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1-12-0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农业农村局31802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农业农村局 (318020) 周 佳
(本栏编辑:路 仁)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聚焦农村人才工作,强化人才“育、引、管、用”等环节,激励吸引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拳脚。
1.主要做法
(1)搭建平台培育人才 一是首创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人才摇篮。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学院由同济大学和黄岩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双院长”,学院设置乡村生态系统等20多个课程,配置15个现场教学点,突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育培训三大功能,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调研。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工商资本,新建配套民宿、酒店等,推进黄岩西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2019年,学院被命名为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基地,山前村现场教学点被授予省委党校MPA乡村有效治理教学实践基地。二是突出主体培育,发挥领头雁作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组织50名村干部参加台州市电大村干部学历提升班,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技能强、复合性高的大学生村干部。三是培训农技专业人才,提升就业本领。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做到“专家授课、现场示范、实践操作、外出考察、送教下乡”有机融合,系统培养产业、专业实用人才。
(2)广辟渠道引进人才 一是柔性引进高端人才。黄岩区长期与同济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定期实地指导、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方式,高站位开展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如,聘请同济大学教授担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专家智库首席专家;修复的宁溪镇乌岩头村的建设实践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被中办、国办转发;屿头沙滩村成为中国村庄当代发展浙江样本,并荣登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发布报告封面;参与提炼总结的“乡村振兴工作十法”刊发在新华社《智库瞭望》,登上《国家财经周刊》封面。二是围绕产业精准引才。围绕柑橘、杨梅、茭白、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行“专家团队+基地+农户”工作模式;聘请专家团队每月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实现技术上门入户。三是助力青年回乡创业。依托农业创业青年联谊会、青年人才(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平台,为返乡青年提供就业咨询、业务培训、创业补贴等便利。据统计,全区共有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农创客”40余名,遍布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领域。
(3)优化环境管好人才 一是提重视。将乡村振兴招引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党政班子成员、乡镇部门“一把手”带头招揽人才,面对面深入沟通探讨,协调解决难点。如,区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赴同济大学交流,实现校地双方合作不断升级。二是优政策。在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创业创新扶持的同时,注重发挥“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链式效应,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如,出台《黄岩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伯乐奖”奖励办法(试行)》,按引进人才分类可给予推荐人(单位)最高每人次50万元的引才奖励。三是给基地。发挥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建名家工作室、“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专家学者开展工作提供便利。目前,全区共建立相关平台7个,集聚乡村振兴相关高端人才70余名。
(4)扎根乡村用好人才 积极发挥各类人才的引领作用,精准高效地推动乡村振兴,出现了“一人振兴一产”“一人提升一城”的效果。一是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美丽乡村的首席“规划师”。2013年以来,杨贵庆教授担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专家智库首席专家。教授团队每半个月一次实地指导,磨合村民共识,实现“专家—政府—村民”意见实时交流、规划实时修改、建设实时跟进;从修复和激活文化功能、导入现代化的宜居功能、注入多样化的产业功能三个层面促使乡村实现功能更新、再造、注入,引导原住民扎根回流,吸引外来客投资创业。8年来,推动宁溪镇乌岩头村、屿头乡沙滩村、北洋镇潮济村等“空心村”活态再生,促成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引入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两大平台落户黄岩区,并牵头策划了“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中德联合研究课题启动会”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打响黄岩乡村振兴知名度。
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谈献和教授——扎根乡野的中药材专家。2018年,黄岩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聘请南京中医药大学谈献和教授团队担任技术顾问,重点研发推广中药材繁育、良种扩繁、效益提升等难点技术,并每月一次来黄岩指导工作,以现场指导、开课及座谈等方式确保技术直接到户。在政策激励和谈教授团队的努力下,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增至8808亩(1亩=667平方米),种植品种35种,药用植物园展示品种224种,规模种植基地达到43家。
三是曦禾有机农场团队——青年创业团队。曦禾有机农场成立于2016年11月,核心创业团队是由浙大毕业生和来自各地高校学生组成。农场以“曦禾”有机种植技术体系为依托,依靠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撑,打造有机瓜果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和科普教研基地。如农场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代表团交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以色列SOCAG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机构探寻科技农业的实施推广,等等。
2.工作短板
(1)乡村人才资源尚显不足 黄岩西部山区受区位等因素制约,引进高端人才较难,要留住更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制约了当地的进一步发展。
(2)扶持政策尚未完全利用 对于乡村振兴项目,各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和奖补政策,但部门间信息未实现互联共享,一些扶持政策未有效利用。
(3)农业设施用地难制约人才项目落地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人才引进项目需配套必要的管理、科研等辅助设施和一定规模的设施用房。由于当前土地规划尚未进行调整,难以满足已引进的人才和项目的用地指标,导致人才和项目引进难。
3.对策建议
(1)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平台建设 依托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针对乡村发展20字方针,分类开发乡村建设理论与实务课程,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深化“乡村振兴工作十法”,大力发展“学院+”项目,推动“学院+基地”“学院+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现场教学点,推动校地合作共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鲜活经验。
(2)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千人计划”“500精英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着力引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完善农业高层次、专技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扶持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作用。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积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体系。
(3)鼓励社会各界投入乡村建设 深入开展“我的村庄我的梦”“千名乡贤帮百村”等主题活动,吸引和支持乡贤助力人才回村、产业旺村、生态美村、文化育村、善治安村、公益扶村。加快建立黄岩籍硕博士人才联谊会,广泛吸收各界乡贤人才。深入实施“百名英才集聚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扶持高层次在外乡贤回乡创业。继续实施农村“雁归”创业扶持计划,着力推动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到农村创业,鼓励公共管理、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领军人才入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4)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广开进贤之路,柔性引进乡村振兴各类英才,组建农村产业发展导师队伍。以乡村振兴学院及周边为现场观摩点,开展更多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5)加强政策扶持保障 一是制定更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高端人才扶持政策。增设乡村振兴人才条目,或出台人才招引政策;对农业创业创新人才和项目高看一眼。二是借鉴“最多跑一次”成功经验,推动各部门间政策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人才政策咨询和项目申报平台。三是加强土地政策落实,强化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建设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