
2 甘肃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2.1 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助力不足
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能提升玉米育种的效果和质量,保障玉米种子的应用价值。现阶段,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进行育种工作时可借助多态性检测技术和DNA标记技术,从DNA的角度探究杂交和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能有效明确遗传的不同展现形式及杂种优势群模式。但目前甘肃省内各个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缺少科学方法和技术助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育种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在进行育种工作时可使用分子辅助技术,加快育种工作推进的速度,提高玉米品种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并要对玉米抵抗寒冷和耐干旱的能力进行检验,确保相关的指标符合发展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树立学习意识,应借鉴成功育种工作经验,规划适宜的发展路线,有效打破育种困局[1]。
2.2 新品种选育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已日臻完善,有效提高了玉米产量,加快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旱作种植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旱作玉米育种工作却没有明显进步。对甘肃省玉米育种研究工作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农科院和各大研究机构对玉米抗旱性的重视度不足。由于在育种工作中缺少抗旱性鉴定环节,因此严重影响了甘肃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稳定性。
2.3 育种工作缺乏创新性
对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发现,选出的育种范围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育种工作创新性不足,无法改变传统玉米品种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获得更加优质的品种。现阶段,最常用的选育模式为二环系选育,这个模式的根本弊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遗传基因会越来越窄,抗逆性会随之降低,这样会严重干扰玉米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2]。因此,玉米育种过程中,甘肃省应提高对新自交系的关注度,提升育种成效。
2.4 对于市场需求考虑不足
甘肃省在推进玉米育种工作时缺乏对市场发展情况的分析。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膳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区域玉米消费呈现上升趋势,且玉米消费结构由传统的粮食消费逐渐过渡到加工和饲料消费。但目前甘肃省在玉米育种研究过程中并未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未把耐非生物逆境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在研究过程中未对市场结构进行探究,育种目标调整不及时,推出的种类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购买需求。
3 甘肃省应对玉米育种问题的策略
3.1 构建一体化育种模式
甘肃省应充分整合自身在玉米育种方面的经济、技术和产业优势,构建一体化玉米育种发展模式。首先,在正式发展前应对国内育种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探究,明确玉米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便能把握商业发展脉络,制定明确科学的商业发展目标。其次,要对甘肃省农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生态环境进行探究,明确发展着力点为培育抗旱玉米种子。因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均特别干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75%左右,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7~735 mm。因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农作物的主要产区,而玉米是农作物种植的主力军,育种时应提高其抗干旱能力,应选择优质的种子资源,鉴定不同种子抗干旱能力,探究其单位面积产量。最后,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化网络服务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育种数据进行筛选和抓取,确保能为研究工作进行助力。同时,应构建数字化育种模型,对育种工作和种子生长情况进行模拟,这样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种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研究效果[3]。
3.2 把良种和良法进行结合
将优质种子与完善的栽培措施相结合,能提高玉米产量,优化玉米品质。使用科学的田间栽培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挖掘新的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和价值,提高良种推广效率。
3.3 积极落实创新育种工作
科研人员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探究种子遗传基础,加强对杂种种植优势的分析,提高种子材料的引进效果。现阶段,区域内的种子资源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如陇鉴110、兰天132、甘育4号等,这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特征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玉米杂交育种工作时应以当地已有的品种为基础,把传统的玉米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智能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能对本地原有的玉米品种进行改良,提升其抗逆性及整体产量[4]。育种过程中,应挖掘和应用原有品种特性,明确其和外来优异品种特性结合的切入点,进而整合两者优势,充分凸显杂种经济和社会价值,增强甘肃省玉米品种在整个玉米种植领域的影响力。
3.4 以市场为出发点进行选育
甘肃省干旱少雨,但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气化条件特殊,具有发展农作物种植的条件。区域内的玉米品质好、产量较高。因此,在进行育种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升种子抗逆性。首先,针对肥水、土壤养分及光照不充足的区域,不仅应改良当地品种,还应科学应用三交种和双交种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提升玉米育种工作价值。其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特用玉米的需求量不断提升[5],因此甘肃省应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加强饲料玉米和特用玉米的育种和推广工作,科学处理玉米品质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以保障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的严谨性和价值。
4 结语
甘肃省在加强玉米育种工作时,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结合区域内市场发展态势和自然条件,制定适宜的育种计划,充分吸收先进的玉米育种工作经验,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