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
2021-12-02牛婷
牛 婷
(北京航天总医院功能检查科 北京 100076)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引发的病症。在临床中,患者多呈现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伴有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等,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严重类型[1]。诱发该病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及血栓。当患者心腔动脉附近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发生狭窄、闭塞等现象,且持续性急性缺血持续20~30min 时,便会发生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包含左束支主干及左前、左后分支均出现阻滞情况。当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不仅会感到强烈胸痛,心功能也会急剧下降,随时危及生命。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通过恢复患者心肌供血、防止血栓形成等方式加以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心电图诊断方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时是否具备积极效果,现对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面向社会公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本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于2020 年1 月~2021 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00 例,将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出现胸痛、胸闷、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影像学诊断结果提示出现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活性丧失等现象,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血栓的患者;(2)知悉本研究,能够全程听从医护人员指引,积极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本院伦理委员会经过论证,认为本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且不违反伦理道德,予以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瓣膜性心脏病等)以及中晚期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2)因多种原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病情十分严重,经临床抢救后依然处于重度昏迷状态,预计生存期在3 个月及以下的患者;(4)无法认同本研究,不愿配合的患者(含家属);(5)因多种原因未能全程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00 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为:男女比52:48,年龄58~75岁,平均(66.15±1.49)岁;心肌梗死病程1~5 年,平均(3.13±0.25)年。
1.2 研究方法
(1)100 例患者全部接受心肌酶学诊断。
(2)对心肌酶学诊断结果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具体过程为:
①仪器设备选择。艾瑞康牌全键盘十二导心电图检测仪,型号规格为ECG-12D,彩页液晶屏宽度达到10 寸,通用打印纸为210mm,可触屏控制显示屏。
②检测前的准备工作。所有受检患者均采取仰卧位,由本院检测科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躺卧至病床后,调整其机体姿势,保证舒适度。检测开始前需预留3min 左右的检测时间,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平复心绪、稳定精神,避免心率过快而影响检测结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放松。此时,医护人员需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液,对患者机体肋骨及胸骨处表面皮肤进行擦拭,用以消毒和清洁。当患者肌肤表面液体全部干燥后,将心电图检测仪的电极片贴在经过消毒的皮肤表层。待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启动心电图检测仪,将两项重要参数,设备增益和纸速分别控制在10mm/mV 左右和20~30mm/s[2]。
③仪器设备开始工作后,医护人员需注重观察心电图基线的变化情况。初期的基线变化一般无任何规律且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待其转换为相对平稳的状态之后,可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收集、分析,留作后续观察诊断。
(3)心电图评估过程。
①由本院检测科与心内科3 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电图稳定变化状态进行分析,与非急性心肌梗塞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相关特征进行对照。
②通常而言,非急性心肌梗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QRS 波群(主要反映左右心室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第一个向上的波为R 波,下一个向下的波为S 波[3])一般规律为:以宽阔且顶端较粗的R 波为主,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Q 波和S 波;除此之外,该病患者的心脏ST 段会出现呈现水平延长或向下方倾斜的变化趋势。
③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所患疾病进行诊断时,难度较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患者左束支传导阻滞出现时,心室的除极向量已经发生异常变化,加之患者左心室各部分均出现心肌坏死情况,故QRS 波群显示结果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Q 波,很容易导致诊断结果失败。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本研究开展期间,本院3 位资深医师对每一位患者24 小时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进行精确监测和探究,几乎没有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1)统计100 例患者中,心肌酶学诊断结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占比情况。
(2)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QRS 波群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4]。
2 结果
2.1 100 例患者中心肌酶学诊断结果
100 例患者中,共计13 例患者的心肌酶学诊断结果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占比率为13.00%。
2.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结果
13 例急性心肌酶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分布如下:
(1)有4 例的疾病类型为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
①V1-3 呈现rS 型导联;
②V1-4 的ST 段弓背呈现约0.4mV 抬高,上下波动范围均为0.1mV;
③V6 导联QRS 波群显示结果与常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完全一致,均为宽阔且顶端较粗的R 波;
④V5、V6、I、aVL 导联的ST 段呈现0.15mV 左右的斜上方抬高,上下波动范围均为0.05mV。
(2)有5 例患者的疾病类型为下壁心肌梗死:
①II、III、aVF 导联均呈现出明显的QS 型,ST 段弓背表现与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完全一致(抬高幅度及上下波动范围);
②T 波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直立状态”。
(3)有4 例患者的疾病类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①V1、V2、V3 导联的ST 端单向弓背幅度远超上述两种心肌梗死类型,达0.6mV 抬高,上下浮动范围为0.2mV;
②T 波呈现出直立状态,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大致相当;
③有关J 点的识别较为模糊,无法清晰辨识[5]。
(4)将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进行比对分析后可发现,后者的J 点能够有效识别,T 波或呈现正负双向,或呈现倒置形态;弓背抬高均为0.4mV。前者的J 点不明显,T 波呈现直立形态,弓背抬高均为0.8mV。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症状,其存活率将会显著降低。通常而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死率与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较为接近,但相对于合并双侧束支阻滞较低。
由此可见,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仅”并发单侧束支传导阻滞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确诊,在此基础上,积极治疗病因,叮嘱患者注意休息、维持规律性的生活,从而改善预后。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一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相比,合并疾病患者J 点和弓背抬高幅度、T 波形态均存在明显差距。
因此,可通过此种差异迅速确诊患者病情,进而及早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