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助推农村产业精准扶贫的策略
2021-12-02张君
张 君
(喀喇沁旗乃林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喀喇沁旗0244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流转是当今农村区域具备适度规模化产业经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再配置的重要举措,其不仅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扶强带贫”,而且可解决农村土地分散化和搁置荒芜化问题,符合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2]。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加之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有效引导了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化了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1 农村土地流转现存主要问题
1.1 土地流转发展较慢
我国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包括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和抵押等,虽然流转方式多样化,但由于农民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依然将土地视为“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将土地使用权紧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加之其对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缺乏正确解读,导致其对土地流转持反对意见,地方政府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阻力[3]。此外,农村环境和外部因素也是导致土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例如,养老、医疗服务等体系不完善,土地依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对土地使用权看得非常重,即便有土地进行流转,也仅限相互熟悉和认可度较高的亲朋之间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2 土地流转行为欠规范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相关条例出台以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及宅基地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大多仅限于农民与农民之间,其不仅法律意识淡薄,且对相关管理制度不了解,大多采取口头协约或简单协议形式,缺乏规范标准的土地流转书面协议。即便签订了相关合同,但由于许多农户缺乏合同相关知识,没有深入分析合同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导致在合同履行期间出现歧义和纠纷[4]。此外,大多数土地流转是私下进行,未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正规的土地变更手续,难以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从而造成纠纷时有发生,矛盾重重,导致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缓慢,难以获得预期效益。
1.3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相关条例出台以前,土地流转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尤其是与农民权益直接相关的土地价格,政府并未形成合理的指导制度和价格标准,加之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视野和谈判能力也较为有限,导致其在与企业谈判时争取不到有利价格。另外,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随着农村生产生活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产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益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在缺乏预见性的前提下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势必会埋下“后悔”因素,从而致使纠缠、阻挠、聚集上访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应有作用和效益发挥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 土地流转助推产业精准扶贫策略
2.1 加强土地流转宣传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深入分析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针对典型问题制定合理的响应措施。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和抵押等方式的标准性合同样本,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障农民利益。改变农民传统固化的土地收入支撑理念是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将碎片化和搁置荒芜的土地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土地的集中统一支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应有的效益[5]。当地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强调土地流转给贫困群众带来的效益,要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后通过特色产业的增资扩规,不仅可提高贫困群众分红收益,而且可大大增加就业岗位,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此,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形式,不断宣传和解答土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而有效改变贫困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合理促进土地流转及承包经营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鼓励村集体成立经济合作社
当地政府可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特色产业为基准,面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完成土地征地工作,将碎片化和搁置荒废土地转移到特色产业经济合作社,利用农民入股方式,不断完善特色产业链和结构[6]。此外,应积极引入相关农业发展公司,建立“保底收储”机制,按照集体20%、农民80%的比例进行每667 m2保底价格的收益分成,从而确保农民群众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实际利益。另外,村经济合作社的农业发展公司,可通过政府土地流转招标平台,对外进行土地流转的项目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开发和效益分红等活动。
2.3 发挥好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基于土地流转的精准扶贫创新模式,重点在于土地流转创收增收,关键在于提高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成败在于贫困群众脱贫及可持续稳定致富。传统的土地流转多为一次性付钱方式,不仅未彻底解决贫困户的困难问题,而且失去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还失去了土地收入保障,极易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技能培训和稳定工作岗位是农民真正脱贫的重要帮手,对此,需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在引进企业中开拓相关岗位,对土地流转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创造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机会,从而有效解除其失地后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民具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可采取“政行企校”等多方深度合作的形式,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行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技能培训真正培训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从而有效激发贫困农民群众的自主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打造一支有技能的专业农业队伍,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基础。
2.4 “扶强带贫”做大特色产业
以政府为主导,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按“扶强带贫”模式推动农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是土地流转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举措[7]。当地政府可通过梳理当地农村现有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扶持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按“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让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以合作社作为沟通协调和服务管理桥梁,合理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分红、返聘务工,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就近就业,促使土地达到保值、增值效果,让贫困户真正脱贫且稳定奔向小康,全面提升当地特色产业扶贫质量和水平。
2.5 深化开拓农产品服务市场
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以及农民市场统一经营意识不足等问题,是目前农村产业扶贫和庭院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实施,尤其是农业产业基地的不断建设,其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但要真正发挥农产品产业效益,除了需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范围外,还需深化开拓农产品服务市场[8]。首先,要强化培育贫困群众的市场开拓意识,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关联企业,逐步延拓农产品服务链;其次,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大特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和宣传,不断提升特色产品在内地甚至国外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3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已成为必然,只有合理规范土地流转过程、“扶强带贫”、维护农民基本权益、开拓农产品产业链等,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工作高效优质地开展,真正助力精准扶贫,最终带领贫困群众脱贫且持续稳定致富,为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