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和对策
2021-12-02浙江省长兴县雉城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3100蒋亚美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13100) 蒋亚美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智能时代的迅猛推进,使习惯于固有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由于各种因素成为无法适应数字化的“弱势群体”。尤其是疫情期间,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对人们的抗疫生活进行了全方位渗入,让一些老年群体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与时代发展“脱了轨”,数字化智能产品的应用和服务成了横亘在老年人的“银色数字鸿沟”,阻碍了老年人与信息世界之间的交流。
现以浙江省长兴县雉城街道为样本,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岁至8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50~60周岁的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掌握较好,他们的应用需求层级较高,希望能学会抖音、微信及数字支付等功能;61~70周岁由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率不高,他们对手机基本功能的学习需求变得强烈;而71~80周岁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智能手机各方
面的功能使用需求都变得较低。调查还发现,疫情过后,老年群体对学习智能手机的需求和热情空前高涨,提升生活品质、融入智能化社会是他们的梦想。
1.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现状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智能手机使用时面临着许多障碍,根据访谈资料分析,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心理状态,一是文化基础低怕学不好;二是与外界接触少或空巢老人缺少指导;三是老人大多节俭,生怕按错键被扣电话费或流量费,对自己缺乏信心;四是外出或就医有子女陪伴,依懒性强;五是怕学不会,既麻烦别人,又丢面子,难为情。
2.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的服务对策
后疫情时代,如何让“慢了一拍”的老年群体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不能仅依靠他们的“自我救赎”,家人、社区、学校以及志愿者服务团队大有作为。听得见老年群体的渴望,看得见他们的需求,尊重、帮助老年人,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需要多下功夫。
(1)创建和谐安全的数字生活环境,培养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识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患科技恐惧症的超6000万。网络安全成为老年网民遭遇比例最高的网络风险,如网络谣言、伪养生、虚假广告、保健品诈骗和低俗色情等风险。老年人需有意识地提升上网安全,在甄别风险、保护自身上网安全方面努力。对新科技产品,尤其是利润的驱使,使生产企业和市场对老年人往往是忽略的,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科技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智能手机应用的安全性是保障老年权益的首要条件,在大力发展适老化智能手机升级的同时,鼓励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水平,加强对老年人个人信息、家庭信息、财务信息等方面的保护,树立中老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其风险抵抗能力,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有信心、更安心。
(2)构建细致周全的“支持圈”,提升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水平 一是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普遍基金服务。聚焦城镇贫困家庭和乡村信息化建设事务,实现精准扶贫,建立专项公益基金,提高老年群体的经济水平,让老年人用得起智能手机,用得上智能手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对贫困家庭赠送智能手机,免费使用网络WiFi等,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和基础建设维护、支持和保障的手段。
二是老年大学、乡镇成校等机构积极开展培训服务。由老年大学、乡镇成校负责梳理最受老年人喜爱的手机功能,编制成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读本。从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会接打电话、调节音量、数据与无线网络链接、字体大小屏幕明暗调节等)、微信功能(会语音聊天、收发保存图片视频和文件、发朋友圈等)、查看新闻功能(会下载安装“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APP)网购和移动支付功能(天猫、淘鲜达等线上购物、送货时间预约,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智慧办事功能(灵活运用“浙里办”线上预约新冠疫苗、预约就医、线上打车、利用12306购票等)、点亮美好生活功能(健康养生、家庭教育、美食制作、庭院花卉栽培、经典老歌、抖音视频、)……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确定各层次学习内容。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顺利搭上智能时代的快车,通过聘请耐心细致的老师、安排一定数量的陪伴式服务志愿者辅助课堂教学,组建老年人同伴学习小组等方式,常态化开展“送培”活动,定期让智能手机公益课程培训进村进社区、课堂入户,服务到人,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同时,建立班级微信群,为老年人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志愿者、老师随时随地在群里答疑解惑,形成线下一起学、课后继续学,互帮互助巩固学、循循善诱深入学的良好氛围。不仅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进睦邻友好,同时更推进了全民终身学习,打通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由家庭年轻的成员进行数字反哺。面对网络风险,老年群体对年轻人的依赖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遇到网络风险时的求助,还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家里的年轻人都是老年群体的首选。子女是父母最信任、最亲密、最依赖的人,也是在休闲时间和他们相伴较多的人。作为子女能细致、耐心地给予长辈循循善诱的指导,让老年人逐渐敢于使用智能手机,解决代际鸿沟和数字鸿沟的重要方式是文化反哺。
(3)保留传统服务功能,让老年人生活更从容 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对接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在涉及民生领域,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技术的同时,传统的服务方式还是要保留的。后疫情时代,助力老年人跨过银色数字鸿沟,需要智能化服务和传统服务创新并行,就是要“两条腿”走路。如,保留人工服务窗口,民政、社保、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常用服务项目,需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延伸到基层。再如,增设“一键叫车”功能,改善老年人出行体验。不得拒绝纸质票据、提供现金转换手段等,进一步强化支付市场监管,让后疫情时代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从容。
总之,后疫情时代,智能社会、智能技术再怎么发展,“人”才是最终的服务对象,“高科技”和“老年人”并不必然冲突。老年人要尽可能与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接轨,大多数老年人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行动和决心。过程中有部分老年人随着视力听力记忆力的衰退,智能手机的基础内容学起来也显得费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关心关爱、互助帮扶、共同努力,和老年群体一起双向奔赴,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积极融入智慧社会,一定会让老年人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